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关于山西风味小吃的作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9:50
我来回答
共1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20:16
作为一个地道的山西人,今天我就给您介绍介绍我们山西的名吃——刀削面。说起山西刀削面,相信听说过的朋友很多,吃过的也不少,可是知道这刀削面来历的人可能就不太多了。相传,当年元朝建立后,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统治者规定十户人家用一把菜刀,做饭时轮流使用。追踪溯源太原电视台记者 药童: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将棒子、高粱面和成面团,让老汉取刀。(插画面)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回家路上,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拣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削面吃吧!老婆婆有点生气就埋怨老头说,你这是瞎侃!用我们山西的方言讲,侃就是胡吹的意思。结果这个侃提醒了老汉,他拿起铁片跑到外面石头上磨了几下,然后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大家一尝,味道还不错,于是这种砍面的方法就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经过多次改革之后就变成现在的山西刀削面。“刀削面”的面!面点师:选面要精 需要中精粉 水和面的比例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 水温是四季水 冬暖夏凉 春秋温 活的时候先把面打成穗子 然后再揉在一起 注意水不能加多了 而且还不能一次性加 活完以后讲究盆光 面光 手光 然后拿湿毛巾盖好 饧半个小时继续揉 为什么要用湿毛巾盖呢 为了不让它风干 而且也饧得快 它在饧的过程中要吸收水分 完了再揉 揉到面切开以后 中间没有气眼就可以了 这样削出的面 光滑 吃起来精到 而且煮的时候不容易断条)记者现场: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在面活好了,要做地道的刀削面,刀的选择是个关键。刀削面的刀不同于平常切莱的刀,而是特制的弧形削刀。“刀削面”的刀面点师 (插画面)这个刀是刀砍面的刀 是最原始的 这个是家用刀 弯刀 这个是最常用的 这个是钩刀 这个削出来的面比较长而且还细 现在发展成双钩刀 一刀出两根面 这个刀上粘面团是为什么? 粘面团是控制面的方向 如果没有面团 削得时候面就掉到后面了 有这个面团在这挡着 削出的面条顺着面团直接就飞到锅里了 这个是最常用的刀 削的时候一刀赶一刀 一棱赶一棱 削出来的面是呈柳叶 三棱形的 它有两个面 但是三个刀口 有句成语两面三刀就是由它而来的 这个是什么刀 削得时候还要用木板 是钩刀 也称板面 因为这个刀削出来的面要长 所以托在板上才能体现出它的优势 这个是一刀出两根面的双钩刀 比钩刀快 看上去更神秘 削一刀出两根面如果说吃刀削面是饱了口福,那么观看刀削面无疑就是饱了眼福。削出的刀削面,一片连一片,好像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道道弧形白线,面片落进汤锅,汤滚面翻,又好像银鱼戏水,煞是好看。有一首诗这样描写:“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一百多刀,每个面片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记者现场: 当一碗热腾腾的刀削面端上来的时候,决定着这碗面是否好吃最关键就是卤料了。卤料又叫 “调和”或“浇头”,上到鸡鸭鱼肉,下到油盐酱醋都可以入料,所以又有“一样面百样吃”的说法。 哪怕您每天吃一样卤,都能保证您三个月不重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21:34
油炸臭豆腐
这是江南冬天特有的地方小吃。
小的时候,一放学就往街上跑,当然,这是在口袋里有几个钱的时候。穿过小巷,翻过小桥,就可闻到油炸臭豆腐的香味。经营油炸臭豆腐的是个瘦瘦的老人,眉毛胡子全白了,他总是挑一副担子,担子其实是木头做的箱子,前面一个箱子放着臭豆腐、酱油、辣椒酱和一叠小盘子,还有一个罐头瓶,里面插着几双筷子。后面一个箱子安放着一只小煤炉和一口锅。
老人总是站在街的拐角,专心致致地油炸臭豆腐。从没有听过他的吆喝声,但总有许多食客寻着香味而来,在他的小担子前站成一圈。他的臭豆腐很有特色,乍看上去黑不溜湫,和别的臭豆腐没有什么两样,但一入锅再一出锅,就变得金灿灿、香喷喷,涂上一层酱油或辣椒酱(他的辣椒酱是自制的,红艳艳的,辣得香,辣得舒服),黄黄红红,煞是好看。小心翼翼咬上一口(因为非常烫),外黄内白,外酥内嫩,香辣刺激,此时已不是在吃而是舌头打着卷往下吞。
老人一次总是只炸几块,炸好几块卖几块,所以等的人都是一个吃,其他的人共同行注目礼。吃油炸臭豆腐的*多是女人和孩子,真的很奇怪,江南女子都是不吃辣的,但一到这担子前就都变成“辣妹子”了,辣椒酱涂了厚厚的一层还要涂,女人此时也不管斯文了,直吃得嘴唇通红,涕泪交加,热汗直冒。老人只是不住地说:辣得结棍,勿要吃得格许多。说归说,他也不去阻挡。所以,老人的辣椒酱每天都要消耗一瓶。
那时,我父亲每月给我五毛钱,至少有一半的钱是贡献给臭豆腐了。一块臭豆腐一分钱,吃完一块,这一天才能安静下来。有时候没有计划好超支了,那么,我就克制住自己不往那里跑,怕自己的眼睛里会长出钩子来。不过,那样的时候,只要我不小心溜到老人的担子前,老人总会洞察一切,好象发现了我的口袋里没有半分钱,就会笑眯眯地炸一块最脆最嫩的送给我吃。不好意思白吃,等下个月父亲寄钱来的时候,我马上就去还给他,老人也收下,但必定多炸一块臭豆腐给我。
