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25 03: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4 09:46
开展“声回响”理论及应用研究
在重庆时期,周同庆不忘科学为社会、为人民服务。为了测量长江——嘉陵江沿江小城市的吃水线和水下暗礁,以保证安全航行,他带着讲师李博、助教林大中等探索测量方法。他们自己争取经费,动手设计制作仪器,在参阅国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确定了利用超声反射的方案。它的原理和当时刚刚出现的雷达相似,后来被称为“声纳”,当时周同庆把这一原理称为“声回响(EchoSounding)”。他和*工业实验所合作,研制成功了超声发生器和超声探测器,最后制成磁伸缩式高频声波自动记录的回声测深仪。周同庆和助手们还不畏艰险,坐船在江上实地试验,证明这种仪器既能相当准确地测量河道深度,又能简便地探出暗礁位置。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当时教育部的嘉奖,并移交有关部门使用。
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只X光管
从1949年下半年起,由于实验需要高真空技术,周同庆指导助教方俊鑫建立供电子管抽气用的玻璃高真空系统,并抽调中法药厂玻璃工蔡祖泉到交通大学做玻璃吹制工作。1950年后,进口来源完全断绝,原子物理实验室的库力芝式封闭X光管阴极灯丝损坏,所有X射线的实验*停顿,更显得迫切需要真空技术。方俊鑫将搁置了15年之久的德国真空泵重新装置起来,建立了能抽到10-7毫米汞柱的玻璃真空系统,为进行真空电子管的制造和修理工作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交通大学与东北卫生部合作,开始研制医用X光管,由电机系试制高频感应炉,物理系试制电子管,并由周同庆主持正式成立了“电子管工作委员会”。
1952年底全国院系调整,交通大学物理系部分人员并入复旦大学,周同庆和方俊鑫来到复旦大学,与轻工业部上海精密医疗仪器厂的华中一等一起从事X光管的研究。1953年3月底成立了复旦大学X光管研制实验室,继续接受工业部门(此时改为轻工业部上海医疗器械厂)的委托,由*调集了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原来从事该项工作的大部分人员,恢复和发展因院系调整而中断的研究工作。由周同庆任主任,方俊鑫任副主任,华中一为厂代表。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解决了真空铸靶、阴极设计、铜与玻璃的管状封接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并制定了排气和除气规范等一系列工艺规程文件,于1953年秋试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医用封闭式X光管。X光管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节省了大量外汇,更重要的是使我国电真空器件的设计和制造步入了新的阶段,推动了我国高真空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1954年1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技术报告,5月2日在同一刊物上发表了《研制X光管工作的新结果》,正式宣布了研制成功。
从1954年起,周同庆再接再厉,又指导华中一用全部国产材料研制成功100千伏高压整流管,为X光机配套;还指导蔡祖泉吹制成了玻璃高真空扩散泵。1955年英国物理学家J.D.贝尔纳(Berna)到复旦大学参观时,看到我国自制的X光管和玻璃扩散泵,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956年,党*号召向科学进军,工业部门要求医用X光管和高压整流管在工厂投产,研制实验室由华中一、龙康、蔡祖泉等共同编写了《爱克斯光管制作工艺规程》一书,供生产部门使用。与此同时,复旦大学物理系也在周同庆等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各种研究,如真空物理、固体发光、电介质物理、原子分子光谱等,后来都发展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丰硕成果。
培养光谱学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生
50年代初期,周同庆和同事们合作翻译Э.B.史包尔斯基(Шпоольскйй)著《原子物理学》第一、二卷,成为全国物理系统一教材。1961年周同庆又与卢鹤绂、许国保合作编写《受控热核反应》,他负责撰写第四章“高温等离子体的辐射”,于1962年出版发行。周同庆也很关心科学普及工作,1959年参加撰写《辞海》物理学方面的条目。
与此同时,周同庆还在“等离子体光谱及气体放电”专业及“光谱”专业等几方面,培养了多名研究生,他们在周同庆的指导下,先后于1964年和1965年完成了《火花通道等离子体的冷却规律》、《镁离子谱线MgⅡλ4481A等离子体中的宽度和位移》等研究论文。
周同庆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几十年来,在周同庆的指导下,杨澄中、范章云、蔡驹、冯康、方俊鑫、华中一、蔡祖泉等,都成了科学界的知名人士。他们及下一代学生,都为物理学的发展,为中国物理学的振兴做出了贡献。
周同庆是我国早期从事光学、真空物理学研究者之一,是一位有作为的科学家。周同庆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党,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人们将永远铭记他在物理学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4 09:47
