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提出的文论观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01 14:3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9 14:09
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创作了《史记》,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汉文字史纲要》)。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史记》的写作,文论思想也与《史记》密切相关。
“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种精神首先表现在创作上要如实反映古往今来的生活,做到创作要以作家实际生活体验和考察为基础。“实录精神”还进一步体现在“不虚美,不隐恶”的严肃写作态度上。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其残忍和好大喜功、求仙访道和寻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既写他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和他知人善用、深谋远虑的*水准,但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
“实录精神”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史学著作在写作态度上继承了司马迁的秉笔直书,同时在文学创作领域也有所沾溉,杜甫的“诗史”、明清时期的时事传奇剧目都说明了这一点。
“发愤著书”在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少卿书》中都有体现,两处表述大致相同。孔子有言“诗可以怨”,屈原《惜颂》有“发愤以抒情”,《淮南子·训齐俗》也有“愤于中而形于外”,司马迁继承了这些说法,并结合切身遭遇,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讲到,历史上的优秀作品,是由于作者在社会生活中遭遇了重大不幸,“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发愤之所作为”。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司马迁在这里所说的“愤”或“怨”并非一己之私怨,也不是违背社会和国家利益的一己之愤,而是合乎正义、坚持良知、伸张凛然正气的在公正范围内的“怨”和“愤”,既所谓“公正发愤”。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表述了创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既是想要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这一点也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对司马迁文论思想的影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9 14:09
(一)“发愤著书”说的提出:
这一观点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这是他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文章中,他用一种激愤的笔调,叙述了自己蒙受宫刑这一莫大耻辱的事情,倾吐了他难言的痛楚。不平的经历后,他只能“隐忍苟活”。为了达成父亲的愿望,也为了宣泄了他强烈的不满,他最终坚持完成了难得的著作《史记》。
他在书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名作的诞生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作家都遭遇了不幸。司马迁正是通过对古代圣贤著书的列举,通过论述,总结出“发愤著书”的理论。选自司马迁的文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