离开那个江南小城二十多年了,我再也没有吃过那样美味的油炸臭豆腐(虽然我在其他江南城市也吃过油炸臭豆腐,但是味道好象总是差了一点)。它总是出现在我的梦里,和它一起出现的还有那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白胡子白眉毛的瘦老人。
肉骨头粥
我只吃过一次肉骨头粥。
那是江南冬日的一个星期日的早晨,一向节俭的舅母突然提出带我去吃肉骨头粥。我受宠若惊,一路屁颠屁颠地紧跟在她身后,生怕她又突然改变主意。
沿着青石板路,穿过熙熙攘攘的菜市,拐进一条小巷。远远看见一个小铺子飘出阵阵白雾,还听到铁勺敲锅沿的声音。舅母领着我走进这间铺子,铺子里已经座无虚席。大家都在唏哩哗啦地喝这叫肉骨头粥的东西,好象这东西真的很好吃。
老板娘把我们领进里间的灶旁,满脸歉意地说:“就在这里吃吧。”老板娘是一个40来岁的女人,头发齐耳,一丝不苟地用黑色的发卡别在耳后。我生怕舅母临阵脱逃,赶紧自做主张说:“可以可以。”结果招来舅母两个白眼。“好吧,来一碗肉骨头粥。”老板娘一手抄起大铁勺,一手揭开大锅盖,顿时一股热浪席卷着肉粥的香味扑鼻而来。她用大铁勺在锅里搅了搅,盛了一大碗粥递给我。这碗粥是灰白色的,米已经煮得不见原形,粥面上还点缀着几小块肉骨头。我小心翼翼地尝了尝,嗯,香香糯糯,黏黏呼呼。真的不需要“吃”,只要喝就行了。我就这样站在大灶旁,端着大碗,呼啦呼啦地喝着有生以来第一次肉骨头粥。最后还像小狗一样把那几块肉骨头啃得干干净净。那碗粥花了舅母5分钱。
后来,舅母告诉我,煮肉骨头很麻烦。先要把肉骨头(连着些肉的骨头)煮上几小时,然后再把新米淘好放进去,再煮。不能煮焦,关键是要掌握火候,细火慢熬才行。最后放上盐和味精。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肉骨头粥的,费时费力还不经喝。她还警告我,街上的肉骨头粥不能多吃,因为有的老板为省钱把客人吃过的骨头,又重新放进锅里煮。也不知她说的是真是假。反正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吃过肉骨头粥,不是因为害怕不卫生,而是口袋里的钱还不够分配的呢。
不过,我还是经常到那家肉骨头粥铺去,主要是想看看她们怎么处理吃完的骨头的。可老板娘好象明白我的意图,总是笑眯眯的招呼我:“小姑娘,来吃一碗啊。”然后,我撒腿就逃。
阳春面
阳春面名字挺好听,很高贵的样子,其实是江南老百姓最爱吃最便宜因而也最能爽气掏钱的大众面食。《上海的早晨》中资本家徐义德为了逃避公私合营装穷,叫小伙计送的午饭就是这个阳春面,可见,阳春面是属于劳苦大众的专利。至于为什么取这样一个阳春白雪的名字,可能是取其反义吧,但我敢肯定,取这个名字的人绝不是下里巴人。
二十多年前,舅舅一家好象特别喜欢吃阳春面,每到星期天,舅舅就必定带领全家到镇上的面馆去吃阳春面。两个表弟兴高采烈,但我却很不喜欢。阳春面上除了撒一些葱花就没有别的了,光溜溜的,一点味道都没有,吃了第一口就不想吃第二口。每次我都没有方法把一碗阳春面吃完,我总是旁敲侧击地提醒舅舅还是吃馄饨好,至少还有点肉味。但舅舅坚决不肯,说馄饨太贵,又不经吃,同样一角钱,阳春面吃得饱饱的,而馄饨却只能塞牙缝。舅舅的牙缝好大。不喜欢吃,但每个星期天都得陪舅舅全家去吃,因为这是他们的节日,整整六天他们都在等着这一天。镇上那家面馆都认识舅舅,每次一来不用吩咐,就很快端上阳春面来,然后,舅舅一家就开始埋头苦干,并制造出幸福的声响来。每当此时,我就望着面前的阳春面愁眉苦脸。
陆文夫在《美食家》里专门提到过阳春面,说第一锅的阳春面最清爽最可口,因此,很多人都赶早去吃头汤。我想,舅舅们吃得绝对不是这种阳春面。但不管怎么说,我对阳春面是没有兴趣的了,胃口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倒了。
光饼
光饼是福州的小吃。据说是记念戚继光而来的,总之和这位民族英雄有一定的关系。
小的时候总喜欢站在高高的桶炉前面,看师傅做光饼。做光饼的师傅到处都有,一个案板,一个炉子就是全部的道具。光饼师傅把袖子卷得高高的,把放了碱水和盐水的面团摔得啪啪作响,然后分成一个一个剂子,用手左右一拍,一个小圆饼就出来了,再用一根竹签往中间戳一个小洞,就势往桶炉内壁一贴,等着吧,不一会,炉内就飘出香味来。估计差不多了,光饼师傅就用小铁铲利索地一铲,焦黄的光饼就跳出来了。
这光饼硬梆梆、黄通通的,咬得很费劲,没有一口好牙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是对付不了它的,但一旦入口就越嚼越香,越香越嚼,最后总是吃了一块还想带走第二块。光饼耐嚼还耐储藏,放它十天半月没有问题,坚韧不拔,很有民族气概,可能这就是它和戚继光的关系吧。光饼很便宜,一分钱一块,那时经常光顾光饼炉,买上一两块,一路嚼着上学校。
冬天光饼师傅比较幸福,守着炉子暖烘烘的,夏天就苦了,赤膊上阵还是大汗淋漓,汗水滴在炉子上嗤嗤作响。我就不敢买了,因为那光饼里必定也有光饼师傅勤劳的汗水。
前段时间,在福建“老乡”处提到光饼,他们都说那玩意好吃而且对牙齿有利,经常嚼嚼绝对比“白箭”“绿箭”效果好。但不知现在还有没有了,都好多年没有吃过了。但愿,这光饼炉子还能在福州的某个街角看到。
芋头果
芋头果是福州的早点之一,也称三角糕。据说是把槟榔芋煮熟后剥皮碾成糊状,再掺入米粉揉合而成。然后,切成一块一块三角形状,放到油锅里去炸,直炸得两面焦黄,出锅。吃的时候,用一张纸包着芋头果的下端(因为很油),以一个角为突破口,咬一口,外焦内嫩(内色灰白),还有一股芋头的清香,嗯,味道好极了。
炸芋头果的摊子也是到处都有,每天一大早,就可看到街头巷尾支起的一个个摊子,烟雾缭绕,香气四溢,买芋头果的人端着碗或提着小竹篮,等着芋头果出锅。往往炸出一锅就买出一锅。但也有买不完剩下的,搁一两个时辰也不要紧,吃起来还是很香的,它不象油条,登陆不久就成了嚼不烂的老油条。所以,卖芋头果的摊主都很自得,有时候上午九十点钟了,还不见他们收摊子,慢悠悠地守着还没有卖掉的几块芋头果。他们知道总有肚子容易饿的人自会寻香而去。
