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10 12:01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07:01
楼主写错了,应该是“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据传宋代大文豪、大诗人苏东坡所处时代曾展开过一场“琴声之辩”。有人说“琴声在琴上”,有人说“琴声在弹琴人的手指头上”,苏东坡不赞成这两种说法。为此,曾作过一首颇富哲理的、题为《琴诗》的七言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意思是:如果琴上有声音,放在箱中为何不响;那如果声音是从手指上发出,为什么人们不在手指上听呢?
苏东坡从逻辑上论证了这两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其一二句所包含的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是:
如果琴上有琴声,那么,放在匣上的琴声就会鸣。但事实上,放在匣上的琴是不会鸣的,所以,琴上不会有琴声。
其三四句所包含的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是:
如果琴声是在弹琴人手指上,那么,就会在指头上听到琴声。但事实上,在弹琴人的指头上是不会听到琴声的,所以,琴声是不会在弹琴人的指头上的。
诗人形象地告诉人们,光有客体的琴具发不出琴声,光有主体的人指也发不出琴声。琴声来自人对琴的弹拔,来自主客体的交互感应中。苏东坡用这首诗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禅理“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的领悟。
所以,说琴声在指头上,是主观唯心主义;说琴声在琴上,是机械唯物主义。琴声既来源于琴,琴是琴声产生的客观条件;又来源于弹琴的手指(手指听命于富有意蕴和乐感的心灵),传递心灵的手指是产生琴声的主观条件。
琴与手指对于琴声都是不可或缺的。这并不是说,琴与手指对于琴声的作用是平分秋色的。不同的条件下,它们的作用是有区别的。面对同样的客观事物,审美修养高的人更容易发现它的美的属性,并与之感应、交流,从而产生美。当然,客观事物所具备的审美性质、属性、条件越丰富,也越能与人的心灵统一而产生美。
可见,琴声是主客观的统一,是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发生的感应与交流。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07:01
楼主写错了,应该是“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据传宋代大文豪、大诗人苏东坡所处时代曾展开过一场“琴声之辩”。有人说“琴声在琴上”,有人说“琴声在弹琴人的手指头上”,苏东坡不赞成这两种说法。为此,曾作过一首颇富哲理的、题为《琴诗》的七言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意思是:如果琴上有声音,放在箱中为何不响;那如果声音是从手指上发出,为什么人们不在手指上听呢?
苏东坡从逻辑上论证了这两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其一二句所包含的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是:
如果琴上有琴声,那么,放在匣上的琴声就会鸣。但事实上,放在匣上的琴是不会鸣的,所以,琴上不会有琴声。
其三四句所包含的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是:
如果琴声是在弹琴人手指上,那么,就会在指头上听到琴声。但事实上,在弹琴人的指头上是不会听到琴声的,所以,琴声是不会在弹琴人的指头上的。
诗人形象地告诉人们,光有客体的琴具发不出琴声,光有主体的人指也发不出琴声。琴声来自人对琴的弹拔,来自主客体的交互感应中。苏东坡用这首诗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禅理“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的领悟。
所以,说琴声在指头上,是主观唯心主义;说琴声在琴上,是机械唯物主义。琴声既来源于琴,琴是琴声产生的客观条件;又来源于弹琴的手指(手指听命于富有意蕴和乐感的心灵),传递心灵的手指是产生琴声的主观条件。
琴与手指对于琴声都是不可或缺的。这并不是说,琴与手指对于琴声的作用是平分秋色的。不同的条件下,它们的作用是有区别的。面对同样的客观事物,审美修养高的人更容易发现它的美的属性,并与之感应、交流,从而产生美。当然,客观事物所具备的审美性质、属性、条件越丰富,也越能与人的心灵统一而产生美。
可见,琴声是主客观的统一,是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发生的感应与交流。
赞同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5 07:02
事实上事实上事实上事实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