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6 15:24
共5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5-26 19:46
近30年来全国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其中指出,一些地方对文物保护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施工致文物损毁消失
2012年4月至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开展了文物保护法执法检查。这次执法检查是1982年11月《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以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第一次执法检查。
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指出,目前一些地方不能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系。例如,有的地方政府和企业法人刻意规避考古调查勘探而进行工程施工,造成文物损毁消失;有些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对文物过度利用,甚至为建设旅游景区而损坏文物。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近30年来消失的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
文物犯罪智能化趋势
此外,盗窃、盗掘、走私文物和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等犯罪屡禁不止,大案要案时有发生,犯罪活动呈现职业化、集团化、暴力化、智能化趋势。
在一些偏远地区,不少文物古迹散布于广大田野、山区、戈壁,长期处于无人守护状态,成为犯罪分子觊觎的目标,文物安全压力极大。一些文物、博物馆单位的保护措施和安全管理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甚至出现了一些安全事故。
建议制定博物馆条例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报告也指出,现行文物保护法在一些方面已同文物工作实际不相适应,建议将其列入立法规划,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及时修改完善。同时,积极研究制定博物馆条例、北京故宫保护条例等法规。各地方要结合本地文物工作实际和特点,制定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在城乡建设和旅游发展中,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历史文化风貌,确保文物安全。在发展旅游产业时,要坚持文物保护优先的原则,避免对文物进行超负荷利用和不当利用。对违法行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要严格依法进行惩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6:54
历史文化名城破坏古迹的事件不断发生。既为历史名城,理应保护古城的历史风貌。这就是通过城市建设规划,分别划出保护区和新建区域,既能 保护历史古迹,又能进行现代代建设。这在欧洲早有经验可以借鉴。但我国目前普遍存在重建设开发,轻古城保护的思想。有些地方热衷于争当历史名城,但真正的动机却在引资招商,并不把文物保护放在心上。有些地方,借发展经济为名,听任中外房地产商大片拆毁古街旧巷。这种现象,连北京、福州、扬州和蘇州等著名古城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群众说,古的没保好,新的没建好,成了夹生饭。某城市明清坊巷成片,为历代许多名人祖居之地,是中外游客热衷观光的景点。奇怪的是,长期以来房管部门采取了宁可不收房租也不从事维修的错误做法。住户们表示:“我们都乐意交房租,眼看古迹毁掉太痛心啦!”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8:12
圆明园,在1860年10月被英法联军破坏,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此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页屈辱史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9:46
圆明园,在1860年10月被英法联军破坏,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此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页屈辱史。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21:38
还有哪些文物古迹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