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的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01 15:18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9:05
透析高考复读市场繁荣背后(转)
你知道吗?如今在全国不少地方,补习班在高中校园里唱起了“主角”。今年高考全国共有考生870多万,其中应届生500多万,那剩下的呢?
补习班市场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部分省市向补习班发出最后通牒:再不能手软了!
补习班,顾名思义,是让那些学业不及格的学生或没机会接受正规教育的*,通过在班里的补充学习,来达到及格水平。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化补习班,比如某门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补习一段再补考,比如小学生、中学生想在课外多学一门才艺上个特长班……总之“补”这个词,让人联想到在衣服的破洞上打一个补丁,虽说可以蔽体了,终究比不了新衣裳。
十年浩劫过后,百废待兴,社会上各种补习班渐如雨后春笋,那些错过了学习机会又心有不甘的人们,下班之后骑着自行车,穿大街钻小巷,坐进教室里如饥似渴地吮吸知识的营养。笔者就曾上过若干个补习班,英语、经贸、绘画……结业证书拿了一摞。但不管上哪个班,办班的人和报名的人都知道,补习班跟正规学历没法比,它不过就是“补一补”罢了,聊胜于无呗。
然而近些年,“补习班”的身份变得扑朔迷离。围绕着高考补习班,种种匪夷所思的怪现象发生了:没考上大学复读,考上大学也复读。
高分考生补习成风,目标直指清华北大。甚至有“800人上线,400人复读,应届生几乎都不走”的现象。一些重点中学的高考补习班容量上千人,已经超过了应届高三的人数;
为了创自己的“品牌”,争抢好生源,各补习班竞争激烈,花样翻新:高分复读费用全免,管吃管住,有的学校甚至倒过来给高分学生发“工资”;
学校为补习班排出最强的师资,正规高中的师资反倒被弱化……
一句话,补习班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补丁”盖住了“衣裳”。
历史——补习班由来已久
可以说,“补习班”是中国当代高中教育一个特有的现象,且始终带有些许的微妙与尴尬。
高考制度刚刚恢复时,每年数以十万计的“*”大龄考生,正是通过雨后春笋般的“补习班”这个带有速成性质的应考机制,源源不断地走进自己的理想圣殿之门,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及时输送了大批栋梁之材。对这一代人来说,“补习班”就是他们青春时期一段充满*的难忘记忆。
然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补习班的身份变得暧昧起来。不知什么时候,它还赢得了一个含义颇丰的戏称——“高四”。
不过直到九十年代后期,补习班的情况依然比较简单:教师未必是专职的,生源自然都是落榜生,即便有流动也是区域性的微循环。班容量就是个六七十,总人数顶多为应届高三的一半,管理多为松散型的,明显带了*味儿。最主要的是,其高考成绩难与应届高三相抗衡,尖子生几乎都在高三,很少听说补习班有考上清华北大的。所以,那时的补习班基本上是起一个补充和调节作用,属亚年级状态。
到了本世纪初,补习班却不哼不哈地从高三的背后抢步而出,没有什么铺垫,几乎一夜之间就火爆起来,其问题及危害也随之凸显——
现状——怎么了,补习班?
2001年高考,北方某中学应届高三理科班的小贾,取得了633分的优异成绩,目标直指北大,平衡志愿也只填了一个*财大。但等录取线公布之后,小贾及全家的喜悦就烟消云散了,因为他仅以一分之差而与未名湖无缘。那就上*财大吧。偏偏股市的某些规律在那年的高校招生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贾上北大差一分,上*财大反倒差了两分……
一个月后,省招办的电脑莫名其妙地将小贾“发配”到了数千里之外的一所地方大学。他能甘心吗?于是,他毅然选择了补习,且因母校不办高分补习班,便远道省城,成为一家私立学校冲击来年高考的王牌。
正是从那年开始,“高分复读”成为全国各地补习班的一个醒目亮点,不少省市每年仅600分以上复读的就有数百名。的确,近年来的补习班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如下几个明显的趋势和特点。
