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席与东西席的区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51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6:23
在古代,座位的朝向、即面东面北是非常讲究的,在阅读古籍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类问题,如《史记》卷九十七《酬生陆贾列传》中就有“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的描述;那么,“上坐”又是指的什么样位置呢?它朝南还是面北
一,南、北向的君臣席位
细细推究起来,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席次的排法也是不同的,古代君臣之间的席位是南、北安排的。
如《史记》卷二·《夏本纪》所叙:“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卷六《秦始皇本纪》中则说得更显明:“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所谓“南面”亦即坐北朝南,传统文化认为“南”有明、光辉之意。
与南面相对,臣的席位则是北面。《史记》卷四《周本纪》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而“北”有幽微、屈败之意,“败北”连用就表明了“北”的这种含蕴。故而,臣居南朝北,也折射出某种屈服、俯首的喻意。
不仅天子与群臣的席次是如此,天子分封的诸侯王,在其封地里也享受“南面”之位的: “昔高祖定天下,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张耳、吴芮、彭越、黥布、臧荼、庐绾与两韩信。皆一徼一时之权变,以作力成功,咸得裂土,南面称孤”
除诸侯王以外,天子的使者也有享受“南面”的特权,如《汉书》卷七十二《龚胜传》中所记:“(王)莽复遗使者奉玺书,…使者入门,西行南面立,致诏付玺书,迁延再拜奉印绶。”又如《晋书》所说:“(石勒)奉表推崇(王)浚为天子,……(王)子春等与王浚使至, (石)勒命匿劲卒精甲,虚府赢师以示之,北面拜使而受(王)浚书。”
二,东、西向的宾*次
上下尊卑、贵贱关系非常明显的,当然是君臣之伦了,但除此之外,彼此等级区别不甚悬殊的,尤其是“私交”场合中,席次又是如何排的呢?下面我们想从朋友一类的人际交往中,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宋人罗大经说:“凡宾主之席,主东而宾西,亦所以尊宾也。”所谓宾*次,即指朋友宴会的一种“非官方”的座位秩序,它根本不同于君臣间的是,臣的北面与王的南面是法定天经地义的,而这里的“主东宾西”则流露了对客人的尊重,是主人的主动的选择,不言而喻它透现出了温暖的人情味。
“主东”.即主人坐东朝西, “宾西”即客人坐西朝东。东、西向中,东向尊贵于西向。传统的昭穆序次中,太祖的庙是坐西向东的,而昭是面南、穆是面北。由此也可见,面东之位重,换言之,即“四方以西为重…所谓东向之位是也。”《史记》中这则故事也表明了这其点:“(田蚡)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向,自坐东向,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如果按宾主之礼, “盖侯”应入朝东的西席,“武安候”则应坐东朝西,但田蚡自视为汉朝的相国,自居上席了。本文开头所叙的郦生被让为“上座、可以推想,刘邦也是按宾主之礼让他坐于面东之西席的。古代帝王即王位前,一般都要谦让再三,如汉朝周勃率群臣拥戴代王为天子时,“代王西向让者三,南向让者再”。“西向让者”是代王即王位前和群臣行的宾主之礼,他把群臣看作贵客,故自己谦逊地居下席而位东向西;但一旦接受群臣的请托,代王就行君臣席次之礼了,所以下面就是“南向让者再”。后赵石勒即位的情形也是如此,史称“(石)勒西面而让者五,南面而让者四”。
要之,宾、主对坐的席次,是东、西相向的,两者中西座是上席,是客人的席次,而东席是下席,是主人的座位。
三,四方设座的席次问题
