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观不同 对幼儿的发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15 03:0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9:35
教育,是中国人最为重视,也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无数家庭更乐意将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其目的便是希望他们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
国外的教育真的就那么好吗?或者说外国文化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最近热播的《他乡的童年》正是聚焦于外国教育,一播出便引起广泛关注,与此同时,让很多人开始对我们的教育体系产生怀疑和担忧。
《他乡的童年》
这部纪录片的策划人是周轶君本人,作为一名母亲,这部纪录片最开始便是因为自身对孩子教育的忧虑,而开始研究并制作的。
她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在价值观、教育方式的问题上都会跟前辈不同,必须寻找一种新的语言和下一代的交流”
在她研究的过程中,走访了5个国家,从小孩的角度去体验课堂,从家长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基于不同的文化底蕴和背景,对教育做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思。
首先,她来到的是芬兰,这个不足500万人口的北欧国家,却号称“教育最强国”。
三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的测试中,芬兰一直名列前茅,但是在芬兰,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却比其他国家都要少。而让人更加诧异的是,在芬兰,没有考试、没有排名、就连毕业考试都可以选择性参加。
我们认为的挂出排名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竞争能力;而对于芬兰而言,重点却是避免竞争,追求人人平等。
芬兰的教育目的从来不是培养“成功者”,而是培养“好人”,每一个人都一样好。而孩子们被授予的成功概念,便是“有一个妻子,有点钱”即可。
这种教育观念里,不存在竞争关系,社会是温和而放松的,每个人都可以有不擅长的领域,而在其他方面都会慢慢发现自己的长处。
画画不是为了比较究竟谁画的更好,而仅仅是表达自我,宽容和鼓励使他们教育的最大特色。芬兰强调给与学生充分的自由,你可以穿着奇装异服来上课,可以一边扯着零食一边听课,累了随时可以“葛优躺”。
而相比较于我们的教育,从小被指责“做这不行,做那不行”甚至被拿去和别人比较,劣势也要强扭成优势,怎么能说不羡慕芬兰的教育模式呢。
芬兰还注重培养孩子和自然的关系。爱惜自然,是他们很重要的事情,另外,他们还可以在树林里上任何课,课程内容也大多是游戏性质的,认识大自然成为主要目的。
而芬兰教育资源的分配环节,是其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教育成就的重中之重。他们的教育资源分配的十分平均且合理。*对每所学校的投资都是相同的,要问最好的学校是哪一所,回答便是最近的一所。
如果说芬兰的教育是温和和轻松的,那么印度的教育便是创造性极强的“Jugaad文化”
在我们的印象中,印度一贯被赋予“落后”“贫穷”的标签,但是正是由于这种混乱和匮乏的资源,使得他们拥有了“寻找替代方案”的思维,印度所培养的经商和科技方面的精英都不在少数。
另一方面,印度对自我的表达意识很强烈,与中国的教育体系十分不同。你可以看到在中国人的课堂上,很少有学生举手回答问题,但是对于印度课堂,哪怕他的想法很可笑奇怪,但是他仍旧想要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当然,在印度这样的种姓阶级分明的国家,少数的资源都集中在了高种姓孩子那里,而其他的孩子们,教育便是另一种景象。
他们利用互联网学习,“云中学校”便是孩子们自我组织的学习环境教学方法,看上去向往吧的学校,却是他们想要寻找希望的唯一途径。
除此之外,在英国在教育中,你能够看到关于礼仪和体育的强调作用,以及英国教育中十分重视,孩子们对社会的看法,孩子们从小开始便关注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另外鼓励孩子们设计帮助残疾人的方案,注重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犹太人为主体构成的以色列,其创造能力仅次于美国,拥有的大学学位比例居于世界第一,人均专利最高。
失败对他们而言,并非坏事,十几岁的孩子便有着超越同龄人的睿智和成熟,他们做工程、给机器人编程序、负责项目,寻找赞助商。失败对他们而言,是接近成功的代名词。“质疑一切”是他们很重要的一部分。
看过了如此多的国家的教育方式和体系,我们不难发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国家的教育水平以及教育模式。优良的教育,将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
爱与包容,是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一贯以追求成绩,应试教育为主要目标,将会失去教育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