福州的市民通常是一碗锅边糊外加一只芋头果就解决了早饭问题,既好吃也实在,吃完后,打一个饱咯去上班,这*干劲足得没法说。
锅边糊
一次在办公室里和同事们侃吃,我说要论吃,还是福州的锅边糊好吃。他们齐声问:什么叫锅边糊?这帮平日里吃遍天下无敌手的家伙竟然也有不知道的东西。我得意洋洋地开始向他们介绍福州小吃——锅边糊。
锅边糊在福州乃至福建许多地方都有,但在外地我却从来没有看到过,不出产的原因可能是外地没有一种叫“虾油”的调味品,而锅边糊没有加虾油就不成为锅边糊了。
锅边糊的制做很复杂,要先把大米淘净浸泡几小时,然后磨成糊状待用。支一口大锅,煮上一锅汤,汤里放上虾米、蛏干、香菇、葱、蒜、芹菜,最后放进必不可少的虾油若干勺,这浓汤就做成了。这还没有完,万里长征第一步。将汤倒出另装,下清水若干烧到七成热时,锅边抹匀花生油,然后舀一碗米糊绕锅浇一圈,盖上锅盖。三分钟后见锅边米浆起卷时,用锅铲铲入清水中,再加入清水,重复上述行为。当最后也就是第四次浇完时,放入一份浓汤料,并视情再加入虾油等辅助调料。煮熟后盛放在另一口锅中,用微火保持温度,待售。
总之这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没有耐心是做不成的。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锅边糊的,要吃就到街上去买。福州的大街小巷饭店小摊都有买,而且很便宜。锅边糊味道特别,海鲜味浓,每片米糊都打着卷,白白的,象一管管青葱,非常爽口,再配上黄黄的虾米、蛏干,黑黑的香菇,绿绿的葱蒜,色泽鲜明,令人食欲大开。
听到这里,同事们的喉咙都动了一下。然后商量,什么时候能去福建出差,一定要去尝尝这锅边糊。我补充说,在福建,锅边糊都是作为早点和茶余饭后的点心的,并不把它当正餐,大概它是管吃不管饱的缘故吧。想想本地品种单一而又甜得发腻的小吃,大家都说:福建人民真是幸福。
是啊,福建人民真幸福。
馄饨
我想,大概没有什么小吃有馄饨那么普及和名称多样了。馄饨在福建叫扁肉;在四川叫抄手;在云南广西一带叫云吞;只有在江南才叫馄饨。
内容差不多,形式却有些差别。福建的馄饨注重鲜,加虾油是它的一大特色。小时候总是被喜欢吃馄饨的母亲支出去买馄饨,买来买去,也就买出经验来了。知道街头的那家馄饨味太浓,吃完后就要赶紧灌开水;而街尾的那家馄饨味道尚好,就是只见皮不见肉;最好的是穿过几条街的那家“野”店,说它野,是因为时开时不开的,好像全凭主人兴趣。这家的馄饨量足味最地道,每只馄饨雪白剔透,中间一点红红的肉馅若隐若现,再配上几粒葱花,就好象一池秋水中的白莲。福建的馄饨一般都很节俭,一根小木棍往肉泥上一点再往馄饨皮上一翻,一只馄饨就完成了,往往一盘肉泥可以对付一天所要出售的馄饨。吃馄饨的一般都是女孩子,她们可以不计较得失,慢悠悠地翘起兰花指,用小调羹小心翼翼地舀起馄饨往樱桃小口里送。所以,较之其他小吃,福建馄饨更显得女人味一些。
而四川馄饨则个性鲜明,阳刚味十足。首先一大特色是没有汤,第二大特色是辣得过口不忘。那一年去成都调研,特地拜访“抄手”,谁知端上来的是几只干巴巴的结结实实的饺子状馄饨,上面还浇了一层红彤彤的辣椒油。仗着本人吃辣还有一些功底,挣扎着把这碗“抄手”给吞了。结果,除了辣,我已经不记得它还有没有其它味道。
江南一带,馄饨是最常见的小吃,这里的馄饨分为大馄饨和小馄饨两种。大馄饨里馅比较多,有鲜肉的也有青菜的,但它又不同北方的饺子那样皮厚馅足,江南人总是不肯象北方人那样干脆利落地做出饺子风格,他们总要保持馄饨的传统,哪怕再大一些,小家碧玉的本色不变。江南大馄饨是放大了的小馄饨,样子象修女的帽子,汤多量也足,一般人吃一碗也就有了七分饱的感觉。
正宗的江南小馄饨是最具江南文化味的,皮擀得讲究,贴着碗能看到碗里的花纹,真正是薄如蝉翳。肉要精瘦的,处理得细腻无渣,烧好后的馄饨,皮子晶莹舒展,“白里透红,与众不同”,象一只只美丽的白蝴蝶 。这时候的注意力就不会在吃上了。不过,这样的小馄饨现在已经不多了,做的人和吃的人好象都已经缺少了这份精致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满街都是的大众小馄饨,简单一裹,完事,连皮也不擀了,买现成的。
在北方读书的时候,思念馄饨(福建的江南的),思念得咬牙切齿。北方同学很不以为然,说,那有什么好吃的?清汤寡水的,不如咱北方饺子实在。
是的,要想实在,吃北方饺子;要想苗条,吃江南馄饨。
羊肉串
很奇怪,我向来不吃羊肉,但对羊肉串却来者不拒。
第一次吃羊肉串是在北京。那一天,从北京图书馆查资料出来,拐到白石桥附近,那里有一片饭店餐馆和小吃摊点。先买了仿膳食品窝窝头,吃得直冒酸水,发了一通诸如慈禧太后的胃口怎么这么好对付之类的牢*后,就站到了烤羊肉串的摊子前。并没有想要吃,的的确确是被那种香里带膻的味道吸引过来的。
同学也是南方人,不吃羊肉,但他敢想敢干的精神令我佩服。他先买了三串,然后视死如归地说:“我先吃吃看。”他小心翼翼地先咬了一口,翻翻眼珠,接着就加快了频率。我盯着他上下翻飞的大嘴,直问:“哎,别顾吃啊,到底好吃不好吃?”他“嗯嗯”地一气吃完了三串,才摸摸肚子很满意地说:“不吃真傻。”赶紧掏钱,一手抓一把,这串咬一口,那串咬一口,真的很好吃,肥而不腻,焦香十足,还有一种特有的,说不出来的怪怪的味道(后来才听新疆的同学说,那是孜然的味道)。我们就这样边走边吃,吃完了,就地再买,反正羊肉串摊子到处都有。直吃得饱咯里都带羊膻味,不能再吃了,再吃下去,我们非得变成草原牧民了。
本来以为羊肉串就是这样好吃了,谁知新疆的同学说:那算什么羊肉串?真正好吃的是咱们新疆的羊肉串,那可是羊肉串的老家。第一次那么羡慕新疆人,真正觉得新疆是个好地方。
咱也没有机会去新疆啊,就把北京的羊肉串当新疆的吧。
回到南方后,也见过羊肉串,但不仅外貌小里小气,味道也完全变了样,如果说北京的羊肉串是仿名牌,那么南方的羊肉串就是假冒伪劣了。也有例外,一次到南京出差,在新街口发现了久违的羊肉串,那味道,那相貌和北京的一样。我又一次站在南京的大街上不顾斯文地大嚼起来。以后只要去南京,都要想方设法地溜到新街口去过过瘾。
但总是心有不甘,有事没事总鼓动头儿:“咱们也到乌鲁木齐去开个读者作者联谊会?”
