我想求一首李清照诗词的赏析或者说明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23 11:28
我来回答
共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2:57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李清照词作之中,欢快愉悦的的作品不多。此首《如梦令》,用自然白描的手法,揭示寻常生活的自然情趣,读来亲切平和,斯请斯景历历在目,书写着清照早年生活的纯真与浪漫。
文献记载, 这首词先前曾被收入被作苏轼词(杨金本《草堂诗馀》前集卷上),或作吕洞宾词(《唐诗纪》卷五、《古今词话》卷上),无名氏词(《词林万选》卷四)。但是,亦收入清王鹏运编辑之《四印斋所刻词》之《漱玉词》,汉古阁初刻本之《漱玉词》,并题作“酒兴”,《乐府雅词》,赵万里本《漱玉词》等收录之,今人一致认为为清照作品。
溪亭之说,亦是本词可以考证的地方。溪亭固然可指水边的小亭,但也有文献记载说济南确有溪亭之地。但如今考证恐怕殊难。依照全词的意境,此处应当有一片荷塘,在今日的章丘清照故居,与清照故居相连的水脉就有一片百亩和荷塘(现在章丘四中校园内),荷叶郁郁葱葱,荷莲傲然怒放,甚为好看。清照园内亦有溪亭一说,真真假假,只是推论而已。
济南傍晚的气候,夕阳西下,晚霞满天。通常是天的一半被云霞笼罩,红红紫紫的色彩随意泼洒,万物披上桔红的轻纱,的景致相当的好看。夏日的炎热,也会在傍晚消退,会有清风袭来,夹带着大自然的芬芳。人在泉边的兴致,和湖水河水都不一样。因为泉水通常非常的透彻清凉,把肢体伸进泉水,那清爽的感觉足以让人精神振作。还有平滑的石板路,水在石上流,人在石上走,都是别致的感受。
呵呵,为何说我的感受呢?我想传递一种心情,大家想想看,一个如此具有诗情才气的女词人,经历这番游历,拓的心情一定是非常非常不错的。性情起来,沉醉其中,亦是自然而然的。
清照喜酒,在清照词中,酒的出现次数很高,应是清照本人好饮。像清照这样的女子,自有才华出众,便不同于一般寻常,自然举止也不同于寻常,沉醉虽然失态,但却透着词人喜欢自然,喜欢自有,喜欢表达的真性情。常记之句,应是后来的清照在难寻觅这样的心情与景致,所以,全词的基调固然清新有趣,但是如果站在词人写词的角度看,恐怕写作之时已难有年轻时候的雅致--一般认为此词是赵明诚生前石后所作,但是个人观点,窃以为那时的清照虽然比较幸福,但是为纲常束缚,难以沉醉不知归路了。
就词的内容而论,小词以词人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感受出发,动静结合,平淡雅致。语言朴实无华,但留给人们极大的想象空间。日暮?溪亭?藕花?鸥鹭?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形,作者不必多言,从她的兴奋之情就可以看出来了。至于你心目中的样子,那就请你尽情想象吧!
