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关于经历磨难的故事,跪求!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2:4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8 23:23
1, 嵇康的志向
嵇康的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志在守朴,养素全真”,他想保存人格上的全真,是心灵上的“朴”,并不强调外在的环境与形式。但是这里所说的志只是一个目的,而非具体的实践过程。
2,嵇康的守志
要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不一定要用同样的手段。比如如果不想被火烧伤可以有什么办法?可以*成金刚不坏身(汗|||可以吗?)也可以远离火源,这辈子不和火接触。那么同样,要养素全真,方法同样不只一个,一条路是像孙登他们一样隐逸遁世,另一条是像柳下他们一样含垢怀耻。前者跟远离火源是同样的道理,即彻底断绝与祸患接触的可能性;后则是要求通过内在的修养来彻底达到对祸患的免疫效果。
显然一开始,嵇康选择的是后者。作为当时很流行的价值观,真人,大人,至人,这一类的人物被认为是存在的。这种真*致是如庄子说的那样:“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 。真人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第一,真人之为人,与天完全合一,与道完全合一,真人的出现,与天与道并非二物。 第二,真人具有不受限于万物、超出万物之上的性质。也就是类似于神仙的了。就嵇康而言也是承认神仙(或者真人)的存在的(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他还真是强词夺理……),但是他同时指出神仙“非积学所能致也”,所以无论从养生还是修身来讲,嵇康的目的从来不是所谓的至人,大人或神仙,嵇康养生的目的是“以尽性命”(虽然他坚决地否定了一百二十岁的科学论断,没来由地认为人的寿命上限应当是一千多岁)。嵇康修身的目标是什么就比较分散了,不过他也说过“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忠信笃敬,直道而行之,可以居九夷,游八蛮。浮沧海,践河源。甲兵不足忌,猛兽不为患。”(汗||伟大的唯心主义……)“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性不伤物,频致怨憎。”也就是说,嵇康的目标仅仅是做一个能够“随心所欲而不愈矩”的君子而已。秉承物我二元论的说法,嵇康认为外物的存在并不对个人的命运产生绝对的影响,所以个人的行为也是可以完全独立于社会存在,只要做到“性不伤物”,不与外界产生任何利害关系,因为干涉也是有成本的,如果成本和收益不相协调,那么理论上就不会被外物没来由地干涉。
对此嵇康的具体做法是“常以为忠信笃敬,直道而行之,可以居九夷,游八蛮。浮沧海,践河源。甲兵不足忌,猛兽不为患。是以机心不存,泊然纯素,从容纵肆,遗忘好恶,以天道为一指,不识品物之细故也。”嵇康认为所有的礼法道德等意识一类的东西都是后天加上的,是表面的,是会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变化的。但是他相信人类在潜意识(在嵇康看来这是天生的)中存在的本性上的善良特质(即他归纳的忠信笃敬)却是存在于所有人类内心的,不以文明开化与否为转移。所以,其他的东西都可以随心所欲,只要奉行这四项基本原则就可以走到哪里都不怕会犯原则性错误了。这四项基本原则就是符合天道的,也是天道的全部含义,所以说“天道一指”。既然如此也就不在乎是住在山上还是住在城里,只要顺应自然,顺应天性就好了——自然而然他就是住在城里的,所以就没有必要刻意地跑到山上去了。在他看来山林即不是“全真”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事实证明嵇康的想法泡汤了,因为想与世沉浮却又保养全真,那对智力与修养那是有超高的要求的。所以嵇康在《幽愤诗》中一直强调的不是自己的做人不谨慎,而是自己的修养不到家与智力不过关。就像孔子所说的一样,正直的人并不是君子,君子必然是道德与智力的结合体,君子恪行道德,并且拥有能使他的道德被履行的智慧。所以那些死谏直言的,虽然是正直的人,但并不是君子,君子是那些进谏成功,令君主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的人。(结果论……)所以同样的,智谋不足以全一身的话,那么嵇康对自己的修养成绩的打分就只能是不及格了。所以在《幽愤诗》里开始是懊悔之前的那一次愚蠢的,造成违背志向结果的行动,然后深刻地认识到这是自己的指导思想出了错造成的。自己一开始就错了,糊涂了一辈子。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304912029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8 23:23