羊肉泡馍
有了羊肉串垫底,去西安吃羊肉泡馍的时候就好象有了胆量。
看过雄赳赳气昂昂的兵马俑,摸过杨贵妃的洗澡池,躲过小商小贩的围追堵截,吃过田里刚采下来的草莓,当然也爬过大雁塔和古钟楼,接下来就是品尝西安小吃的时间。
西安小吃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是肉夹馍和羊肉泡馍。不过,肉夹馍我连看都不看,一块大肥肉塞在一块大饼里,肥油直冒,尽管肉馍的主人说怎么怎么好吃,我就是吃不下去。不是怕胖,而是从小就不吃肥肉。肉夹馍是放弃了,但羊肉泡馍是一定要吃的。
于是就去找。在古楼附近转来转去,转累了就在一个小摊子上坐下来。坐定后才发现对面一个老头在专心致致干活:把一块硬硬的馒头掰成颗粒状。他神态专注地不紧不慢地掰呀掰,掉下来的粉末都用小指捺到嘴里。他在干嘛?是不是牙口不好?正想着,又见老头把掰好的产品倒进一个盛满浓汤的大海碗里,那碗浓汤顿时就变成了一碗浆糊。老头有滋有味稀里哗啦地喝完了这碗浆糊,站起身子,抹了抹沾在胡子上的残留物,打了个响亮的饱咯,满脸都是幸福感。突然好象明白了什么,赶紧找来伙计问:“那是什么?”“羊肉泡馍啊。”老天,这糊里糊涂的东西就是大名鼎鼎的羊肉泡馍?小的时候就最恨把馒头放进汤里 ,软不啦及的,要口感没口感要味道没味道,再好吃的馒头再好喝的汤都给搅浑了。
所以,很遗憾,在西安最大的收获是买了一堆民间工艺品,而在吃上,却是一片空白。
看了贾平凹写的陕西小吃,其中花了大量的笔墨形容羊肉泡馍的精彩,但我还是没有被他煽乎得流出口水来。这在我看关于吃的书籍的历史中是少见的。
朝鲜凉面
初到东北,第一次看到正宗的朝鲜人和朝鲜文字还是大惊小怪的,后来看多了,就见怪不怪了。然后就开始琢磨如何深入了解朝鲜民族文化,比如,他们的饮食文化,更具体地说,如何吃遍学校周围的朝鲜小吃店。
于是,先去朝鲜泡菜摊子前侦察一番,和买泡菜的朝鲜族老大妈套近乎,问:“道拉及是什么意思?”朝鲜族老大妈真的很象《奇袭》里的老大妈那样慈祥,她不仅耐心地回答我的幼儿园水平的问题,还推荐我买了朝鲜泡菜的代表作——桔梗。尝了桔梗后,对朝鲜小吃就有了信心。
那一天,零下18°,屋外早已是灰白两色世界。从澡堂出来,头发一会儿就冻成柴火棒。并不觉得冷,只是渴得慌。就到处找有水源的地方,后来发现一面“朝鲜凉面”的幌子正迎风招展,凉面?正好解渴。一头扎进去,里面已是高朋满座,人人都端着一个大海碗往肚子里灌凉面,很舒服的样子。于是也要了一碗。等端上来后,才觉得好象有点不对劲。鲜红的面汤上波澜不兴,面条当然是潜伏在汤底的,只是这汤,怎么看都好象是刚从自来水龙头里出来,冷不说,还有股漂白粉的味道。怀疑归怀疑,我真的太渴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喝了再说。结果,渴是解了,但我体内的那点余温可全给带走了。一路跑着回到宿舍,又是捂热水袋又是灌开水,折腾了半天,才把胃里的那块冰坨融化掉。
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东北人和南方人本来就不一样,他们冰天雪地里可以吃冻梨吃冰棒,那是因为他们有从小就锻炼出来的坚强的胃。所以他们可以裹着大棉袄吃凉面,而我,只能在穿短袖的时候。
但,我还是没有勇气再去品尝朝鲜凉面了。甚至一想到这四个字,我的胃就开始冒凉气。
不怪朝鲜凉面,只能怪我自己。
道口烧鸡
说来惭愧,自己在外求学几年,大部分的注意力花在吃上。究其原因,一是学校食堂乏味的饭菜,使自己时常处于饥饿状态;二是天性所致,“民以食为天”嘛,自己当然也不例外。
于是,刚到长春不久,就打听到“道口烧鸡”挺有特色,忙亲临考察。果真,摆在橱窗里的烧鸡肥嫩嫩、黄灿灿、热腾腾,撒发着迷人的香气,又看到买烧鸡的人排成了长队,更证实了此烧鸡的名不虚传。此后三年间,只要钱包里有点余钱,便忙不迭地往烧鸡店送,买不起整只就买半只;买不起半只就买鸡杂碎(鸡肝、鸡卵等构成,便宜而味极佳,是穷学生最亲睐之物)。那种拎着一小袋烧鸡走路的愉快,无法言喻,只觉得生活在那一刻是多么美好。此时若去攻读书关,再厚的“砖头”也能毫不费劲地“啃”下来,这就是“道口烧鸡”的威力。有时,人的胃口会比脑袋重要得多,换句话说,就是物质有时也能毫不客气地战胜精神。
逢到宿舍里的女同胞过生日,无例外地都要买只“道口烧鸡”以飨大家。鸡上台面后,往往还没等打开塑料袋,大家就已经操起家伙跃跃欲试了。那香喷喷、热腾腾的烧鸡,嫩而无渣,连骨头都是酥的,一块鸡肉在舌头上还来不及停留就溜进肚子里去了。而此时往往有师兄师弟寻着香味不请自到,说句“生日快乐”就一*坐下来大嚼起来。那时候,要求师兄师弟办事或反过来他们求我们办事,都言不二价:一只道口烧鸡。
在长春的三年,可以说是伴着“道口烧鸡”的香味渡过的。(虽不能常吃,但离学校不远的一家烧鸡店每天毫不吝惜地飘来的香味,使我们的读书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临毕业的时候,有人告诉我,有一家大饼店专营夹肉大饼,味道好得没法提。可惜没有机会了。要不然,现在又会有一样好吃的供我回味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23:09
山西是面食之乡,面食种类繁多,其中以刀削面最为有名,可谓“面食之王”,它有内虚外筋、柔软光滑、易于消化等特点,与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被誉为我国著名的五大面食。
在山西各地的刀削面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大同的刀削面。可称“面食王中王”。
大同刀削面物美价廉,色、香、味俱全,形成了独特的大同风格,很多外地朋友来到大同,在品尝之后,都赞不绝口。一些本地游子,在回到家乡之后,都要先赶去削面店,去吃一碗刀削面,来解日夜思念之情.