个人认为,此词的文意,不宜多说,须由读者自己思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4:15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屈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绝句,不是只因其艺术的功力,不是只因文字的机巧,当浩然正气贯于心胸与文学才华浑然一处时,下笔之处,天地惊鬼神泣之力,是缘于她的精神凝聚,气节支撑。
现代文学作品中,有人曾这样的点评项羽,“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喑呜叱咤,千人皆废,为什么身死东城,为天下人笑?他的失败原因‘妇人之仁,匹夫之勇’两句话包括尽了。当其败北之时,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而项羽向天长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何面见之?纵不言,籍独无愧于心?’英雄一世却没能战胜自己的自尊心!放弃了一线生机。”
从作者的切入角度和某个层面上说,我不反对这样的评说,但那只是就其切入角度的层面而言。纵观历史长河之内,英雄无数风流无尽,项羽的慷慨赴死报江东父兄,从容舍身慰男儿之身,如此气节,在他英雄之躯訇然倒地之时,腾空而起,凌云直上,流传千里,摧人至今。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这是项羽之生命换来的抉择之笔,书写着一种忠贞:忠贞于英雄之名,忠贞于大丈夫之气。联想到“霸王之别姬”可见其人文渲染和人格的魅力所至,造就出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气节、悲壮正气。
李清照本女儿之身。一个弱不禁风的女子,一个坎坷漂泊的女子,一个沧桑憔悴的女子。笔墨所抒人杰之“杰”,高出众人几层之上;鬼雄之“雄”,豪踞鬼神遍及之处。一个“思”字,标示她的思想所向、志向所指,何等的无畏生死之气。此一绝句在她温香萦绕、弱吟娇叹的文字中,异笔突运,异军突起,这是她另一种的底蕴显露,是她别一种的气质光彩,是亡国之悲忿、爱国之强烈、命运之不屈的铮铮风骨和铿锵见证。
星光灿烂的古典文学长河,群星璀璨无比,这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一路走过之处,给后人留下的斑斓印记。无法计数的才子佳人以其流光溢彩的才华,在文学史上取得了浓墨重笔书写自己名字的资格。但无论青天白日之下,还是明月当空之时,打开诗词集锦,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绝句,其浩然正气,傲然风骨,总会使人肃然起敬,凝神起思,思而钟情!
何谓做人风骨,何谓做人气节,从李清照这位以婉约凄美而娇峙文坛的女子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为精准的答案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5:50
李清照诗词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词牌名。因北宋周邦彦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而得名。又名《玉簟秋》、《腊梅香》。双调六十字,上下阕各六句,四平韵。
曲牌名。南曲入南吕宫引。字句格律与词上阕同,亦有与全阕同者。
本篇抒写的是普通的秋日别情,是作者为怀念其夫赵明诚所作,上阕从秋日独自泛舟出游写到明月高照闺楼,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出外或者归家,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心上之人,盼望他从远方寄来“锦书”。下阕以花落水流比拟丈夫离开自己以后的寂寞寥落之感,说明彼此伉俪情深,两地相思难以消除。我们可以见到,柳眉刚刚舒展,心中又见翻腾,词语浅近,感情深挚,体现了漱玉词的艺术风格。
集评:
离情欲泪。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三)。
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飘逸,令人省目(《草堂诗余评林》卷二)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卷二)。
