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27 07:02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5-27 11:23
唐代《乐府杂录》记载:“《绿腰》,软舞曲也。”其本名是《录要》或《六么》。据说在德宗贞元年间,有乐工献上新编乐曲,德宗甚为喜爱,但觉的曲调过长,便下令将其中精华部分萃取出来,即“录出要者,因以为名”,而不知为何变为《绿腰》或《六么》,大概为别名。
乐曲《绿腰》出来后,流传很广,白居易《杨柳枝》云:“《六幺》、《水调》家家唱。”后被配以舞蹈,为女子独舞,以舞袖为其主要特征。唐代诗人李群玉的《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一诗中有描写舞者的舞姿、神态。
诗中写道:“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
你看,那美丽的女子,穿着长袖舞衣翩翩起舞。在舞蹈初起时,舞姿舒缓且富于变化,象翠鸟,象游龙,轻盈无比。她双袖飞舞,如雪萦风,低回处犹如破浪出水的莲花。在舞蹈快结束时,节奏由慢到快,佩饰摇动,衣襟也随之飘起,似乘风而去,追逐那惊飞的鸿鸟。
诗人将此舞描写得胜过《前溪》和《白纻》等舞,用翠鸟、游龙、垂莲、凌雪形容舞姿之变幻、节奏之平缓,突出舞腰和舞袖的特点,轻盈之极、娟秀之极、典雅之极。是诗是舞,堪称双璧也。
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所画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就有在王屋山表演《六么》舞的场面。画中舞者穿着长舞衣,背对着观众,从右肩上侧过半个脸来,微微抬起的右脚正要踏下去,背后的双手,好象正要从下向两边分开,长袖正欲飘起。而韩熙载敲着羯鼓伴奏,观者有的拍板,有的击掌。虽然这只是舞蹈的一个瞬间的描绘,但亦非常传神。
宋代,《绿腰》曲舞依然流行。宋代文人欧阳修有“贪看六么花十八”的诗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8:31
不是,是现代的。
琵琶曲《新翻羽调绿腰》是现代琵琶曲的代表作品之一,由杨洁明创作于1982年,王伟华订指法。
《绿腰》又名《六么》、《录要》,为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据传唐贞元年间,乐工进新曲。乐曲清新委婉,德宗非常喜爱,但又嫌其太长,于是命乐工录其主要的精彩部分演奏,故名《录要》。
此曲是作者根据唐诗中关于《绿腰》舞的描述创作的,并刻意追求唐代的风韵在琵琶上加以发挥。乐曲分为五个段落,模拟唐代大曲的结构。五个小标题,除第一个取自唐代诗人元稹的《琵琶歌》外,其余四个均取自李群玉的《长沙九日登东屡次观舞》诗。
绿腰原舞蹈特色
绿腰是一种唐代的传统舞蹈,属于软舞,也称为《六幺》、《录要》、《乐世》等,为女子独舞。节奏由慢到快,舞姿轻盈柔美。《六幺》乐曲流传很广,白居易《杨柳枝》云:《六幺》、《水调》家家唱。
诗人将此舞描写得胜过《前溪》和《白纻》等舞,用翠鸟、游龙、垂莲、凌雪形容舞姿之变幻、节奏之平缓,突出舞腰和舞袖的特点,轻盈之极、娟秀之极、典雅之极。是诗是舞,堪称双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