在大同,刀削面店比比皆是,比较出名的也有很多,如:七中刀削面、东关刀削面、小南街刀削面、老柴家刀削面等。其中“东关刀削面”是大同刀削面里最出名的一家,很多外地客人宁可舍弃大鱼大肉的豪华宴席,也要来这里专门品尝。据说,最热闹的时候这个店一天就用掉18袋白面,卖出2000碗刀削面。由此可见刀削面在大同的魅力真的令人叹为观止。
大同的刀削面为什么会独树一帜,主要于它的做工有关系,首先刀削面对和面的技术要求较严,水、面的比例,要求准确,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团,然后用湿布蒙住,饧半小时后再揉,直到揉匀、揉软、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时容易粘刀、断条。
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莱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
古时刀削面技巧最难,亦为精彩。削面师傅头覆白巾,上置面团,双刀飞舞,薄面片如雪花般飞向开水锅中,削面者还口中吟唱词,让 观者在悠悠的民歌中陶醉 在滚滚的汤锅旁,*你非尝一碗不可。技高者还边削边舞边唱,这种神技自然得几十年才能练成,不过现在一些地方也能看到有这样本事的师傅。
现在刀削面一般为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顺面团的平面一刀一刀地往前削,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象银鱼戏水,煞是好看。人们形容刀削面的制作是:“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可以说观看厨师削面的情景,无异于在欣赏一次艺术表演。
刀削面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中国五大面食名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关于刀削面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他们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10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鞑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和好面后,让老汉去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出鞑靼的大门时,老汉的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捡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老婆婆一看,铁皮薄而软,嘟囔着说:“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叶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晋中大地。
后来,“凤阳”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统一了中国,建立明朝,这种“砍面”流传于社会小摊贩,又经过多次改革,演变为现在的刀削面。刀削面柔中有硬,软中有韧,浇卤、或炒或凉拌,均有独特风味。
传统的操作方法是一手托面,一手拿刀,直接削到开水锅里,其要诀是:“刀不离面,面不离刀,胳膊直硬手平,手端一条线,一棱赶一棱,平刀是扁条,弯刀是三棱。”要说吃了刀削面是饱了口福,那么观看刀削面则饱了眼福。1985年山西财贸系统在太原技术比武时,饮食行业的削面高手每分钟削118刀,每小时可削25公斤面粉的湿面团,看得人眼花缭乱。有顺口溜赞曰:“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如今,为了丰富人们的口味,也为了增加刀削面的表演性,不仅刀削面的鼻祖刀砍面又重登上舞台,且出现了一刀削两根面甚至一刀削4根面的。头顶刀削面更是将表演性推到了极至。起源的具体时间现在已无法考究,阎师傅只听说从前的师傅表演这一特技时是把头剃光后裹上一条毛巾,把面团放在头上削。但这种做法势必会使注重饮食卫生的现代人食欲大减。于是阎师傅反复琢磨后做出了现在我们见到的帽子。头顶刀削面看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眼睛看不到,只能凭感觉来削,为了将面削得均匀整齐,阎师傅整整练习了两年。
刀砍面做法
先用面、水5∶3的比例和好面(水温为冬热、夏凉、春秋温),然后用湿布盖住,醒20分钟。把醒好的面团揉成椭圆形面块放在面案上,左臂托案,右手拿砍面刀(砍面刀是一种特制带把的刀,刀长40厘米左右,刀宽6厘米左右,刀片很薄,刀的重量轻),用右手的四指握住刀把,用小拇指顶住刀柄头,砍面时先从面块的里端开刀,第二刀接前部刀口,用前挑后砍的方式砍下一根根长约30厘米的面条下入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1:00
作为一个地道的山西人,今天我就给您介绍介绍我们山西的名吃——刀削面。说起山西刀削面,相信听说过的朋友很多,吃过的也不少,可是知道这刀削面来历的人可能就不太多了。相传,当年元朝建立后,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统治者规定十户人家用一把菜刀,做饭时轮流使用。追踪溯源太原电视台记者 药童: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将棒子、高粱面和成面团,让老汉取刀。(插画面)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回家路上,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拣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削面吃吧!老婆婆有点生气就埋怨老头说,你这是瞎侃!用我们山西的方言讲,侃就是胡吹的意思。结果这个侃提醒了老汉,他拿起铁片跑到外面石头上磨了几下,然后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大家一尝,味道还不错,于是这种砍面的方法就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经过多次改革之后就变成现在的山西刀削面。“刀削面”的面!面点师:选面要精 需要中精粉 水和面的比例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 水温是四季水 冬暖夏凉 春秋温 活的时候先把面打成穗子 然后再揉在一起 注意水不能加多了 而且还不能一次性加 活完以后讲究盆光 面光 手光 然后拿湿毛巾盖好 饧半个小时继续揉 为什么要用湿毛巾盖呢 为了不让它风干 而且也饧得快 它在饧的过程中要吸收水分 完了再揉 揉到面切开以后 中间没有气眼就可以了 这样削出的面 光滑 吃起来精到 而且煮的时候不容易断条)记者现场: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在面活好了,要做地道的刀削面,刀的选择是个关键。刀削面的刀不同于平常切莱的刀,而是特制的弧形削刀。“刀削面”的刀面点师 (插画面)这个刀是刀砍面的刀 是最原始的 这个是家用刀 弯刀 这个是最常用的 这个是钩刀 这个削出来的面比较长而且还细 现在发展成双钩刀 一刀出两根面 这个刀上粘面团是为什么? 粘面团是控制面的方向 如果没有面团 削得时候面就掉到后面了 有这个面团在这挡着 削出的面条顺着面团直接就飞到锅里了 这个是最常用的刀 削的时候一刀赶一刀 一棱赶一棱 削出来的面是呈柳叶 三棱形的 它有两个面 但是三个刀口 有句成语两面三刀就是由它而来的 这个是什么刀 削得时候还要用木板 是钩刀 也称板面 因为这个刀削出来的面要长 所以托在板上才能体现出它的优势 这个是一刀出两根面的双钩刀 比钩刀快 看上去更神秘 削一刀出两根面如果说吃刀削面是饱了口福,那么观看刀削面无疑就是饱了眼福。削出的刀削面,一片连一片,好像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道道弧形白线,面片落进汤锅,汤滚面翻,又好像银鱼戏水,煞是好看。有一首诗这样描写:“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一百多刀,每个面片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记者现场: 当一碗热腾腾的刀削面端上来的时候,决定着这碗面是否好吃最关键就是卤料了。卤料又叫 “调和”或“浇头”,上到鸡鸭鱼肉,下到油盐酱醋都可以入料,所以又有“一样面百样吃”的说法。 哪怕您每天吃一样卤,都能保证您三个月不重样-------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味小吃,在我的家乡,当数刀削面最为著名。
刀削面的做法虽简单,但做出来的味道却令人为之一叹,不禁拍案叫绝。它的做法是这样的:先烧水,然后揉面,把面揉成一个团,尽量要多揉几下,使面富有弹性,然后把揉好的面分为三块,接着左手拿面团,右手拿剪刀,两手放在正在烧水的大锅上,这样可以及时的把剪下来的面条放入水中,剪出来的面要匀称美观,如果有面条与别的不同,那就是不合格的,面条浮在水面上,如同一片片小白帆,又如同一个个熟睡的婴儿正躺在母亲的怀抱中。面熟后,可以放入佐料,如香菜、牛肉等。如果你喜欢吃辣,可以在面上涂上一层辣油,让你爽到家。面上桌后,一股沸腾的的热气涌了出来,此时,大街小巷都弥漫着这种令人无法抗拒的香味,不禁让人沉浸在其中,口水直流。对了,你去刀削面面馆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带上餐巾纸,因为在面还没上桌的时候,看到别人那种停不住嘴的样子,会情不自禁地流下口水。
刀削面的口感很好。香菜去掉了牛肉的腥味,辣油把牛肉的味道发挥到了极致,再加上入口顺滑的面条,这就成了百吃不厌的刀削面。当你把面条放入口中,还没来得及细嚼,便一溜滑进了喉咙。虽没细细地品尝,但留在口中的味道却是怎么也忘不掉的。我喜欢吃辣,便在面上涂上了厚厚的一层辣油,我越吃越热,满脸大汗,斗大的汗珠如同下雨般似的流了下来,虽然如此,但我还是抵挡不住刀削面那种麻辣的感觉,停不住嘴地品尝着。正因为刀削面这种百吃不厌的感觉,引来了这么多的食客,正因为如此,刀削面成为了我们家乡的著名美食,让别人了解了我们家乡的风土人情。就像到了北京要爬长城那样,如果你到长寿来,一定要吃刀削面,如果你没吃到,那可真是人生一大憾事呀!