词一开篇:“红藕香残玉簟秋”,荷花已然凋残,尽是一片清秋冷落时节,这个“秋”字,正是作者触发情怀的节点,是缘景生情的根本,也是文章情气的基础。作者把“秋”这个抽象化的季节概念,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象特征的“红藕香残”来表达。同时,秋凉的“香残”景象和清飒氛围最能激起人们的愁情幽绪,这在古典诗词是极为常见的,这说明了其审美上的对象特征和心理意绪上的对应同构关系。作者巧妙的避免了自然景象可能的对主体心理意绪的掩蔽,使读者产生审美上的偏向,而是把客体的自然物象作为引发情绪的媒介。即不是意大境小,也不是境大意小,而是微衰的秋境和幽然的秋思之间的相互契合。
作者淡起微推,首先用淡笔勾勒季节特征,其后轻推出抒情主体的形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两句足可玩味,“轻”,言其悄悄然;“独”,曰其仅然一身。何以如此?词至此可谓不着一字,然而其意脉潜隐其中,直到“云中谁寄锦书来”,其潜隐之意脉方才显豁,终显其表层意象。作者眺望秋际云天,原是企盼丈夫的“锦书来”,于是紧接“雁字回时”一句。“雁字”既是眼前实景,雁阵归然,长空嘹唳;也是寄兴之景,所谓鸿雁传书,本就是具有民族本色的传统意象,含有象征意义。当这这种翘首引怀,待书于景的意识,最终成为显性意识时,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所内蕴的深意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其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孑然一身,静静地等待雁传尺素,独自咀嚼那离别的伤情,悄然的排遣那铭心的思念。在这“轻”与“独”中不事张扬,无需为伴的去回味、咀嚼、体验、领略。上阕煞尾处,忽见“月满西楼”这一景象描述。这一收笔,绝极妙极。不但呼应了首句“红藕香残”的景象,且同时组成了一个空间上的立体环境体;红藕、兰舟、雁字、西楼。作者亦身在其中,独处一角,可谓身入词境。这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空间感下透现的时态感观,时空的灵动跃然纸上,此时流转在我们心间的是作者的情与意的深度交融,于是从最初的绘画美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美学层面,意境美。
本篇词作,上阕隐然相思之意,下阕则直宣情愫。“花自飘零水自流”,乃借景抒怀,暗中又扣合流水落花的伤感与无奈。可以说字字紧扣“相思”这一词中意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述及与丈夫身处两地,共处一种思绪之间,表明了作者与丈夫的心灵感应同为一律。可见此处是为双向而动。这与前人所作大部为对月独抒怀的感情脉思有着显著区别。然而“此情无计可消除”,作者如何为之?结尾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绝妙好词,除让人哑然称绝之外,唯有叹然。作者一路写来,或寄情于景,或景中含情,意象时露时显,于结尾处猛然一收,如群山之玉,塔顶明珠,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刺激,使之心灵为之震动,深思、遐想。长时间的体验个中三味。
作者以其独特的方式感知着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情感,并以她独特的艺术技巧将之呈现,并在这一瞬间凝为审美的精华,使之作品产生永恒的艺术魅力。这就是所有传世巨作所共有的,在各个层面上以独具个性化的表现手法传达出人类的普遍意识情感,唤起不同时代、民族、国界的人们的善良的审美体验。http://www.caotang.net/bbs/dispbbs.asp?BoardID=54&id=15669
李清照诗词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词牌名。苏轼词注:此曲本唐庄宗(李存勖)制,原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因其词中又有“如梦、如梦”叠句,乃改名《如梦令》。又名《宴桃源》、《比梅》、《无梦令》。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句。双调名《如意令》,六十六,上下阕均为七句,五仄韵,一叠句,
又作曲牌名。南曲入小石调引,字句格律与词单调无异。
这是一首追忆旧游之作。描叙作者早年一次泛舟湖中,寻幽探胜的经历。开篇用“常记”二字点出所叙往事,因其印象深刻,所以历久不忘。“沉醉”言风光秀美,令人流连忘返,未必真是喝得酩酊大醉。词中通过对小溪、亭台、藕花、鸥鹭等等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误入”、“争渡”、“惊起”几个动词的连续运用使词意更加妙趣横生,摇曳多姿。整篇词的语言浅俗,通篇白描,风格清新自然,虽为易安早期词者,然已尽显能者之风。
这首词历来有被作苏轼词(杨金本《草堂诗馀》前集卷上),或作吕洞宾词(《唐诗纪》卷五、《古今词话》卷上),无名氏词(《词林万选》卷四)。但诸多前人从词的韵味和风格来看,一致公认为李易安的作品。