第一,生源结构发生了“质”变,即出现了“达线生”。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类似小贾同学,分数在重点大学之列的;另一种是高考时勉强达线,补一年上重点大学可能性极大的。在普通的县城中学,这部分学生超不过30%,但影响颇为深远,直接带动了补习班市场的繁荣,以至*了“落榜生才上补班”的传统观念,引起高中办学一系列非同小可的变化。
第二,成为不少学校的高考增长点,极富弹性和活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一般的县城中学,补习班的达线率通常在40%左右,而应届高三一般只有20%左右。多数学校的补习班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极少数“高考大户”更是急剧膨胀,动辄办十几个补习班,上千学生,超过了应届高三的人数。班容量更是惊人,出现了超百人的大型班,老师讲课时需要戴“胸麦”
第三,是名副其实的“高四”。不少学校的补习班基本上是按一个独立的年级来布局,甚至享有诸多特权,恩宠有加。最突出的是,补习班的师资队伍通常是这个学校的豪华阵容,而应届特别是高一年级却明显被边缘化,差不多变成青年教师“练手”的培训基地了。
第四,进一步拉大了校际之间的“鸿沟”,加剧了“*”分化。值得注意的是,补习班似乎在县城这个层面较为兴盛,而且竞争惨烈。多数学校为争抢好生源,不惜下调免费线,对宝贝似的达线生,有些学校更使出了发“月工资”的绝招!与此同时“高考大户”却不慌不忙,仅“达线班”就常常有好几个,甚至还有“尖子班”——每年把600分以上的集中到一个班。更让人羡慕的是,人家一般不需要主动“出击”招生,那些周边甚至数百里之外跨地区的达线生会慕“名”而来,什么都不免,还得至少交2000元。这就是实力!一般来说,“高考大户”属凤毛麟角,比如十个县城的几十所学校中,也就顶多出一两个。
第五,补习生中考取清华、北大的比例越来越大,补习班成了“藏龙卧虎”之地。
第六,在管理和用人等方面,补习班更是新招迭出,“机制”灵活。就连招生及开学的时间,彼此之间也费尽心机,以防生源跑到对方。更有甚者,6月8日下午,高考最后一门结束的铃声还没响,校门口便“不合时宜”地竖起了招收补习生的醒目广告牌,疲惫不堪的考生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心头便又投下了淡淡的阴影……
高考成绩一出来,招生大战便狼烟四起,而且战场深入到了考生的家里。
2004年7月初,北方一个小村庄好几天颇不宁静。原来这里出了一位仅差3分的应届高考落榜生,可似乎比考上清华北大还荣耀,只见院门口泥泞的地面上,今天停着面包车,明天停着摩托车,后天停着桑塔纳。更富有戏剧性的是,两个兄弟校的招生人员居然在此狭路相逢,戏语中明显掺了火药味儿……
家长是一位憨厚的庄稼汉,受宠若惊之余,也颇觉困惑:“现在的学校,这是怎啦哩?”
成因——剪不断,理还乱
A.学生及家长:不行了,就再补上一年吧!
学生及其家长是补习班市场繁荣的直接推动者。近年来补习在许多家庭被列入了正常的求学计划,上补习班丢人的自卑心理明显淡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学历品牌化使重点大学特别是清华、北大,成为众多优秀生的“终极”目标,同时热门专业和学校所在城市的选择,甚至包括校风和氛围等,都成为人们决定上什么大学的参照系数。补习班正是为这种越来越强烈的社会需求提供了一个从容选择的回旋空间。高校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也是高中补习班市场持续升温的一个原因。人们不再急于随便进个什么大学,而是货比三家,不行就“补”。
与此同时,学校之间激烈乃至恶性的竞争,使不少地方的优生上补习班的成本极其低廉,有的几乎是“零成本”,这对相当多本打算“走”的学生颇具吸引力,觉得上补习班划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补习班的渐趋“优质化”,对学生和家长也形成了一种无声的吸引力。“这样优秀的教师,在应届时都听不上人家的课,不上补习班多可惜。”不少同学说。
总之,现在的补习班承载了太多的责任和使命。
当然,不少学生在作出“补习”的决定时,并不轻松,压力很大。大概与此有关,现在也有一股“潮流”,刚够“二本”的应届考生当年就走,家长表示支持:“何必要在补习班多浪费一年呢,反正以后要考研哩,路关键是在自己走。”
B.学校:高考离开补习班,更不行啊!
