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16 12: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30 02:18
名词解释:
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1.临床表现
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若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2.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
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
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3.药物出现外渗的原因
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溶液、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溶液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等可发生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必要时可以使用微量泵进行调节。
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
机械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有关。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病人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等。
4.药液渗漏的防护
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