这首《如梦令》从各个角度抓住生活片断的一瞬间,主人公沉醉于酒,亦在山水之间,情真兴逸。“争渡”一节,让我们真切的感觉到主人公的急切之情,以及当时情形下自然流露出的急切之容。“惊起一滩鸥鹭”仿佛看到暮色中白鸟纷飞的瞬间景色。景色清新迷人。灰暗的暮色与白色的飞鸟形成强烈的反衬,突显了立体空间中的灵动感。而船划,鸟飞又同时衬托了溪亭野景的幽静,这种动静之间的相互包容与自然切换,将种种的不调和与矛盾如交响乐般,在各种旋律中向不同的方向伸展,最终回归统一,由不和谐,达到更大层面的和谐。所有这一切最终在读者面前展现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真实生活场景。
http://www.gzsq.org/dispbbs.asp?boardid=30&id=3485
参考资料:www.caotang.net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7:41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注释]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当作人杰
——重读李清照
李清照(1084— 1155),号易安居士,生于名门,嫁于宦族,以词闻世。因词风清婉流丽,含蓄蕴藉而冠绝古今,成为空前绝后的“一代才嫒”(毛晋《漱玉词跋》)。被誉为“闺媛词人第一人”(日本儿岛献吉郎《中国文学通论》),世所公认的“婉约派”代表。也许因为这些,在后人眼中,李清照是一个“手幽兰一枝”(见《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叹“绿肥红瘦”、盼“归鸿回雁”、守“黄昏”“残洒”、断梦浓愁、 “人比黄花瘦”的词妇形象。
诚然,《漱玉词》成了她的主旋律,然而,在她为数不多的诗、文中,还有另类的旋律,由于被历来评论家忽视,使得女词人的另一面不能展现出来,本文试从诗文的角度重读李清照。
一、人生苦难中的坚强、豁达。
李清照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与不幸,其中较大的有四次:“元佑党祸”,家父遭遣;中年丧夫;一生珍藏被毁;晚年遭诬。真可谓“忧患得失,何其多也”(《金石录后序》)。面对苦难,词人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抗争中磨砺心志。“炙手可热心可寒”,“何况人间父子情”。此二断句是词人作于“元佑党祸”期间。是清照为救父而献给赵挺之的诗。赵既是词人的公公,又是依附宰相蔡京排斥元佑党人的得力人物。这两句诗有对父亲命运的关注,有对公公的情理劝说,更有对公公“心可寒”的严厉指责。尽管这次献诗救父失败,但事情本身显示当时年龄尚轻的词妇面对苦难的坚决抗争和独立处世的坚强个性。
中年丧夫,这是词妇受到的最大打击,长歌当哭,“三杯两盏淡洒,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写下了千古绝唱《声声慢》,她来不及悲痛便要应付不测的时局,只可惜,“倾巢之下,安有完卵?”清照辗转流离,又必须痛心于千万卷金石书画的毁灭与散佚。痛定思痛,她写下了有名的《金石录后序》一文。文末云:“呜呼,余自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何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者雅者之戒云。”已达知命之年的李清照以老庄思想看待世间的“有”“无”“得”“失”,在痛定之后显示豁达淡迫的情怀,其中透示出女性的坚强,刚毅旷达的人格魅力。这种从“忧患得失”中磨炼出来的品格帮助她足以抵挡其余的不幸,而此后为辩诬而作出的不懈斗争已经证明其并非是一个被人轻易击垮的弱女子。
二、动荡时局中的敏锐、叛逆。
李清照经历了两件*上的大事变。一是徽宗时的“元佑党祸”,二是靖康之耻。面对*上的险恶风浪和国家危亡之秋,李清照一扫闺阁之气,写了不少*讽刺诗。其中《浯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韵二首》、《夏日绝句》《咏史》等诗被后人称颂。
《中兴和诗》作于“元佑党祸”时期,愤权奸满朝,忧徽宗将蹈唐明皇的覆辙,讽赵挺之将为蔡京所卖,讽宋徽宗宠信蔡京将会误国。诗句有“夏为殷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俱在。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还有“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专,只能道春荠长安作斤卖。”全诗用典,借古讽今。果然,赵挺之在死后三天即被蔡京所陷,追所赠司徒;而徽宗用人误国,也蒙受“靖康之难”。以此观之,李清照对时局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远见。而当时她还只有19岁。