然而,补习班市场的繁荣应该说正是学校自己培植的结果。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学校才是最大的赢家,而且是“双赢”——强劲的升学率和鲜活的经济效应。此外,补习班还是打造名校“品牌”的终南捷径。
首先,学校是在有意无意地引导和刺激这种“消费”。一位县城高中的校长一语道破天机:“高三拼本钱,再怎么抓也难有大的突破,与人家好学校根本拼不过。不如狠抓补习班,集中好老师,一年就见效。只要高考一好,整个学校当下就活了,当年高一的招生就有好生源了,收的钱也就多了。反正社会上只认你考得好,又搞不清是补班多,还是应届多。”补习班的成绩计入学校的高考升学率,本来是高考评估的含混或漏洞,现在却成了学校兴办补习班的不竭动力,也是补习班难以禁止的症结所在。
补习班的另一个特有功能,就是可以优化生源,重新洗牌。一所学校只要升学率与经济效应的“互动”进入良性循环,当“庄家”即“高考大户”的时代就会到来。
说到底,升学率是一种潜在的巨大的经济利益。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补习班的不明身份恰好形成了*规范办学的真空地带,成为一个学校市场因素最活跃的“自留地”,并为其迅速壮大提供了广阔天地。
对许多“中不溜儿”的学校来说,补习班带来的则是一种难言的尴尬:不办,不行!办,就行吗?代课教师要发补助,还要发高考奖,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优生要免费,达线生还要发“工资”。羊毛出在羊身上,于是只能是“狠”下心吃定后边的三分之二,少1分交多少钱,明码标价。而且,还要占用有限的优质教师资源。可如果不办呢?升学率有可能马上下跌,家长不满意,社会不认可,竞争对手乘机扩大地盘,生存有可能立刻就成了问题。因此,大家只能是咬着牙硬撑着!而竞争一旦进入白热化,也就顾不上手段光彩不光彩……
C.教师:带补习班有意思……
教师,在补习班是一个“打工者”,但又是一个既得利益者。带上一年,就能领到少则千元多则成万的高考奖,对一个教师而言,能不诱人吗?且补习班容易出成绩,能迅速推出“名师”。在填“个人简历”时,“多年带高三补习班”成为最有分量的一句话。是的,带补习班意味着被重用,甚至是一种实力和荣誉的象征。最关键的是,教师是整个补习班运作的具体操作者,特别是班主任,作用非凡。
D.社会:不上补习班,让孩子们干啥?
假如某所学校要取消补习班,当地*可能首先会不乐意:不让孩子们上补习班,让他们干啥?的确,在当地*的眼中,补习班的地位已今非昔比,“考得好”已经成为一个上下都公认的体面政绩;何况补习班办好了,不但可使当地生源不外流,还能吸引周边的学生,对当地经济的拉动和社会就业的适度缓冲都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老百姓也会说:“补习班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国家的*是在鼓励嘛,媒体上报道六十多岁的人都能考大学。”显然,从某种角度来说,补习班已经成了一个多种利益的“共同体”,甚至涉及地方利益。一位权威人士说:“本来社会上有复读的需求是正常的,补习班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不正常的是,现在过于庞大的补习班市场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补习班应该以不挤占应届生资源为前提,应该由社会力量来运作。”
危害——补习班,不取消不行了!
“*只能提供三年的高中教育,多一个补习生,就少一个应届生。这对应该享受高中教育的学生是不公平的。有家长会说,我也出钱呀!但高中教育是公共利益,大量的投入还是由国家来承担的,而且高中教育本身就是稀缺资源,是极为有限的,你是挤占了别人应该享受的资源,并且是优质资源啊。”一位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层领导指出。补习班的存在是对国家普通高中三年*的背离,是公办高中教育领域的“违章建筑”。这是其危害之一。
其二,补习班的迅速膨胀导致整个高中教学领域的“生态系统”开始失衡,教学重心出现位移,喧宾夺主,主次颠倒,严重影响了应届生的教学质量,并且必然产生“应届不行靠补班”的恶性循环,促使教育周期不自觉地延长。这难道不是高中教育的一个怪圈?
其三,过早地给学生和家长以心理暗示,增加了他们对补习班的依赖心理。同时,补习生与应届生在“时效”这个层面上,显然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在高考时却享有同等的资格,这实际上是不公平的,且一届顶一届,似乎形成了大家都习以为常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多米诺骨牌”。而且,靠时间硬“磨”出来的大学生,即便是品牌的,总体来说能有多大的后劲?