如此美妙的东西怎能不令人心动!想必你也是经不住它的*,已经“口水直流三千尺”了吧。那就快来我的家乡品尝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03:08
我也在找这个,碰巧看见了你的问题,就无偿地帮帮你把~~~要是你愿意的话,就在QQ上加我——1067309472
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它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誉。刀削面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面条,堪称天下一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传说,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 “汉人”造反起义,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十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鞑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将棒子、高粱面和成面团,让老汉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出鞑靼的大门时,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拣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老婆一看,铁皮薄而软,嘟喃着说: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晋中大地。至今,晋中的平遥、介休、汾阳、孝义等县,不论男女都会削面。后来,“凤阳”出了(朱元璋)统一了中国,建立明朝,这种“砍面”流传于社会小摊贩,又经过多次改革,演变为现在的刀削面。刀削面柔中有硬,软中有韧,浇卤、或炒或凉拌,均有独特风味,如略加山西老陈醋食之尤妙。传统的操作方法是一手托面,一手拿刀,直接削到开水锅里。刀削面里手总结的制作刀削面技术要诀是:“刀不离面,面不离刀,胳膊直硬手端平,手眼一条线,一棱赶一棱,平刀时扁条,弯刀是三棱。”要说吃了刀削面是饱了口福,那么观看刀削面则饱了眼福。1958年山西省财资系统在省城太原技术比武时,高手们削出的面条,每条长21厘米左右,厚0.2―0.4厘米。每分钟削118刀,每小时可削2500克面粉揉成的湿面团,看得人们眼花缭乱,赞不绝口。有顺口溜赞曰:“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1983年5月,日本国明星食品株式会社社员八原昌元先生专程来太原拍摄面食制作电视片时,参观了晋阳饭店、太原面食店的师傅们的精湛技术表演后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太原不愧是面食的故乡。”刀削面对和面的技术要求较严,水、面的比例,要求准确,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团,然后用湿布蒙住,饧半小时后再揉,直到揉匀、揉软、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时容易粘刀、断条。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菜刀,要从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时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嚓、嚓、嚓,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象银鱼戏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二百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吃面前,能够参观厨师削面,无异于欣赏一次艺术表演。
刀削面的调料(俗称“浇头”或“调和”),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番茄酱、肉炸酱、羊肉场、金针木耳鸡蛋打卤等,并配上应时鲜菜,如黄瓜丝、韭菜花、绿豆芽、煮黄豆、青蒜末、辣椒面等,再滴上点老陈醋,十分可口。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1:12
作为一个地道的山西人,今天我就给您介绍介绍我们山西的名吃——刀削面。说起山西刀削面,相信听说过的朋友很多,吃过的也不少,可是知道这刀削面来历的人可能就不太多了。相传,当年元朝建立后,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统治者规定十户人家用一把菜刀,做饭时轮流使用。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将棒子、高粱面和成面团,让老汉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回家路上,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拣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削面吃吧!老婆婆有点生气就埋怨老头说,你这是瞎侃!用我们山西的方言讲,侃就是胡吹的意思。结果这个侃提醒了老汉,他拿起铁片跑到外面石头上磨了几下,然后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大家一尝,味道还不错,于是这种砍面的方法就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经过多次改革之后就变成现在的山西刀削面。“刀削面”的面!面点师:选面要精 需要中精粉 水和面的比例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 水温是四季水 冬暖夏凉 春秋温 活的时候先把面打成穗子 然后再揉在一起 注意水不能加多了 而且还不能一次性加 活完以后讲究盆光 面光 手光 然后拿湿毛巾盖好 饧半个小时继续揉 为什么要用湿毛巾盖呢 为了不让它风干 而且也饧得快 它在饧的过程中要吸收水分 完了再揉 揉到面切开以后 中间没有气眼就可以了 这样削出的面 光滑 吃起来精到 而且煮的时候不容易断条)记者现场: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在面活好了,要做地道的刀削面,刀的选择是个关键。刀削面的刀不同于平常切莱的刀,而是特制的弧形削刀。“刀削面”的刀面点师 这个刀是刀砍面的刀 是最原始的 这个是家用刀 弯刀 这个是最常用的 这个是钩刀 这个削出来的面比较长而且还细 现在发展成双钩刀 一刀出两根面 这个刀上粘面团是为什么? 粘面团是控制面的方向 如果没有面团 削得时候面就掉到后面了 有这个面团在这挡着 削出的面条顺着面团直接就飞到锅里了 这个是最常用的刀 削的时候一刀赶一刀 一棱赶一棱 削出来的面是呈柳叶 三棱形的 它有两刀削面无疑就是饱了眼福。削出的刀削面,一片连一片,好像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道道弧形白线,面片落进汤锅,汤滚面翻,又好像银鱼戏水,煞是好看。有一首诗这样描写:“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一百多刀,每个面片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记者现场: 当一碗热腾腾的刀削面端上来的时候,决定着这碗面是否好吃最关键就是卤料了。卤料又叫 “调和”或“浇头”,上到鸡鸭鱼肉,下到油盐酱醋都可以入料,所以又有“一样面百样吃”的说法。 哪怕您每天吃一样卤,都能保证您三个月不重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4:27
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味小吃,在我的家乡,当数刀削面最为著名。
刀削面的做法虽简单,但做出来的味道却令人为之一叹,不禁拍案叫绝。它的做法是这样的:先烧水,然后揉面,把面揉成一个团,尽量要多揉几下,使面富有弹性,然后把揉好的面分为三块,接着左手拿面团,右手拿剪刀,两手放在正在烧水的大锅上,这样可以及时的把剪下来的面条放入水中,剪出来的面要匀称美观,如果有面条与别的不同,那就是不合格的,面条浮在水面上,如同一片片小白帆,又如同一个个熟睡的婴儿正躺在母亲的怀抱中。面熟后,可以放入佐料,如香菜、牛肉等。如果你喜欢吃辣,可以在面上涂上一层辣油,让你爽到家。面上桌后,一股沸腾的的热气涌了出来,此时,大街小巷都弥漫着这种令人无法抗拒的香味,不禁让人沉浸在其中,口水直流。对了,你去刀削面面馆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带上餐巾纸,因为在面还没上桌的时候,看到别人那种停不住嘴的样子,会情不自禁地流下口水。
刀削面的口感很好。香菜去掉了牛肉的腥味,辣油把牛肉的味道发挥到了极致,再加上入口顺滑的面条,这就成了百吃不厌的刀削面。当你把面条放入口中,还没来得及细嚼,便一溜滑进了喉咙。虽没细细地品尝,但留在口中的味道却是怎么也忘不掉的。我喜欢吃辣,便在面上涂上了厚厚的一层辣油,我越吃越热,满脸大汗,斗大的汗珠如同下雨般似的流了下来,虽然如此,但我还是抵挡不住刀削面那种麻辣的感觉,停不住嘴地品尝着。正因为刀削面这种百吃不厌的感觉,引来了这么多的食客,正因为如此,刀削面成为了我们家乡的著名美食,让别人了解了我们家乡的风土人情。就像到了北京要爬长城那样,如果你到长寿来,一定要吃刀削面,如果你没吃到,那可真是人生一大憾事呀!