李清照生于乱世,从没放弃对时局的关注。她44岁时,“徽、钦”二帝北走,高宗赵构即位于南京,值此南渡纷乱之际,目睹上层统治集团仓皇南遁,女诗人悲愤地写下《夏日绝句》这一流传千古的诗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人对赵构之流的“懦夫”们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对中原沦陷敌手表达强烈愤懑。堪与五代花蕊夫人的绝唱“
四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媲美。这种顶天立地,不畏强敌,誓死一搏的壮志豪情也令堂堂须眉含羞折腰,无地自容。同样,李清照还有《咏史》一诗,以讽刺被金寇扶植的“新室”刘豫。
三、爱国情感的豪迈、积极
李清照是主战的诗人,即使自己孀居一隅,暮年悲寂也不忘收复大业。有《上韩公枢密、胡尚书诗》、《夜发严滩》、《晓梦》、《打马图经序》、《打马赋》等诗文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绍兴三年,清照50岁,朝廷遣韩、胡二人通金议和,“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自韩公门下,见此大号令,不能忘言,作古诗各一章,以寄区区之意,以待采诗者云”(《上韩、胡诗序》),她希望韩公能不辱使命。但她把真实的悲忧写在副使胡公诗中。“闾阎嫠妇亦何知,沥血投书干记室,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消息。”“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一杯土。”以上诗句无不表明词妇对议和的忧虑和劝诫,同时表达了盼中原收复的拳拳之心。可谓字字血泪,句句真情。正如词人预见,“夷虏从来性虎狼”绍兴四年,金虏大举入侵,江淮告急,清照从临安下严滩往金华避难,途中写下《夜发严滩》一诗:“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该诗把当时临安行都,朝野人士卑怯自私的丑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时,词人也没有饶恕自己的苟安生活。竟以过严光处而羞愧。孔子云:“知耻近乎勇”。清照的这种知耻之心,和当时那些出卖民族的无耻之徒比,的确是可敬得多。
最难体现词妇的主战意愿的要推《打马赋》一文。这是一部搏奕之作,但词人借游戏而表达恢复中原之志相当强烈。“望梅止渴,稍苏奔竞之心,画饼充饥,少谢腾骧之志。”“生平不负,遂成剑阁之师;别墅未输,已破淮淝之贼。”诗人从游戏中找到主战抗敌的豪情与快乐,但她深知,这仅仅是“止渴”“充饥”之戏。现实何其残酷。然而她坚信“今日岂无元子,明时不乏安石。”结尾她疾呼“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将相过淮水。”这种呐喊,为金石之声,响遏行云。要知道,当时秦桧为相,无人敢言兵,而清照通过游戏,呼喊过淮,非有爱国炽情、英雄胆识者不可为。难怪有人评之“庙堂只有和戎策,惭愧深闺打马图”(黄檗山人《题打马图》)。
综上,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其实是一位坚强、豁达、叛逆、敏锐、勇敢、爱国的女性。这种品格的形成与其自身的性格和渊源有关。“易安风度潇洒,而富好胜心”(龙沐勋《漱玉词叙论》)。平素“猜句罚茶”,“冒雪觅诗”已证明她的自信骄人、洒脱不羁的性格。而她又是李格非的女儿,李格非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显然,李清照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文学禀赋,还继承了父亲耿介忠直、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惟其不甘深闺闺帷,必骋怀纵目,故能纵笔挥洒,压倒须眉”(龙沐勋《漱玉词叙论》),真可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杰鬼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19:49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的重阳《醉花阴》词相传有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见《元伊世珍·琅嬛记》)。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它说明这首词最好的是最后三句。
