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欲与人性背后涵盖的意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25 15:5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1 05:29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维持个体生命的生存本能;二是延续种族的性本能。生存本能与性本能相比,对于人精神活动和心理发展的意义不大。弗洛伊德主张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生殖活动只是一个狭义的性,广义的性不仅包括直接的生殖活动,而且还包括许多以间接形式发泄性冲动的活动如*、接吻、拥抱,广义的性就是一切寻求快乐的潜力。
青年期为12,13——27,28岁,12,13——15,16为青年早期,16,17——21,22为青年中期,22,23——27,28为青年晚期。青春后期的特征是性发育的完成和体格形态发育的停止。此期男性约在18-21,女性约在17-19岁。青春性的生理成熟对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身体的迅速成长和性成熟使青年产生“*感”,促使个性尤其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同时,性成熟的到来,使青年开始意识到两性关系,促使他们对于异性兴趣的发展,使其产生新的感知,感情和体验,性心理得到发展。另外,由于性激素的作用,大学生渴望得到恰当的性体验如与异*往。在男女交往过程中,由于性激素的作用,恋人中双方的亲吻和*都会引起性*和性冲动。感情的闸门在巨大的性压力下显得及其脆弱。有的通过*性行为如性梦、梦幻想、性*加以调节,而有的则通过性行为得以实现。
*是指企图与异性发生关系的*。爱抚是青年恋爱期间的主要的性行为。爱抚行为会使当事双方获得一定程度的性快感,促使男女青年情感进一步深化。
爱情是异性之间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深切和亲密的情感及其体验,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首先,爱情具有自然属性。人发育到性成熟时,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异性的需要,以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男女之间的爱情正是在*的原始动力推动下产生的。因此,可以说*是爱情的生理基础。恩格斯认为爱情就是“人们彼此间以相互爱慕为基础的关系”。人一旦跨入生机勃勃的青年时期,随着生理上逐步发育成熟,自然就会产生性的冲动以及对异性的渴望。有了满足*的要求,就要考虑恋爱问题。歌德说|:“英俊少年那个不善钟情?妙年少女谁个不善怀春?”有的人否认*在爱情中的地位,认为爱是超*,超功利的。这种把*排斥于爱情之外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爱情有*、情爱两个属性。*是爱情的驱动力;情爱是爱情的精神属性,是对对方无私奉献并希望得到回报,是人类爱情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这里的*不是简单的通过宣泄以达到性满足,而是爱情驱动力,也是爱情与其他感情的本质区别。在过去封建社会的皇宫里,丧失了性能力的太监发扎按不出真正的爱情。即便有个别全事显耀的太监“娶妻成群”,那也不过是装装门面罢了,掩饰内心的空虚而已,荏苒没有夫妻之间的爱情。现在也有一些夫妻因为性生活的不和谐而成为怨偶,最终爱情崩溃,家庭破裂。*有冲动性与短暂性的特点。异*为主的*往往在两三年之后逐渐冷却。人在*驱使下寻找爱情伴侣。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性和声誉逐渐分离,加上西方性解放思想冲击,人们对性与爱的关系又有了新的看法。现在比较温和的观点认为,如果男女相爱,性是允许的,并不需要长期的承诺。传统的泛道德主义价值观以德为本,有反人道主义的积淀,它把作为本体和目的的人置于道德大山之下,以道德价值取代生命价值,把活生生的人净化为空洞的道德符号。“万恶淫为首”的古训在相当程度上实际是*压迫、经济剥削的文化的曲折表达。悠久的传统历来轻视感性,更鄙视**,不是禁欲就是节欲,把正常的爱欲与过度的淫等同起来,造成数千年的普遍的性压抑,这是有悖人性的解放的。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男女之爱的功能不仅仅是繁衍后代和延续生命,同时还具有愉悦性情和强身健体的功能。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凡是在生活里面精神矍铄身心健康的中年人,他们的爱情生活肯定是和谐美满充满乐趣的人。相反,如果有的人神情憔悴萎靡不振,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婚姻生活不畅或者爱情遭受变故和挫折的人。假如人的一生,一直生活在美满爱情的温馨和谐里,他就有可能少病无灾也就有可能生命长寿。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世界上的长寿人群中,凡是寿命超过百岁的长寿老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结过婚或者有过实质性婚姻的人。反之,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那些清心寡欲拒绝婚姻潜心修道追求永恒的宗教家们,却未见有几个高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