1, 嵇康的志向
嵇康的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志在守朴,养素全真”,他想保存人格上的全真,是心灵上的“朴”,并不强调外在的环境与形式。但是这里所说的志只是一个目的,而非具体的实践过程。
2,嵇康的守志
要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不一定要用同样的手段。比如如果不想被火烧伤可以有什么办法?可以*成金刚不坏身(汗|||可以吗?)也可以远离火源,这辈子不和火接触。那么同样,要养素全真,方法同样不只一个,一条路是像孙登他们一样隐逸遁世,另一条是像柳下他们一样含垢怀耻。前者跟远离火源是同样的道理,即彻底断绝与祸患接触的可能性;后则是要求通过内在的修养来彻底达到对祸患的免疫效果。
显然一开始,嵇康选择的是后者。作为当时很流行的价值观,真人,大人,至人,这一类的人物被认为是存在的。这种真*致是如庄子说的那样:“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 。真人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第一,真人之为人,与天完全合一,与道完全合一,真人的出现,与天与道并非二物。 第二,真人具有不受限于万物、超出万物之上的性质。也就是类似于神仙的了。就嵇康而言也是承认神仙(或者真人)的存在的(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他还真是强词夺理……),但是他同时指出神仙“非积学所能致也”,所以无论从养生还是修身来讲,嵇康的目的从来不是所谓的至人,大人或神仙,嵇康养生的目的是“以尽性命”(虽然他坚决地否定了一百二十岁的科学论断,没来由地认为人的寿命上限应当是一千多岁)。嵇康修身的目标是什么就比较分散了,不过他也说过“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忠信笃敬,直道而行之,可以居九夷,游八蛮。浮沧海,践河源。甲兵不足忌,猛兽不为患。”(汗||伟大的唯心主义……)“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性不伤物,频致怨憎。”也就是说,嵇康的目标仅仅是做一个能够“随心所欲而不愈矩”的君子而已。秉承物我二元论的说法,嵇康认为外物的存在并不对个人的命运产生绝对的影响,所以个人的行为也是可以完全独立于社会存在,只要做到“性不伤物”,不与外界产生任何利害关系,因为干涉也是有成本的,如果成本和收益不相协调,那么理论上就不会被外物没来由地干涉。
对此嵇康的具体做法是“常以为忠信笃敬,直道而行之,可以居九夷,游八蛮。浮沧海,践河源。甲兵不足忌,猛兽不为患。是以机心不存,泊然纯素,从容纵肆,遗忘好恶,以天道为一指,不识品物之细故也。”嵇康认为所有的礼法道德等意识一类的东西都是后天加上的,是表面的,是会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变化的。但是他相信人类在潜意识(在嵇康看来这是天生的)中存在的本性上的善良特质(即他归纳的忠信笃敬)却是存在于所有人类内心的,不以文明开化与否为转移。所以,其他的东西都可以随心所欲,只要奉行这四项基本原则就可以走到哪里都不怕会犯原则性错误了。这四项基本原则就是符合天道的,也是天道的全部含义,所以说“天道一指”。既然如此也就不在乎是住在山上还是住在城里,只要顺应自然,顺应天性就好了——自然而然他就是住在城里的,所以就没有必要刻意地跑到山上去了。在他看来山林即不是“全真”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事实证明嵇康的想法泡汤了,因为想与世沉浮却又保养全真,那对智力与修养那是有超高的要求的。所以嵇康在《幽愤诗》中一直强调的不是自己的做人不谨慎,而是自己的修养不到家与智力不过关。就像孔子所说的一样,正直的人并不是君子,君子必然是道德与智力的结合体,君子恪行道德,并且拥有能使他的道德被履行的智慧。所以那些死谏直言的,虽然是正直的人,但并不是君子,君子是那些进谏成功,令君主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的人。(结果论……)所以同样的,智谋不足以全一身的话,那么嵇康对自己的修养成绩的打分就只能是不及格了。所以在《幽愤诗》里开始是懊悔之前的那一次愚蠢的,造成违背志向结果的行动,然后深刻地认识到这是自己的指导思想出了错造成的。自己一开始就错了,糊涂了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