现在先看看它的全首。词的开头,描写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出来的香烟。可是香雾迷朦反而使人发愁,觉得白天的时间是那样长。这里已经点出她虽然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佳节又重阳”三句,点出时间是凉爽的秋夜。“纱厨”是室内的精致装置,在镂空的木隔断上糊以碧纱或彩绘。下片开头两句写重阳对酒赏菊。“东篱”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人比黄花瘦”的“黄花”,指菊花。《礼记》月令:“鞠(菊)有黄花”。“有暗香盈袖”也是指菊花。从开头到此,都是写好环境、好光景:有金兽焚香,有“玉枕纱厨”,并且对酒赏花,这正是他们青年夫妻在重阳佳节共度的好环境。然而现在夫妻离别,因而这佳节美景反而勾引起人的离愁别恨。全首词只是写美好环境中的愁闷心情,突出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写,目的是加强刻画她的离愁。
在末了三句里,“人比黄花瘦”一句是警句。“瘦”字并且是词眼。词眼犹人之眼目,它是全词精神集中表现的地方。
在诗词中,作为警句,一般是不轻易拿出来的。这句“人比黄花瘦”之所以能给人深刻的印象,除了它本身运用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句子安排得妥当,也是其原因之一。她在这个结句的前面,先用一句“莫道不消魂”带动宕语气的句子作引,再加一句写动态的“帘卷西风”,这以后,才拿出“人比黄花瘦”警句来。人物到最后才出现。这警句不是孤立的,三句联成一气,前面两句环绕后面一句,起到绿叶红花的作用。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好象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形象性很强。这首词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首词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为了表达这点精神,因而它确实称得上是“词眼”。以炼字来说,李清照另有《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为人所传诵。这里她说的“人比黄花瘦”一句,也是前人未曾说过的,有它突出的创造性。
蝶恋花
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本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集》、《古今词综》等都题作“离情”,而《草堂诗余别集》还注云:“一作春怀”。由此看来,这些恐均非原题,是后人据词作内容添加的;此外,“春怀”与“离情”确也概括了词作的主要内容。从词作的内容与风格来看,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婚后不久,夫妻小别,李清照独居时。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开首三句,词人放眼室外,由春景落笔。但见初春时节,春风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复苏,嫩柳初长,如媚眼微开,艳梅盛开,似香腮红透,到处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词人前期生活虽然没有大的波折,但以其独具的才情、细腻的情感,以及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悟、强烈的关注,常有出人意表之想。表现在词作里,就是经常慧心独照,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暖日晴风”似还不足以表达春天到来的特征,而紧接以“柳眼梅腮”,则使到来的春天更直接、更形象。李商隐在《二月二日》一诗中有“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苏轼在《水龙吟》词中描绘柳叶情状是“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看来女词人受此启发,抓住两个极具特点的事物,写出春天的生机。第三句的“已觉春心动”,从语意上看,是对春天来临总的概括,实亦是自己怀春之情已动之流露。词人游春、赏春,目睹良辰美景,必有所思,这句也暗启后二句词人所抒发的情思:“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女词人的细腻、敏感的思绪与感悟进一步强化,面对如此大好春光,自然便联想到自己独处深闺,孤栖寂寞,这与往日和丈夫赵明诚一齐把玩金石,烹茗煮酒,赏析诗文的温馨气氛形成强烈反差。一个“谁与共”,道出此刻词人内心的苦涩。紧接着词人用一个细节来进一步形容自己内心的苦涩,泪水流淌,脸庞上的香粉为之消融,心情沉重以致觉得头上戴的花钿也是沉甸甸的。
