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17 05: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04:07
矿化形成机理比较复杂,它往往与成矿流体介质的地球化学环境(pH值、Eh值)、地球化学障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以古宁浑迪地段的铀矿化为例,对其矿化形成机理进行简要分析如下:
(1)pH的转变,造成沸石类矿物、蒙脱石矿物等矿物的形成。这些矿物的广泛大量存在,以及局部方解石矿物的出现说明,成岩孔隙水及地下水碱度较高。矿化地段出现的黄铁矿、菱铁矿、褐铁矿、磷酸盐、高岭石,甚至水云母,都说明了成矿溶液是在介质——pH值从较高变为较低时,即由碱性、弱碱性到中-弱酸性时,铀发生沉淀,显然这与矿化地段S-I-I/S-K-FeS2蚀变带发育是相符的。
(2)褐铁矿和黄铁矿的形成构成氧化-还原带,这些矿化岩石中的褐铁矿、菱铁矿、黄铁矿(球状集合体)比较发育,是在早期成岩时黄铁矿(立方体、浸染状)氧化形成的。即有如下的形成过程:
黄铁矿氧化形成铁的氢氧化物:
查干诺尔盆地构造演化及铀成矿条件分析
或黄铁矿氧化直接生成氢氧化铁:
查干诺尔盆地构造演化及铀成矿条件分析
在酸性较强的介质条件下则有如下化学反应方程式:
查干诺尔盆地构造演化及铀成矿条件分析
褐铁矿易脱水生成赤铁矿:
查干诺尔盆地构造演化及铀成矿条件分析
为了达到溶解的铁盐完全水解,很显然需要从溶液中去掉H2SO4。这可以通过它与碳酸盐相互作用来达到。但当碳酸盐不足时,则形成地表酸性黄铁钒等矿物。这就是褐铁矿不发育时,经常在显微镜下见到黄钾铁钒矿的原因。
当介质fO及fCO高时,则:
查干诺尔盆地构造演化及铀成矿条件分析
当介质含有机质、fO较低、fCO高时,则铁离子生成Fe(HCO3)2,即:
查干诺尔盆地构造演化及铀成矿条件分析
当水中fCO减小时,Fe(HCO3)2才转变为菱铁矿,其方程式为:
查干诺尔盆地构造演化及铀成矿条件分析
矿化岩石主要为吸附铀形式,这主要是由褐铁矿吸附铀所造成的,这也是目前所公认的事实。但是,磷酸盐与铀结合力远比铁的氢氧化物及粘土矿物要大得多。因为天然磷酸盐在极宽的氧化-还原条件范围内,都具有吸附铀的性能。P2O5含量与铀含量之间正相关的关系,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磷酸盐是在较低的pH值条件下沉淀,亦即当pH较低和具备还原环境时,就已构成磷酸盐沉淀及其吸附铀的有利条件。
古宁浑迪地段的矿化形成与潜水氧化带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这种氧化带地段与矿化地段相一致,是由于该地段(处于北西向断层上升盘)的上升速度与该地段氧化带已部分被剥蚀、而其氧化-还原带(矿化带)暴露于地表的原因所造成。众所周知,这种匹配是二者(地段上升速度和氧化速度)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但该地段的局部区块随其上升及其氧化发育程度不是很强烈,而且pH值的改变程度也不是非常明显。因此,铀矿化范围、规模、质量分数都受到了一定的*。
另外,油气还原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查干诺尔盆地存在还原性气体——油气,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该盆地中东部经钻探已发现油气显示。另外,从地表氡-氧联测可知,铀矿化部位为低氧带,显然与CH4、H2等还原性气体沿断裂上升的可能性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关于气体还原作用的详细机理,在此不详细叙述。
从上述分析可知,矿化是在含矿溶液pH值下降,溶液由碱性、弱碱性(以蒙脱石、斜发沸石、少量方解石为代表)变为中性(磷铁矿)、弱酸性(褐铁矿、高岭石、水云母磷酸盐等为代表)而成矿的。后生黄铁矿的形成造成了还原环境,还原能力可能也占有一定地位。氡-氧联测及其低氧区说明,还存在其他还原气体。但由于古宁浑迪铀矿化地段还原物质仍欠缺,岩石粒度较粗,中粗粒砂岩厚度不大,所以*了矿化的规模,表现了砂体和矿化的“多层性”,即厚度不大但有多层的特点。
总之,在古宁浑迪地段,从上述物质成分随时间的演化、更替、蚀变分带性、地表露头等特征来看,该区氧化带的形成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成岩至成岩阶段晚期,此时铀含量普遍偏高和发育异常,呈层状、似层状产出,粘土矿物为蒙脱石或伊-蒙混层(有矿化,并接近上部层位),矿石均匀分布;斜发沸石等沸石类矿物及其磷石英和方英石(CT)等普遍发育,这主要是母岩所带来的;部分方解石形成团点状;成岩孔隙(粒间、贴粒等)有一定的比例,孔隙直径较小,该阶段P2O5含量与铀含量呈正相关消长;溶液呈碱性、相当部分为弱碱性或弱酸性,因此矿化程度很低,pH值突变不明显。第二阶段,即次生阶段,有极少部分方解石发育,菱铁矿、褐铁矿较发育,褐铁矿在地表沿岩石微裂隙、裂隙(北东向)或层理,不均匀分布于孔隙发育部位;次生黄铁矿呈球粒状,不均匀产出;粘土矿物中水云母、高岭石较为发育;成矿溶液由该阶段开始的碱性逐渐转变为酸性、弱酸性,由于溶液中pH值改变(pH障),有较多铀的沉淀;此时,伴生元素V与U相伴生,Se也随之与U同步增长,P2O5则随Na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斜发沸石、磷石英、方英石明显减少,矿石中SiO2由占岩石的73.22%降至58.19%~62.16%,这是由于第二阶段开始形成的碱性造成去Si的过程所决定的。
必须指出的是,第一阶段地壳上升幅度不大,铀异常和偏高场也是由于弱氧化作用造成的。第二阶段,特别是北西断裂构造的上盘上升较为明显,其上升速度与氧化作用速度相匹配,于是造成几十米的地层出现不同程度矿化、异常和偏高场。因此,第二阶段较为发育的氧化作用是与断裂活动密切相关的,这也是本区铀成矿作用的决定因素。
在氧化作用过程中,铀矿物呈分散状和吸附状(工作区以后者为主)赋存于含矿岩石中,这些铀的氧化物在具有自由氧或存在氧化剂的不同pH值的溶液中都同样是不稳定的(易溶解),这比黄铁矿不稳定得多,待黄铁矿形成褐铁矿等铁矿物时,铀可以被褐铁矿、高岭石、斜发沸石等富集吸附。此时Mo、Se、V等元素含量也随之有一定的增加,但Re元素不明显。这个过程贯穿于上述每个阶段中,但第二阶段(后生阶段)更强烈明显,这就是该区矿化的成矿机理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