其四,“高四”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只是一种应试训练,岂能成为正规学校的组成部分?以语文课堂复习为例,第一轮就要“消化”一本50多万字的大部头复习资料,还不算月考和周练之类。而后模式化的毫无新意的“练兵”题铺天盖地而来,你别无选择,只能挣扎在茫茫题海中,努力而又机械地咀嚼被精细化了的“旧”知识。
三年前,一名女生信心百倍地来到邻近县城的一家“高考大户”补习。可两个月后,就落“泪”而逃。她说“实在吃不下那份苦”:每天早晨五点多就起床,晚上很晚才休息,一个月只休息一天。有一次上自习时,她突然头疼,同桌便扶她回到宿舍,并倒在床上都睡着了。等再到教室时,她俩的课桌已经被班主任抽走……用的复习资料不知是哪儿搞来的,同一个知识点,别的资料训练100道题,这本可能有200道,做得人头昏脑胀。最受不了的是,大家一天到晚都很少说话,人人课桌前堆着一尺多高的资料,当你不小心很响地推开教室门时,立刻会有几十颗戴着眼镜的脑袋,冷漠地从书堆后伸出来……“我再坚持下去,就要神经了。”她说。耐人寻味的是,家乡人在善意地指责女孩“没毅力”的同时,对该校补习班的这套“严”字当头的做法盛赞不已。这是教育之悲,还是喜?显然补习班已经将应试教育推向了极致。
其五,补习班带来的“泡沫质量”影响了学校的形象以及校际关系,与*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比如想方设法留住高分段学生,所谓一个好学生要为学校作三次贡献;比如无序竞争,不择手段,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等等,加剧了教育这方净土的污染。
其六,大量的达线生选择复读,对高校正常的招生秩序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冲击。不少省市复读的达线生是以“万”来计算的。据说,有一个县近年来高考成绩突出,原因何在?达线800人,就有差不多400人复读,应届生当年几乎都不走。
其七,激烈的竞争、浮躁的氛围和过重的工作量,使教师疲于应付,实在无暇静下心来钻研业务,造就的是一批长于应试技巧,缺少专业素养,缺乏发展后劲的伪“名师”。同时,补习班明显的商业气息,已经影响到师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就公开逗乐说:“拉来一个达线生,咱们老师的高考奖就又多一千块。”教师们感慨万端:“以前学生考上大学对老师感激不尽,现在寡淡得多了。”师生关系事实上是被扭曲了。
其八,影响了高中规模的扩大和高中教育的普及,甚至是以漠视整个高中应届生为代价的,是高中教育一种畸形而无序的发展,是一种典型的饮鸩止渴、急功近利的教育短视行为。
一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分析:“以前补习班的危害不明显,这几年一膨胀,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后果太严重了,造成的重复浪费更是惊人。再不采取措施,我们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从何谈起?”
这是全国不少省市痛下决心取消补习班的原因所在。其中山西的措施就很有力度,并已收到良好的效果。
出路——堵疏结合,平稳过渡
取消补习班是一个敏感的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成为社会问题。
今年春天,山西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规定:从2005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分批分类,到2007年在全省的公办高中一律停办补习班。同时,提出了示范高中底线制以及减少或取消招生计划等处罚措施,并要求各级*高考评估时将应届和往届分类统计成绩,以降低办补班的热情。
公办高中不允许办补习班,那么有复读需求的大量学生又该如何呢?山西的思路是*负责,分步实施,逐步过渡到社会力量和民办高中。即综合治理,堵疏结合,合理引导,健康发展。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补习班的问题如此复杂,能取消得了吗?这种疑虑和担忧是普遍存在的。2005年7月13日,在吕梁市高中教师集中培训的开幕式上,山西省教育厅领导作了专题讲座。有人当场递上一张纸条,问省里对补习班是什么态度,当听到“坚决取消,决不手软”的答复时,一个让人意外的场景出现了:体育馆内的3000多名教师一下子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12天之后,省工作组奔赴各地,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项检查。结果超出了工作组的想象。第二小组组长、原省教育厅普教处*何汉耀感慨地说:“下边确实做了许多工作,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看来取消复读的前景是乐观的。”
其实,山西不少地方早在几年前就停办了补习班,其做法值得思考和借鉴。
——阳泉模式 “认识深,起步早,措施硬,效果好”,这是专家对阳泉市做法的高度评价。该市只有130万人口,可这个“弹丸之地”却长达十几年执山西高中教育之牛耳,且各校之间旗鼓相当,“均衡发展”,老百姓上学是不大考虑择校的。2002年,该市经过一番内部“斗争”后,决心在“高品位上运作”,市内的三所高中率先停办补习班;现在全市15所高中,除平定二中和玉泉中学外,“补习班”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今年高考该市在全省的地位依旧不可撼动。人口近300万的太原市,也是早在几年前公办高中就全部停办补习班,完全由民办学校和社会力量来承办,同样形成了区域性的良性“生态环境”。