词作的下片,词人以细微的笔触,紧承上片末句,着重刻画自己具体的闺中寂寞生活。“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春暖天晴,春装初试,然而词人却足不出户,去观赏那美好的春景,却斜欹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钗头凤给压坏了。“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词人不出户观赏春景,是因怕良辰美景触引伤感之情,二是表明其心境郁闷,慵懒至极。一个“损”字,也暗示词人慵懒、无精打彩。末二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愁本无形,却言“抱”,可见此愁对其来说有多“浓”,多重,更何况是“独抱”,此情更是难堪。“无好梦”,是说现实很寂寞无聊,想在梦中去寻求慰藉,但却始终无法进入梦乡,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犹”字写活了词人百无聊赖的情态。此外,剪弄灯火,古时妇女常藉以卜数夫君之归期。这两句写得极为细致、生动,看似毫不经意,如叙写生活本身,实是几经苦炼,没有生活经历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是无法写就的。清词论家贺裳评这两句为“入神之句”(《皱水轩词筌》)。
赏析李清照词《渔家傲》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词的前两句写了云涛连晓雾天地浑茫无际,从颠簸的船舱仰望天空,银河在转动,无数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这与词人曾海上航行,历尽风涛的的体验是分不开的。“仿佛”三句,船行海上,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界,来到慈祥的天帝居住的地方。天帝关切地问我到哪里去?“梦魂”二字当为全词关键。过片,词人回答说,我还是要沿着孤单、坷坎又漫长道路走下去,只叹日暮天将晚,我还有惊人之句没有讲出来。这表现词人对现实强烈不满却难觅知音抒发胸中之愤懑。末3句,正当海上的大风把鹏鸟高高托举起九万里的时候,词人却忽然大喝道:风不准停,赶快送我的小舟到三座仙山去。词人的胆气与境界乃词中少有。
词人在幻想的境界塑造了一个慈祥温和、关心百姓的天帝,这表现了对现实中置人民于水深火热、畏敌如虎狼,只顾逃窜的宋高宗强烈不满。她一反清丽婉转、幽怨凄恻词风,而把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势恢宏、格调雄奇、音调豪迈的意境,具有豪放派词风。此词是李清照词中仅有的浪漫主义名篇,这对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词人思想、词 风有重要意义,颇值一读。
鉴赏李清照的词作《一剪梅》
序: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外出求学后,词人为抒发思念的心情丈夫而作。写尽闺情别意,意境浑然天成,字字精秀绝伦,可谓是千古一唱,无人堪比。
原词:;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这首词从字面上看,作者是以写虚为主,以意象成画,尽情的排遣自己的相似之苦。这是本词上阕的主要特点,可以说,除了“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外,其他的景象应是作者的联想之作,为下阕的抒情,作了完美的铺垫。
在词的下阕里,作者用花漂和水流为引,具体的抒发了他们这对年轻的夫妇相互的思恋,末句以无可奈何的语气,把这种相思之苦推到了极致,留下了千古绝唱。
词语浅解:
(红藕香残玉簟秋)这一句的“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点明了季节,以秋天的冷落与萧条来渲染环境与气氛。这是写客观事物,而“玉簟秋”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来表达对秋的理解,很合乎人们意象中的秋离之苦。这句话起了情景交融的作用。
图景和意象拼接:
在一个秋天的傍晚,一位秀气的*,站在溪水边,独自凝望着远方的天际,似乎在等待着什么。后来,她解下了身上的披风,一个人登上了溪边的小舟,当她荡桨泛舟而行的时候,她的秀眉微蹙,显得有些心不在焉。是啊,她在想着和丈夫一同在这条小船上,一边泛舟而行,一边谈论着经史典故的美妙情景。可现在,丈夫远离外出,只剩她独自一人,对丈夫的思念,不能不使她感到无限的惆怅。