如此美妙的东西怎能不令人心动!想必你也是经不住它的*,已经“口水直流三千尺”了吧。那就快来我的家乡品尝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7:58
过桥米线的做法很简单:先用一只大碗盛上用土鸡,猪筒子骨熬制的上好高汤,这汤虽然看上去不冒一丝热气,但它有90度的高温。然后将猪脊肉片,鱿鱼片氽入汤中,接着再把蔬菜类:菠菜、玉兰片、豆芽、豆腐皮等也倒入汤中,最后放入米线。佐料放齐了,颜色如彩虹般美丽:细白而有韧性的米线浸在米黄汤里,绿色的菠菜伴着雪白的玉兰片和*的豆芽、乳白色的豆腐皮、碧绿的豌豆尖、嫩绿的韭菜,再加上泛白的鱿鱼和猪肉片散落其间,真令人垂涎欲滴。
过桥米线那诱人的香气勾引着我,我深吸了几口,真香!一种浓郁的高汤味带着米线的独有特殊的米香味一起钻入我的鼻孔。我再也无法抵挡这美味的*,赶紧喝上一口汤,刚入口,鲜鲜的、美美的,接着便有一阵一阵的甜味在唇齿之间来回穿梭,咽下去了,一股清凉的感觉在喉咙回荡。顿时,身体的每一块肌肉得到了营养的补充,每一颗牙齿都想得到被冲凉的机会,每一个味蕾都张开嘴巴开始吸吮。鲜味浓郁的高汤加上肉片、蔬菜,还有那香喷喷的米线,组成了一幅美好的视味图。油而不腻、咸而不渴,仿佛浑然一体,然而又层次分明。我细细享受着汤的回味,接着,我又用筷子夹起米线,米线在阳光照射下,如玉一般闪亮。将米线放进嘴里,啊!滑如丝锦,并富有弹性,它从我的舌尖一直滑到我的舌根,像一个跳动的小精灵,在我的嘴里不停的玩耍,那种丝滑的感觉真是无与伦比。我用牙齿轻轻一咬,那感觉真是说也说不尽呀!一股浓浓的米香味,伴着淡淡的甜味,用牙齿一嚼,越嚼越带劲,真所谓精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21:46
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它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誉。刀削面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面条,堪称天下一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传说,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 “汉人”造反起义,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十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鞑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将棒子、高粱面和成面团,让老汉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出鞑靼的大门时,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拣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老婆一看,铁皮薄而软,嘟喃着说: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晋中大地。至今,晋中的平遥、介休、汾阳、孝义等县,不论男女都会削面。后来,“凤阳”出了(朱元璋)统一了中国,建立明朝,这种“砍面”流传于社会小摊贩,又经过多次改革,演变为现在的刀削面。刀削面柔中有硬,软中有韧,浇卤、或炒或凉拌,均有独特风味,如略加山西老陈醋食之尤妙。传统的操作方法是一手托面,一手拿刀,直接削到开水锅里。刀削面里手总结的制作刀削面技术要诀是:“刀不离面,面不离刀,胳膊直硬手端平,手眼一条线,一棱赶一棱,平刀时扁条,弯刀是三棱。”要说吃了刀削面是饱了口福,那么观看刀削面则饱了眼福。1958年山西省财资系统在省城太原技术比武时,高手们削出的面条,每条长21厘米左右,厚0.2―0.4厘米。每分钟削118刀,每小时可削2500克面粉揉成的湿面团,看得人们眼花缭乱,赞不绝口。有顺口溜赞曰:“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1983年5月,日本国明星食品株式会社社员八原昌元先生专程来太原拍摄面食制作电视片时,参观了晋阳饭店、太原面食店的师傅们的精湛技术表演后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太原不愧是面食的故乡。”刀削面对和面的技术要求较严,水、面的比例,要求准确,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团,然后用湿布蒙住,饧半小时后再揉,直到揉匀、揉软、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时容易粘刀、断条。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菜刀,要从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时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嚓、嚓、嚓,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象银鱼戏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二百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吃面前,能够参观厨师削面,无异于欣赏一次艺术表演。
刀削面的调料(俗称“浇头”或“调和”),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番茄酱、肉炸酱、羊肉场、金针木耳鸡蛋打卤等,并配上应时鲜菜,如黄瓜丝、韭菜花、绿豆芽、煮黄豆、青蒜末、辣椒面等,再滴上点老陈醋,十分可口。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1:51
是不是在语文书上的,我也有……嘻嘻难写
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它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誉。
刀削面对和面的技术要求较严,水、面的比例,要求准确,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团,然后用湿布蒙住,饧半小时后再揉,直到揉匀、揉软、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时容易粘刀、断条。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菜刀,要从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时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嚓、嚓、嚓,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象银鱼戏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二百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吃面前,能够参观厨师削面,无异于欣赏一次艺术表演。
刀削面的调料(俗称“哨子”),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番茄酱、肉炸酱、羊肉场、金针木耳鸡蛋打卤等,并配上应时鲜菜,如黄瓜丝、韭菜花、绿豆芽、煮黄豆、青蒜末、辣椒面等,再滴上点老陈醋,十分可口。
秴酪
用醋、辣油和芥末凉拌,口感微辣微酸,有嚼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6:12
作为一个地道的山西人,今天我就给您介绍介绍我们山西的名吃——刀削面。 刀削面的口感很好。香菜去掉了牛肉的腥味,辣油把牛肉的味道发挥到了极致,再加上入口顺滑的面条,这就成了百吃不厌的刀削面。当你把面条放入口中,还没来得及细嚼,便一溜滑进了喉咙。虽没细细地品尝,但留在口中的味道却是怎么也忘不掉的。我喜欢吃辣,便在面上涂上了厚厚的一层辣油,我越吃越热,满脸大汗,斗大的汗珠如同下雨般似的流了下来,虽然如此,但我还是抵挡不住刀削面那种麻辣的感觉,停不住嘴地品尝着。正因为刀削面这种百吃不厌的感觉,引来了这么多的食客,正因为如此,刀削面成为了我们家乡的著名美食,让别人了解了我们家乡的风土人情。就像到了北京要爬长城那样,如果你到长寿来,一定要吃刀削面,如果你没吃到,那可真是人生一大憾事呀!
