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18 07: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6:11
认识一个工具,
不如解决一个问题。
前不久,李济安创业暨《创业致富快报》自媒体在安徽合肥看到一件来自民间的老古董,非常的新奇特,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一件古代农民防治田间病虫害的工具,极其稀有。我在惊异的同时,脑间忽然生出更大范畴的问题:那么古代农民是怎么防治田间病虫害的呢?
了解之下,
还真有许许多多的方法。
且容李济安创业一一道来,可能有些枯燥,顺便提醒,大家看到最后一个方法,也就是那件老古董,千万别笑。
1、《诗经》是中国最早提到大田害虫的书,其中有句“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即是一个灭害的方法:把害虫投到大火中烧死。
2、《吕氏春秋》开始注重科学:“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大意是深耕土地,掌控好种期,可少虫害。
3、秦汉时期,官府配合出台了一条防治病虫害的*:悬赏捕蝗。老百姓可以拿着捕捉到的蝗虫到官府换取铜钱。
4、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还记录了一个方法:掘沟捕蝗。具体表述为:“蝗虫时至,或飞或集,所集之地,谷草枯索。吏卒部民堑道作坎,榜驱内于堑坎,杷蝗积聚以千斛数。正攻蝗之身”。
5、农书《齐民要术》首次提出作物轮作(以及间作)可以防治病虫害的经验。
6、明清时期出现了昆虫方面的专书,其中以徐光启《除蝗疏》最有价值。治蝗的方法除沿袭前代所掘沟、挖卵、捕杀等外,还利用蝗虫怕色泽和声波的特性,创造出以竹竿飘扬红白布、衣、裙使蝗虫不敢停留以及用*炮声恐吓的办法。在作物布局上种植蝗虫不食的绿豆、豇豆、大麻、苘麻、芝麻、蕃薯、蚕豆、豌豆、小扁豆以及辛辣、辛臭之气的作物。
7、《沈氏农书》提出了冬天削除草根以防止虫害的方法:“一切损苗之虫生子,每在脚塍地摊之内。冬间削草根,另添新土,亦杀虫护苗之一法也。”
8、《周礼》中记载以“嘉草攻之”,以“莽草薰之”,“以蜃炭攻之”,“以灰洒毒之”,“焚牡菊以灰洒之”等,是中国古代利用药物防治害虫的最早记录。
9、《种艺必用》中记载了用硫磺防治蔬菜害虫的方法。
10、陈甫《农书》中有水稻播种前,洒石灰“渥漉泥中”去螟之害的经验,并认为在种菜时于粪中掺杂石灰,施入田中,“虫不能蚀”。
11、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总结了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区,用砒霜拌种和浙江宁、绍地区用砒蘸稻秧根防治地下害虫的经验。
12、《南方草木状》出现以虫治虫的记载。
13、《汉书宣帝纪》中出现了以鸟治虫的官令。
14、宋《渊海类函》有“蛙能食虫,必应禁捕”的记录,这是以蛙治虫。
15、明代《霍文敏公文集》记载:广东的香山、顺德、番禺、南海、新会、东莞等地,“绵产一虫曰蟛蜞,能食谷之芽,大为农害,惟鸭能啖食焉,故天下之鸭惟广南为盛”。这说的是用鸭子来治虫。
??
先人智慧,无穷无尽,李济安创业暨《创业致富快报》自媒体难以尽列。
以上林林总总,归纳起来,大致古代农民防治田间病虫害多在农业防治、药物防治和生物防治三大方面出招。
独这最后一个方法有些趣味,而且斩获多个世界第一。
16、清代康熙年间江西人刘应棠写了部著作叫《梭山农谱》,里面介绍了当地农民防治田间病虫害的一个办法:“田家奋臂举梳,行累累就毙矣。虫当梳者血肉糜梳齿上,稚子持以饲鸡。”这里提到了一个工具:虫梳。以梳子梳篦虫子。可惜的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这个工具虽然年代不长,虽然标有史记,但实物却无见踪迹。
直到2017年(2012年被安徽农业博物馆发现收藏),这种虫梳才重现江湖。大家看,就是这样的。
它竹木材质,已有百多年历史,形似一把梳子,只是更大更长了:长3.03米,宽0.54米,重13.73公斤。这般尺寸斤两要是男、女用来梳头实属不易。
那它又怎么用来梳虫呢?
需要两个人从两边同时端起一端往前走,像古代女性用篦子梳头除虱子一样,除掉秧苗上的害虫和虫卵。木梳后面还可以加装长形布袋,顺着农作物的长势“梳”过去,将害虫从农作物上清除到布袋里。刘应棠的描述极其传神,“虫当梳者血肉糜梳齿上,稚子持以饲鸡。”――虫子血肉模糊于梳齿上,孩子过来提走去喂鸡了。
看到这里,
不得不为古人如此大手笔的象形创新之法点赞!
这把虫梳一出江湖,迅速斩获多个世界第一。
它填补了中国传统农具史上的一个空白。
它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古代农民治理虫害的大型农具。
它获得了世界纪录认证英国总部颁发的认证书,确认该“虫梳”刷新世界纪录,为世界上最大的木梳。
????
回到本文题目,为什么李济安创业一再的提出:看到最后,千万别笑呢?
因为现场观摩这把虫梳时,不少围观者窃笑:古代人真是有点笨,搞出这么笨拙的家伙,想想都觉得可笑!
????
不知道,
到底谁可笑!
感谢将阅读进行到底,您对本文以及平民创业、营销管理方面有任何意见或建议都欢迎与李济安创业暨《创业致富快报》自媒体激烈交锋,商海浩荡,不洞察不洞明,无交手无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