她追寻着天际,想象着丈夫会给自己寄来书信和书信中的问候与关怀。然而,在这萧瑟的秋风里,看到的只是雁鸣长空,她遐想着,大雁回飞的时候,一定会把丈夫的书信捎回来的。天色已晚,望着东方升起的一轮淡淡的明月,她在想,大雁捎回书信之时,必定也是个月满之时,我会在西楼窗口等着那一刻。
她本来怅惘的心绪要好一些了,但低头看见流淌的溪水和在溪水中漂走的花瓣,心里想着自己和丈夫的两地思念,不仅又发出喟叹,相思之苦是无法真正的排除掉的,这不,刚刚好了一点的心绪,又占据了整个心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22:14
临江仙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胡马饮河、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词上片结拍“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十个字,沉痛地写她游离迁徙,岁月蹉跎的悲叹。建炎元年,赵构初即帝位于南京(河南商丘),起用李纲为相。时四方勤王之师都向行在结集,士气振旺,如能誓师北伐,中原恢复,计日可待。但当时昏庸自私的小朝廷,罢力主抗金的宰相李纲,任用奸臣黄潜善、汪伯彦之辈。他们已经在南京建造宫室,预备巡幸游乐,早把中原抛在脑后。建炎三年,岳飞曾上书斥黄潜善、汪伯彦奉驾益南,奏请恢复中原。朝廷还责他越职上书,罢他的官。清照《临江仙》词中的“人老建康城”,不单是她个人的悲叹,而且道出了成千上万想恢复中原的人之心情。
这首《临江仙》词的内容,不是闺情,而是史诗。起韵首句用欧阳文忠公《蝶恋花》词首韵“庭院深深深几许”全句,连叠三个“深”字,乃比兴之作。其时,主和、逃窜、投降,是高宗的三个步骤。权奸当道,天罗地网,无人敢言兵,爱国志士,只有忍气吞声,深藏不出。词人借用欧阳文忠公三个“深”字,是隐喻,是史笔;首韵第二句:“云窗雾阁常扃”是用韩文公《华山仙女诗》“云窗雾阁事恍惚,重重翠幕深金屏”,再加强“深”的意境,“常扃”与陶靖节《归去来兮辞》“门虽设而常关”,同一机抒,孤寂之心,忧愤之情,跃然纸上。词境静穆,不言愁苦,而使人更难为怀。次韵“柳桃梅萼渐分明”,写景如画,不设色,淡墨钩线,着一“渐”字,为下文结拍点睛之笔“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铺叙,合时、地而成境界。“春归”,时间概念;“秣陵树”空间概念,意谓南宋偏安建康又一度春光来临了;“人老”,“老”字,时间概念,“建康城”空间概念,痛北人将老死南陲,合时与地创造出悲恸欲绝的境界,大有“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之慨。上片纯用“引古”、“比兴”诸法度,全词结构如此严密,转换排奡,波澜起伏,非大手笔莫办。
上片以“境界”胜,下片则直抒胸臆,以言情胜。首韵“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今昔对比,无限感喟。周煇《清波杂志》云:“顷见易安族人方,明诚在建康日,易安每值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周煇此条中未载其诗,而庄绰《鸡肋编》却道出此中消息。其卷中云:“……其后胡人连年以深秋弓劲马肥入寇,薄暑乃归。远至湖山湘、二浙,兵戈扰攘,所在未尝有乐土也。自是越人至秋亦隐山间,逾春乃出。人又以《千字文》为戏曰:‘彼则寒来暑往,我乃秋收冬藏。’时赵明诚妻李氏清照,亦作诗以诋士大夫云:‘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又云:‘南游尚觉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后世皆当为口实矣。”我以为周煇、庄绰这两段记述,可作《临江仙》下片首韵的注脚。建炎之初,清照抒写了许多语悲意明的*诗,希望朝廷能以社稷苍生为重,谁知中原恢复大业竟至蹉跎。词人面对着南渡偏安的悲剧,既伤北宋之亡,又痛平生所业尽付东流,百感交集。次韵“谁怜憔悴更雕零”。此时宗泽已忧愤而卒,李纲亦被挤罢去,谁来收拾这破碎的山歌呢?全词煞拍“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以写实结。元宵在北宋是万民同乐的灯节,试灯,乃北宋官民预赏灯节之俗,今则“试灯无意思”;清照初到建康,踏雪登石头城,北望中原,今则大势已去,恢复无望,而金兵日炽,结拍写的是惨酷的现实,令人掩卷唏嘘。
南渡以后,清照的词风,从清新俊逸,排奡神骏,变为苍凉沉郁,这首《临江仙》是她南渡以后遗留下来的第一首能准确编年的词作。南宋奸人横暴,文网极密,文士阨塞当途,其身危,其心苦,不得不用比兴深微、曲折含蓄的笔法,来寄托故国之思,这种险恶的*环境,使清照词的风格趋向曲折深隐。南宋辛弃疾、陆游、刘辰翁等爱国词人都同其词风。 (黄墨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