——“太行”模式 长治市共有13所公办高中,省教育厅直属的太行中学在其中并无明显的优势。2002年高考,他们的应届生300人中考上了60人,补习生300人却考上了160人,使该校在全市打了个翻身仗。可就在这年秋天,该校毅然停办了补习班。与“阳泉模式”不同的是,该校是“孤军”奋战,这更需要勇气!毕竟每年要损失近200万元。值得欣慰的是,该校高考升学率近年来直线上升……
——孝义模式 今年盛夏,孝义教育局对全市的补习班进行统一部署,对四所公办高中是批班数和人数;对民办的则主要是“审”教师。一旦发现你聘用公办教师,哪怕是一个,预交的5万元就变成了罚金。结果好几家民办的补习班,纷纷到周边的县市“求贤若渴”去了。最头疼的事情,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晋中模式 “*出面,统一管理,大‘同’小‘异’,抓点带面”。具体来说,就是实行申报制度,按省厅2005年“不超过应届高三人数的25%”的要求,批准全市18所公办高中今年可招补习班56个,共2690人(以前补习生在12000人左右),并实行学籍备案管理。如有违规者,有关部门即可查处,并没收其非法所得。在此基础上,各县又可有自己的做法。比如介休所有公办学校的补习班今年就彻底停办,并由教育局委托一家私立大学“同文书院”,民办公助,集中来办。昔阳县则委托给“教育技术服务中心”。祁县的民办力量薄弱,为保证教学质量,教育局出面组织“祁县高考复习中心”,逐步向社会力量过渡。运城市盐湖区等地也采用了类似的做法。
不少教育专家建议:“应该建立一个更为科学的高考质量评估体系。最起码是将往届生与应届生分开,包括高考报名以及上级部门对各校的高考考核方案,要有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当然,尚有诸多问题值得注意和警觉。比如,公办退出补习班市场之后,这块领域的教学质量如何保证?比如,如何尽快培植民办和社会承办补习班的力量?
阳泉市看得更远一些,该市教育局*赵平有说:“补习班推向社会之后,这笔收入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流向,经费毕竟还是制约我们发展教育的因素。办补习班的成本低,垄断性又强,一支粉笔,一本资料就可以让你上大学,有一个小板凳一年收一千块钱,吃不住量大呀。一旦流入某些办学思想有问题的人手里,就会形成暴利。所以,这块市场公办学校退出后,不能放任自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该市已经形成气候的民办补习机构,运作规范,蓬勃发展,*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好大一个“补”
补习班的异化,大量的高分复读现象,不能不说是应试教育走向极致的反应,是高中教育的一个怪胎。“片面追求升学率”不仅还在追,而且追得更上“层次”:从追求升学到升一类大学,到一类中的重点,再到重点中的清华北大——数百万人拼着命向金字塔最高的塔尖攀登。
时至今日,重点中学办高考补习班的弊端已经显而易见。不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补习班每年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惊人,宝贵的高中优质资源被挤占,正常的高中教育秩序乃至高校招生秩序被搅乱,并年复一年恶性循环。正如专家所言,补习班市场的繁荣是以降低高中教育质量为代价的,是高中教育一种畸形而无序的发展。
该是痛下决心的时候了。山西等地取消和规范高考补习班的经验,值得各地参考和借鉴。
让补习班回到补习班的应有位置上,让“补”还原为“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9:05
我是08界的复读生,有些感受可以说给你听。
你选的学校学习风气一定要好。
如果你已经决定复读,那就必须持之以恒,我的很多同学
在开始的时候都踌躇满志,可到下学期就疲软了,懈怠下来了。这就需要有很好的学习风气,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能感染你,帮你度过浮躁期。
复读很常见,心态要放好,压力自然减小。
靠自己,不要什么都指望老师,那样你就落后了。
复读让你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一些珍贵的东西。
祝你09好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9:06
复读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有很多考生复读能考得比以前好,但是也有很多学生复读后比以前考得更差的.正如马云说过,人生的成功要看你经历了多少魔难,克服了多少困难,而不是看你取得了多少结果.选择学校要经过自己的考虑,做出自己的决定,我想那才是最重要的.我在面临一些重要的抉择的时候也很茫然,但是经过一番周折,最后还是要做出决定,而且永远不可能后悔.希望你能得到自己如意的答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9:06
复读!我也甘肃的,不过我在白银。我今年522,准备复读。我给你说,要复读就别待在家里,去个没人烦你的地方,去会宁,让你家人托托关系,想办法去会宁一中,绝对帅呆。然后让你家人一月给你600块钱,你天天啃土豆干馒头,等到周末你在去下馆子,吃点好的有营养的,吃上一年苦,天天跟那的同学一起努力学习,明年绝对能上个重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9:07
最重要的是自己卯着一股劲去拼,复读学校的老师抓的都不是很紧。 推荐个吧,比如国华。听说过,广告比较响。应该都差不多吧。选个离家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