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补充 事实论据 和道理论据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18 12:5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17:1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正反例子:
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消灭吴国。
反:商纣王荒淫无道,最终失去民心和大臣们的拥护,最后被武王所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人因为忧患而得以生存,因为沉迷安乐而消亡。
历史上多少古人都是在逆境中生存和成长。周文王坐牢时写成了《周易》,孔子在仕途失意后作了《春秋》,屈原被流放时创作了《离*》,左丘失明后著《国语》,韩非子囚在秦国写《说难》,司马迁遭宫刑后写《史记》。可见,磨难对于有志者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磨难能锻炼我们的意志,激励我们进取。在磨难中,我们顽强求生,发奋图强。因而我们能获得坚强和无畏。所以,任凭风吹雨打,我们依然坚定。这充分说明了逆境造就人才。
可是,当我们真正功成名就时,却早已忘记了曾经的磨难。历史上许多大贪官也是从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只是,当他们经过十年寒窗苦读终于金榜提名后,他们忘记了曾经的磨难,只想贪图享乐,最终沦为金钱的奴隶。
事实论据:破釜沉舟
道理论证: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
3.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4.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5.宝剑锋从磨历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6、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17:14
宝剑锋从磨历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王安石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易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汉书》)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17:14
勾践卧薪尝胆,打败了吴国。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必先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17:15
......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17:16
1)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陷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
2)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最好的注册。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
3)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
反例:
1.秦朝末年,农民陈胜首举义旗,对抗暴秦,后称王.富贵了的陈胜不仅忘记了少年时的承诺,而且变的贪图享乐,最终兵败被杀.
2.唐玄宗李隆基为夺武后武则天的权,而时刻在忧患中积聚力量,终于一举成功!
3.汉光武帝刘秀早年漂泊流浪,历尽辛苦,苦心诣志,终于推翻王莽政权!
参考资料: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