如此美妙的东西怎能不令人心动!想必你也是经不住它的*,已经“口水直流三千尺”了吧。那就快来我的家乡品尝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10:50
山西面食天下绝 , T+ ?' A2 N8 l- z1 r/ C
俗话说,“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7 w- |8 M% f& {& l
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考算起,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以面条为例,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面食名称推陈出新,因时因地而异,俗话说娇儿宠称多,面食众多的称谓与名堂,正说明山西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
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几十种,如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肠等。到了厨师手里,更被做的花样翻新,目不暇接,达到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据查,面食在山西按照制作工艺来讲,可分为蒸制面食、煮制面食、烹制面食三大类,有28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其他如大拉面、刀拨面、拨鱼、剔尖、河捞、猫耳朵、蒸、煎、烤、炒、烩、煨、炸、烂、贴、摊、拌、蘸、烧等多种,名目繁多,让人目不暇接。
蒸制面食:
山西蒸制面食品种繁多,玉米面窝窝是过去最普通的主食。晋南晋中一带产麦区则多吃馒头。馒头分为花卷、刀切馍、圆馒、石榴馍、枣馍、麦芽馍、硬面馍等。杂粮蒸食有晋北晋中吕梁的莜面烤佬佬;忻州五台原平的高粱面鱼鱼,另外还有包子、稍梅等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15:45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味。你看:北京的烤鸭,西安的羊肉泡馍,内蒙古的小肥羊,云南的过桥米线,山西的刀削面……
从宴会上的正餐大菜,到街头村边的风味小吃,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个风味小吃,那就是——山西的刀削面。
山西刀削面风味独特,制作方法别具一格,因此而跻身于“五大西式名品”之列,享有非常高的声誉。山西刀削面色、香、味、形俱全,是山西的风味小吃。
山西刀削面看相好。做好面时,面条又薄又宽,浸在散发着滚滚浓香的鲜美汤汁里,加上几块儿闪着小亮点的红烧五花肉,再将绿油油的小青菜,淡黄的豆腐皮,一小片一小片的香菜散落其间,着食时,真是令人垂涎欲滴!
山西刀削面得名于它有非比寻常的做法——一刀削。搓面团时,必须揉匀、揉软,揉到表面光滑并且平整为止。下锅时,左手托着面团,右手持着特制的弧形削刀,一刀一刀削进锅中,最后煮好时,盛到碗里,加上熟了的红烧五花肉、小青菜、豆腐皮、香菜。
山西刀削面的味道更好,吃刀削面的时候还挺有意思呢!吃面条时,我喜欢一根一根地吃,找到面条的“头”以后,“嘘”地一下吸进嘴里,真是顺滑顺口呀!吃红烧五花肉、小青菜、豆腐皮、香菜时,我喜欢慢慢地嚼着吃,一口一口嚼着吃的时候,我感觉好吃极了!有一次,我吃面条时很急,吸面条时过猛,汤溅的满脸都是,弄得我狼狈不堪,爸爸、妈妈和妹妹看见我这样,都捂着肚子笑了起来。从那以后,我给山西刀削面取了个别名——“溅满脸”。
我已经介绍完了,是不是有一种垂涎欲滴的感觉?其实,山西刀削面非常的好吃,用文字是不可能完全描述出来的,真正的味道还需要你自己去品尝,相信你品尝完以后,绝对会回味无穷!
山西的小吃作文
山西的小吃作文1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泱泱华夏,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在饮食文化上也各有特色。我从小生活在大同,对大同的地方小吃非常熟悉。北京人常说我们大同人“住的是金銮殿,吃的是窝窝头”。但在我们大同,“窝窝头”也是多种多样的:有黄糕、凉粉儿、莜面芋芋、刀削面等数不胜数,每一种都馋得让人流口水。
我急需一篇关于家乡土特产的作文,我的家乡在山西晋城
我的家乡是山西,我爱家乡那别有风味的“老陈醋”。它味道鲜美,价钱便宜,而且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真可谓是物美价廉呀!老陈醋颜色发黑,味道酸溜溜的。别看它不太引人注目,却是山西每个家庭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无论是吃面食、拌凉菜还是吃饺子,都得把它摆在餐桌上。就拿炖鱼来说吧,在...
有关家乡风味小吃的作文,500字以上,在线求,最迟明天。
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它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誉。刀...
急急急,我要风味小吃的作文,有形状 样子 色彩 做法 在山西的。
作为一个地道的山西人,今天我就给您介绍介绍我们山西的名吃——刀削面。说起山西刀削面,相信听说过的朋友很多,吃过的也不少,可是知道这刀削面来历的人可能就不太多了。相传,当年元朝建立后,为防止“汉人”造反起义,统治者规定十户人家用一把菜刀,做饭时轮流使用。追踪溯源太原电视台记者 药童:一...
山西的特产的作文,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羊(牛)肉蒸饺:是太原的著名风味小吃。认一力饺子店的蒸饺皮薄、味香,佐以老陈醋,味道绝佳。可谓“肥而不腻馅成丸,一家蒸饺万家赞”。 羊杂割:是山西著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历史悠久。这种小吃物美价廉、营养丰富,颇受欢迎,尤为冬令美食。位于柳北的“郝刚刚羊杂割”较为知名。 清真什锦细点:始于清光绪二十年,...
关于浑源春节的美食的作文600字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味。你看:北京的烤鸭,西安的羊肉泡馍,内蒙古的小肥羊,云南的过桥米线,山西的刀削面……从宴会上的正餐大菜,到街头村边的风味小吃,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个风味小吃,那就是——山西的刀削面。山西刀削面风味独特,制作方法别具...
吕梁有哪些名小吃 作文
岚县民间谜语云:“疤女子朝天起,小后生挽占起,不地不喳闹打起”,惟妙惟肖地描述了抿尖制作的过程。抿尖汤加黄米捞饭混合食用别用风味。圪垛儿:荞面或白面用指捻成小锅状而煮之.吕梁面食的一种很有地方风味的吃法。拔毂:白面用水搅成糊状,放在刀面上,用筷子当工具切面,面顺着惯性流到锅里...
山西的家乡有哪些特产写100到150字的作文
小学二年级作文《家乡的特产作文150字》,引来了许多勤劳的小蜜蜂樱桃是我们家乡的特产.过了些日子,就像盛开的朵朵鲜花一样美丽.粉红的一大片一大片,漂亮极了,家乡的特产作文150字,樱桃花就全部开放了. 春天来了.我们家买了一块地!樱桃树吐出了点点嫩芽,我们栽了许许多多的樱桃树,树枝上长了许多的...
以武乡小吃写一篇作文六百字
陆文夫在《美食家》里专门提到过阳春面,说第一锅的阳春面最清爽最可口,因此,很多人都赶早去吃头汤.我想,舅舅们吃得绝对不是这种阳春面.但不管怎么说,我对阳春面是没有兴趣的了,胃口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倒了. 光饼 光饼是福州的小吃.据说是记念戚继光而来的,总之和这位民族英雄有一定的关系. 小的时候总喜欢站在...
风味小吃作文
风味小吃作文 篇1 在家乡,有一道独特的风景,那就是一位位五十岁的大婶们站在一辆三轮车前,叫卖着。车上有一盆面糊、一盆馅料、一只小火炉。火炉上架着一口锅,锅里炸着家乡的特产油炸坨。 油炸坨,用家乡话说,经面粉糊裹着馅料油炸而成,味道鲜美,不腻口。面衣松脆可口,馅料风味独特,令人吃一就想俩,吃俩便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