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10 19:37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8 01:42
不好意思把传入小麦的时间和以小麦做主食的时间搞混了。传入中原的时间应该在商朝,只是在汉朝普及石磨、水利和农业工具改善后才开始大规模种植的,农田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与精耕细作的水平和防旱保墒能力的提高,为汉代大面积种植小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什么这样讲,正如陈文华先生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指出的那样:“小麦种植经过了一、二千年才得以大面积推广成为主粮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小麦生长期长,不大耐旱,它的需水量比粟大一倍。所以古歌中说:‘高田种小麦,终久不成穗。’而华北地区雨量较小,秋冬春三季降水量更少,尤不宜小麦的播种和生长。竺可桢先生指出:‘如种小麦,则四五月值小麦需雨最急之时,华北四五月平均雨量已嫌不足,若降至平均以下,必遭歉收。所以若无灌溉设施,华北种小麦是不适宜的。’而汉代的灌溉事业比以前任何时期都更加发达,精耕细作的水平和防旱保墒的能力也比过去提高。小麦和大麦引进中国后的一千多年里,在北方的发展似乎并不迅速,周末和汉代的各种古书表明它们在低地平原的境遇要好一些,那里的降雨量高于黄土高原。公元前二世纪著名的学者和哲学家董仲舒在其所著编年史中充分反应了小麦和大麦在半干旱的黄土高原遇到的困难,他敦促皇帝鼓励黄土高原人民多种小麦,这说明当时这个地区的人民不太愿意种植小麦。 应当指出的是,直到公元初年,小麦和大麦一般是作为旱田作物在中国北方种植的。这种旱作农业只有在屡经试验发现了保持土壤水份的某些特殊方法之后才有可能实行。公元前一世纪的著名农书《氾胜之书》的残篇提供了有趣的独具一格的中国式小麦种植法的资料: “当种麦,若天旱无雨泽,则薄渍麦种以酢浆并蚕矢。夜半渍,向晨速投之,令与白露俱下。 秋旱,则以桑落时浇之。 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后雪复如此。” 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看,公元前中国的这些方法大多是很巧妙的,尤其是黎明前露水的利用。露水对于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重要性在西方直到最近也还几乎未被全部认识。正好一位以色列科学家杜德瓦尼的发现所表明的,在许多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清晨的露水“可能等于每年10英寸的降雨量”。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8 01:42
小米产量很低、种子也小,种植时比较麻烦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8 01:43
春秋战国时楚国大片地方是云梦泽,也就是沼泽地带,不适于农业生产。洞庭湖鄱阳湖等等都是云梦泽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