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09 22:23
共3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9-04 03:52
改浙江省境内的稻田为桑田,全面种桑养蚕,而浙江一省的粮食全由外省调入。由浙江省的丝绸大户出钱购买民众的稻田养殖桑。这个事情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明朝嘉靖年间朝堂与底层社会的现实状况。从出发点和理论上讲,“改稻为桑”本来是件好事,能增加国库收入,老百姓也能得到比种稻更多的收益,但从实施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必将会归于失败,这就是大明王朝的悲哀。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7 21:19
“改稻为桑”虽然是个虚构的历史事件,但却是有历史依据的,也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明朝嘉靖年间朝堂与底层社会的现实状况。
从出发点和理论上讲,“改稻为桑”本来是件好事,能增加国库收入,老百姓也能得到比种稻更多的收益,但从实施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必将会归于失败,这就是大明王朝的悲哀。
扩展资料:
关于沈一石和改稻为桑的国策。
明嘉靖年间,浙江丝织业发展迅速,朝中严嵩、严世蕃为首的严党把持朝政,为了弥补国家财政的亏空,决定在浙江省推行改稻为桑的国策。
国策大致内容是改浙江省境内的稻田为桑田,全面种桑养蚕,而浙江一省的粮食全由外省调入。由浙江省的丝绸大户出钱购买民众的稻田养殖桑。沈一石是浙江的头号富商,表面是是浙江织造局的商人代表,实际上还是朝廷的六品大员。
原本计划好的国策却遭到了浙江民众的反对,官府不得不暗中勾结沈一石,毁堤淹田,使得民众的田亩化为一片汪洋,而沈一石做红脸,以每亩田5两银子购买土地(当时的市价是每亩田60两银子)。
结果,由于毁堤淹天的事情被新到的知县海瑞一再追究,导致改稻为桑一拖再拖,最后朝廷的亏空无法弥补。
严党为了弥补亏空,不得不拿浙江的富商开刀,头一位便是沈一石。沈一石看破了自己的命运,借着买田的旗号,结果却将原本要用于买田的钱粮赈济给了灾民。
最终,沈一石还是被抄家,本人也死于大火之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明王朝1566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7 21:19
有现实依据,明朝为了大量产丝绸,的确规定每多少亩稻田必须有一亩桑田,这个*在明朝的确有,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出口丝绸向西洋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换取白银,当时大航海已经开始,西班牙葡萄牙已经在美洲发现大量银矿,这个*没错,因为中国历来是贫银贫金的国家,国家经济如果没有过硬的货币会受到制约.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7 21:20
没有 《大明王朝1566》以“改稻为桑”这一虚构的情节为主线,讲了嘉靖皇帝独特的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