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12: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4 00:58
正是回答题主的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几个自学SAT学生的案例吧!
……
其实,这类同学的故事不止一两个,就像1450的学生也不止一两个,就不一一列举了,但是,1550的学生每个机构都在一一列举,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一个字儿——少呗!为啥少?因为不容易啊。
同学们的误区1 分数=货币
可能在亲爱的娃们看来从1450到1550的差距和从1350到1450差不多少。可*是:差!太!多!
大家要记住,SAT分数不是人民币,你拿着100块去买200块的东西叫差100块,你拿200块买300块的东西也叫差100块……但SAT分数的背后是你的竞争力也就是分数排名(之前文章中一再强调过)!我们看官方的分数排名表的一部分:
向左转|向右转
(第一列为得分,第二列为虚拟排名,第三列为真实排名)
我们从表格的底部开始看,可以清晰的看到,97%的排名对应1450和1460这2个分数;再往上数,98%的排名就增加到了4个分数,99%的排名也有4个分数,99%+的分数有6个分数了。如果大家往完整表格的中间分数段观察(文中没有显示的分数段),会发现,几乎每10分提高一个排名,一个百分比只对应1个分数。也就是说不存在明显的瓶颈。
结论很清晰:1440是一个瓶颈,1460是一个瓶颈,到了1500是一个大的瓶颈,只有越过1550,你才能说,和上面的兄弟姐妹平起平坐。
所以,亲爱的成绩还不错的娃们,千万不要以为你历经千辛万苦迈过了1400的大关,只待一鼓作气了,这时候显然还有4个瓶颈在等着你呢,如果你的目标是1550+,那第5个瓶颈分数无疑是90°的陡坡,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同学们的误区2 延续自己摸索的经验冲刺高分
实话就是,大家总结出来的,绝大部分叫结果;老师总结出来的,那叫结论。什么差别?
比如这道题(OG-W&L Test2-26)
At this point, the writer is considering adding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since the start of the Instrial Revolution, resulting in a rise in global temperatures
Should the writer make this addition here?
Yes, because it establish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el of carbon dioxide in the atmosphere and global warming.
Yes, because it explains the key role sea otters, sea urchins, and kelp forests play in combating global warming.
No, because it contradicts the claim made in the previous paragraph that sea otters help keep kelp forests healthy.
No, because it mentions the Instrial Revolution, blurring the focus of the paragraph.
这时候,选B的同学一拍大腿:艾玛, 这个没解释这三种生物对于对抗全球变暖所起的作用,而是在解释二氧化碳增多与全球变暖之间的关系。我怎么没认真看呢!于是拿小本本记上:错误原因——转移了解释对象,以后要注意!
选C,D的同学也一拍大腿:艾玛,马虎了马虎了,没注意看不插入句子的话前后联系不紧密啊……所以,就用小本本记着:错误原因——没有注意前后句是否联系紧密!以后要注意!
你们看,这就叫“结果”——结果就是,总结出的内容是建立在一个环境/一次事件的前提下的,在这里就是,同学们知道了正确答案,回过头再去总结错误的为什么选错,只适用于当次,或者相同题材相同提问的题目;那么如果这些前提都改变了,很可能又会产生错误;同时,大家寻着错误去解决错误,很难自发意识到错误产生的根本原因(为什么?因为这需要大量的学习样本,你自己的情况只能算一个样本,怎么总结?),找不到根本原因,就无法知道后面的学习侧重点。
上面提到的做法,对于中低分段的效果还是有一些的。因为中低分段考查的能力不多也不复杂,问题和原因基本浮在表层,灰尘一样的,吹一吹擦一擦就可以了。比如,你找不到线索词,没法回原文定位,总结起来,每道题就都在题干里,个别在选项里找一找,也就找到了;但像上面那道题,老师会直接告诉你,因为要添加的句子并非完整的一句话,因此需要将本段第一句话,连同要被添加句子的第二句话一起阅读;这个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于段落的整体逻辑没有关注,或还没有练习好快速总结段落/意群逻辑的能力!所以,我们会建议你在后面的练习中要留一些快速总结段落逻辑的内容,并出最适合你来练习这个能力的篇章 。
亲爱的同学们,就像人们读着别人的文章,品头论足,不以为然,但要自己落笔成文,又不一定会优于人家一样,很多时候,老师告诉你的规律和办法,听上去也没那么稀奇,你不会在意,觉得自己也知道;但事实上,99%的事情你并不知道。
个人的经验,只能来自于你单轨道的学习经历,时间只有一次,无法充分体验其他可能;而好的老师会告诉你诸多其他同学都走过什么弯路;让他们的前车之鉴都成为你的后事之师。在攀登高分的90°峭壁上,不夸张的说,每一个动作都决定成败,这时候有人能指导你,哪些装备适合,右手先还是左腿先就可以安全……为什么不听一听呢?
同学们的误区3 背单词等于一切
首先,单词很重要没错,但不是万能的。我曾做过一个实验,把SAT的文章和题目翻译成中文, 结果,对于难度是4,5的题目(难度区间为1-5),大家的表现并没有更好。
其次,你真的把单词当做“图形”来背吗?你忘了它是能力!能力的培养都是要搭“脚手架”的,也就是要设计好学习的前后关系,学习的场景,和学习的层次。举个很简单的例子,pound,你会背它哪一个意思?在高中词汇,四六级,甚至TOEFL的基础词汇里面,完完全全的称重单位,货币单位吧,偶尔TOEFL里会有地点的意思,但在SAT里,你需要记得它的动词含义:hit。这些意思要一股脑儿地记下来吗?当然不是的,因为背单词重在多次重复,重在语境应用。一个单词的意思每次背N种,想重复多次基本就没戏了。所以,要在过程中记忆,要把单词的记忆和对文章的精准分析结合在一起,单词表什么的,不是主角。
最后,单词背下来就好了?也要看你的目标分数是多少才算好。想冲破1460的第一道瓶颈,还要知道单词的应用——它们有时是线索词(低阶),有时是定位词(低阶),有时是逻辑词(低阶),有时是感*彩词(中阶),有时是修辞手法词(中阶),有时是倾向词(高阶),有时是写作手法词(高阶),有时是文化思辨词(高阶)……大家可以自查,问问自己,你知道倾向词和感*彩词的差别和在答题时候的作用吗?你知道ELITE这个词在柏拉图时代描述的是有着怎样文化观点的人群吗?如果不知道,1500+应该就难了。
说了这么多,真的是有感而发,真心替那些想冲刺高分,时间不甚宽裕,又不寻求帮助的同学们着急啊。那么多精妙的训练,深刻的经验,都在这里,都在乐听老师们几万小时的授课经验里,都在上万道题目的持续研究里……如果1500+真的是你的目标,为什么还要挂在悬崖上等待久战之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