历史上除了上述南北、东西设席之外,还有四方设座的。刘向《新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秦欲伐楚,使使者往观楚之宝器。楚王闻之,……召昭奚恤而问焉。昭奚对日:此欲观君国得失而图之,不在宝器在贤臣,珠玉玩好之物并非宝重者。王遂使昭奚恤应之。昭奚恤发精兵三百人陈于西门之内。为东面之坛一,为南面之坛四,为西面之坛一。秦使者至,昭奚恤日:君客也,请就上位东面;令尹子西面,太宗子教次之,叶高子高次之,司马子反次之,昭奚恤自居西面之坛。”这里是三方的席次,还缺了北向,但它已超越了仅仅辨东西的宾*。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则是四方设席的了,“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当时,项羽称霸,其“东向坐”的席次当属上坐,亚父即范增,他深得项羽的信赖与期重,也是项羽的谋臣和尊长,故被称为“亚父”,由此可知,其“南向坐”的席次也不会低;沛公即刘邦。鸿门宴是他见自己情势危急而主动讨好项羽的事件,他到了鸿门,称项羽为将军,称自己却用“臣”,而且还备了“玉壁”、“玉斗”之礼准备送给项羽和亚父。了解了这一背景,我们可以推测,刘邦的“北向坐”席次不会高于项羽,和范增的也只能打个平手。张良是刘邦的谋臣,四人中其势位最低,故别人均“坐”,他张良“侍”。所谓“侍”当然也就是随从侍候的意思了,由此可以推断,“西向坐”是下位。
这样,在四方设席的场合,朝东的西座是首席,朝南的北座其次,朝北的南座又其次,朝西的东席是下席。
《史记》卷一百一十三的一则故事中,更明确地印证了这一点,南越太子兴,幼年即位。相国吕嘉有叛心,数称病不见汉使者。使者皆注意嘉,势未能诛。(越)王、王太后亦恐嘉等先事发。乃置酒,介汉使者权,谋诛嘉等。使者皆东向,太后南向,王北向,相嘉、大臣皆西向,待坐饮”。越是边鄙小国, 使者代表汉大帝国,故汉使者的地位自然最尊;太后为王之母,不行君臣之礼的私宴场合,太后自然尊于王;至于王尊于侍坐的大臣自不必说了:这一席位的排例顺序正吻合我们上面的结论。
不难发现,四方设席的情形下,其排列顺序无非是揉合了“君臣南北”向, “宾主东西”向的尊卑原则。只是尊西席为上座,抑东席为下座。
四、一些特殊的席位问题
君臣之间一般是南北设席的,不过,从史籍中,我们也可以常常看到,君位于西向的东席上。如《续汉书》就曾这样记载过:“(皇帝)乘舆先到辟雍礼殿,御坐东厢”,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封建礼教为了宣扬王道教化,特别规定:“王者有暂不臣者五,谓祭尸、授受之师、将帅用兵、三老、五更者”, “不臣”,当然也就不行南北席次之礼了,《礼记》要求君王们“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这就更谈不上南北席次了。
所以,历史上常有皇帝为了“兴教化”而避南面之席的。据《晋书》记载,晋“天子幸太学,命(王)祥为三老。祥南面几杖,以师道自居;天子北面乞言。祥陈明王圣帝君臣政化之要以训之,闻者莫不砥砺”;《周书》卷十五《于谨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北周武帝时,于谨为“三老”,“高祖(武帝)幸太学以食之(于谨)。……三老(于谨)开席,南面凭几而坐,以师道自居;……皇帝升阶,立于斧扇之前,西面。……三老食讫……皇帝北面立而访道”。
在此戏剧化的场面中,由于其大前提是皇帝不能行使皇权(“不臣”),所以,皇帝只得要不居臣子(北面)的席位,要不就居于宾*次的下位(西面)。这不仅对“三老”是如此,对“暂不臣”的其他人物均可能出现这类席次。如对“太傅”就是如此:“显宗即位,以(邓)禹先帝之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
附带提及一下,上面的引文中有“祥南面几杖,以师道自居”的字样:这儿好象是师徒席次为“南北”模样,但有的史籍中,又作“东西”席次的,如“田单因宣言日:神来下教我。乃令城中人日:当有神人为我师。有卒日:臣可以为师乎?因反走,田单乃起,引还,东向坐,师事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6:24
南北之座,跟地位有关。向北坐的人面向太阳,而向南坐的人背向太阳。东西坐就没有这层区别。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6:24
思想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