开展“声回响”理论及应用研究
在重庆时期,周同庆不忘科学为社会、为人民服务。为了测量长江——嘉陵江沿江小城市的吃水线和水下暗礁,以保证安全航行,他带着讲师李博、助教林大中等探索测量方法。他们自己争取经费,动手设计制作仪器,在参阅国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确定了利用超声反射的方案。它的原理和当时刚刚出现的雷达相似,后来被称为“声纳”,当时周同庆把这一原理称为“声回响(EchoSounding)”。他和*工业实验所合作,研制成功了超声发生器和超声探测器,最后制成磁伸缩式高频声波自动记录的回声测深仪。周同庆和助手们还不畏艰险,坐船在江上实地试验,证明这种仪器既能相当准确地测量河道深度,又能简便地探出暗礁位置。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当时教育部的嘉奖,并移交有关部门使用。
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只X光管
从1949年下半年起,由于实验需要高真空技术,周同庆指导助教方俊鑫建立供电子管抽气用的玻璃高真空系统,并抽调中法药厂玻璃工蔡祖泉到交通大学做玻璃吹制工作。1950年后,进口来源完全断绝,原子物理实验室的库力芝式封闭X光管阴极灯丝损坏,所有X射线的实验*停顿,更显得迫切需要真空技术。方俊鑫将搁置了15年之久的德国真空泵重新装置起来,建立了能抽到10-7毫米汞柱的玻璃真空系统,为进行真空电子管的制造和修理工作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交通大学与东北卫生部合作,开始研制医用X光管,由电机系试制高频感应炉,物理系试制电子管,并由周同庆主持正式成立了“电子管工作委员会”。
1952年底全国院系调整,交通大学物理系部分人员并入复旦大学,周同庆和方俊鑫来到复旦大学,与轻工业部上海精密医疗仪器厂的华中一等一起从事X光管的研究。1953年3月底成立了复旦大学X光管研制实验室,继续接受工业部门(此时改为轻工业部上海医疗器械厂)的委托,由*调集了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原来从事该项工作的大部分人员,恢复和发展因院系调整而中断的研究工作。由周同庆任主任,方俊鑫任副主任,华中一为厂代表。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解决了真空铸靶、阴极设计、铜与玻璃的管状封接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并制定了排气和除气规范等一系列工艺规程文件,于1953年秋试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医用封闭式X光管。X光管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节省了大量外汇,更重要的是使我国电真空器件的设计和制造步入了新的阶段,推动了我国高真空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1954年1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技术报告,5月2日在同一刊物上发表了《研制X光管工作的新结果》,正式宣布了研制成功。
从1954年起,周同庆再接再厉,又指导华中一用全部国产材料研制成功100千伏高压整流管,为X光机配套;还指导蔡祖泉吹制成了玻璃高真空扩散泵。1955年英国物理学家J.D.贝尔纳(Berna)到复旦大学参观时,看到我国自制的X光管和玻璃扩散泵,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956年,党*号召向科学进军,工业部门要求医用X光管和高压整流管在工厂投产,研制实验室由华中一、龙康、蔡祖泉等共同编写了《爱克斯光管制作工艺规程》一书,供生产部门使用。与此同时,复旦大学物理系也在周同庆等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各种研究,如真空物理、固体发光、电介质物理、原子分子光谱等,后来都发展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丰硕成果。
培养光谱学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生
50年代初期,周同庆和同事们合作翻译Э.B.史包尔斯基(Шпоольскйй)著《原子物理学》第一、二卷,成为全国物理系统一教材。1961年周同庆又与卢鹤绂、许国保合作编写《受控热核反应》,他负责撰写第四章“高温等离子体的辐射”,于1962年出版发行。周同庆也很关心科学普及工作,1959年参加撰写《辞海》物理学方面的条目。
与此同时,周同庆还在“等离子体光谱及气体放电”专业及“光谱”专业等几方面,培养了多名研究生,他们在周同庆的指导下,先后于1964年和1965年完成了《火花通道等离子体的冷却规律》、《镁离子谱线MgⅡλ4481A等离子体中的宽度和位移》等研究论文。
周同庆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几十年来,在周同庆的指导下,杨澄中、范章云、蔡驹、冯康、方俊鑫、华中一、蔡祖泉等,都成了科学界的知名人士。他们及下一代学生,都为物理学的发展,为中国物理学的振兴做出了贡献。
周同庆是我国早期从事光学、真空物理学研究者之一,是一位有作为的科学家。周同庆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党,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人们将永远铭记他在物理学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