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16 18: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03:03
其实MBA的光环和垃圾的帽子都是人为给戴上的。MBA教育从1991年进入中国到现在已经经历了18个春秋,在前10年的时间里,MBA一直是处于被推捧之中,其实这与当时环境是相适应的。在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的很多企业需要管理人才。但中国自古以来对文凭都有一种崇拜,科举之时,一个举人不管他是满腹经纶还是像张好古似的人物,老百姓对它们都是崇拜之际。延续到现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还是以是否考上大学来评判一个学生最终的好与不好,这也就最后形成了对文凭的崇拜。在那样的对人才极度渴求的时代,因为这种对文凭的崇拜心理作祟,所以企业理所当然的认为有了高学历就会有高能力,MBA这个与管理直接相关的舶来品自然也就成了抢手的金蛋。一个人只要拥有了MBA的文凭就可以开口几十万的年薪,MBA这张文凭就好像武林小说里的武功秘籍,只要拥有了就意味着要拥有绝世武功。但事实却与此相悖,管理不是理论性的学问而是一种实践性的学问,不是读几本书就可以把管理工作做好,而是要在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才能把工作做好,理论起到的只是指导作用,是少走弯路的向导而已。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一想就能明白,管理做得工作是什么?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效率最大化,效率靠谁创造?人。人怎样才能创造效率?人根据一定规则与物结合才能创造效率。管理的核心是什么?核心是“理”,“管”是为“理”服务的,“管”就是为了更好的“理”,所谓“理”就是要理顺规则,只有规则顺了才能创造真正的效率。物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人的思想又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如果用不变的理论管理多变的人结果会怎么样?当然理论是精华,是对现相的浓缩,但理论也不是万能药膏,是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实施才能发挥效果的,也是要讲究天时、地理、人和,这种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把握也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游刃有余的,就像哲学里说的外因要靠内因起作用,所以管理的一个关键还是执行管理的人,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管理和能管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教育本身。现在随着大学的扩招,很多学校把MBA也列入了扩招的行列,成了创收的业务,这样一来MBA教育就偏离了精英教育的方向,成了“利润教育”,那么招收的学生也就不再全是精英,可能也包含了一部分能出的起学费的庸才。“捡到篮子里都是菜”这成了一些学校招收MBA学院的法则,可以想想在这样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MBA学员,三年之后会是什么样子,能给用人单位带来什么?国内对文凭的崇拜也导致了另一个问题——学员对文凭的追求。一些刚毕业的学生,在一个单位仅仅工作了三年,根据一般的情况来看是不会有什么管理方面的经验的,仅可能会有一些目睹而已。但这其中有一批人想要得到一个文凭来迎合社会对文凭的要求,正好MBA是要参加全国统考,所考的难度比普研要低,这样MBA考试就成了这部分人的首选。MBA教育不是纯理论的教育,更注重的是实践。MBA教育的内容是博而不精,不是让学员成为某方面的专家而是要成管理方面的全才。试想一下,一批刚毕业三年的人就坐在MBA的课堂里,每次理论考试都能以高分通过,那么最后毕业的时候会是什么结果?入校前他是一锅玉米糊,出校门时他成了一锅大杂烩,自己认为自己学富五车,其实一文不值。这样的人到了社会,到了企业,结果会是什么呢?很简单,因为他们让企业认为MBA就是垃圾。所以MBA是什么不重要,是光环加身的神灵还是一文不值的垃圾都无所谓,关键是看一个企业招聘进这个人的目的是什么?也就还是那句话,管理的目标是效率最大化,那么效率最大化的手段就是通过“管”做好“理”,任何一个人都是这个理的环节上的一员,要让这一员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负责管的人的问题。如果这个人对文凭有一种崇拜,动辄就要要求硕士以上或博士以上,同时又要求这样的人干的是看门狗一样的工作,这个工作所创造的价值又与实际的成本付出差距太远,那这就不单纯是这个一员的问题了。崇拜就要付出崇拜的成本,满足崇拜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不能把所有的代价都有招聘进单位的一名MBA学员来承担。MBA就是教育的一种,手拿MBA文凭的有金子也有垃圾,金子在快渴死的人看来就是垃圾,垃圾在捡垃圾的人看来就是金子,所以是什么的关键是看评判的标准,而不是看事物本身,就像没有黑就没有白,没有好就没有坏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