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这首诗有什么艺术特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03 09:37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23:15
诗*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从“噫吁”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为一个段落。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象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为什么说蜀道的难行比上天还难呢?这是因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由秦入蜀,太白峰首当其冲,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低缺处飞过。太白峰在秦都咸阳西南,是关中一带的最高峰。民谚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诗人以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并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犹如一部乐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胜的妙用。下面即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
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为又一段落。这一段极写山势的高危,山高写得愈充分,愈可见路之难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标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山下则是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诗人意犹未足,又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山高得连千里翱翔的黄鹤也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以上用虚写手法层层映衬,下面再具体描写青泥岭的难行。
青泥岭,“悬崖万仞,山多云雨”(《元和郡县志》),为唐代人蜀要道。诗人着重就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俱心理,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难行似乎写到了极处。但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杜鹃鸟空谷传响,充满哀愁,使人闻声失色,更觉蜀道之难。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束,主要从山川之险来揭示蜀道之难,着力渲染惊险的气氛。如果说“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成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风光变幻,险象丛生。在十分惊险的气氛中,最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23:16
首先,粗读之下即可发现,第三句的韵脚有些问题。另外,整体的韵律感有些颠倒了。试验一下,把第二句和第四句对调,会更有音乐感,由此可知排韵欠佳。事实上我个人认为,如果将这两句调换,不仅语韵更为流畅,而且描写方式显得更为圆熟,将第三句稍加修改后,表情更显苍凉,能够加强原有的慨叹之感。当然,个人意见,仅供参考,目前这样也很好了。
第二句的连续的叠字用的很好。叠字作为一种独特的描叙方式,虽然算不上什么特别的手法,但却能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前后两字本就相同,自然谈不上什么删减之后对文意的影响了。如果诗词都按这种“精简”方式,恐怕就没有诸如“无边落木萧萧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的佳句了。据此判断叠字使用是否合理,估计就连叠字这种写法本身都不“合理”了。
还有一个描写上的意见,古诗词中用“雪”来形容事物时,一般取的都是它纷扬的动态或洁白的色泽,还未见强调其数量繁多的。如“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是描写柳絮似雪飞扬,虽然也有多的意思,但重点还在动态上。又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等句。总之,“雪”和“多”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第一句中的表述不妥。试将“多”改为“飞”之类的动词,效果会更好。
诗文赏析是求词解而释深意,所提出的修改建议也只能是对文法表达的改进而已,哪能根据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好不好来判断优劣,这种赏析思路从根本上就错了。就如同诗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今人读后说蜀道一点都不难,青天都能上了,蜀道又怎会难。然后据此便说:诗中所说的错了,所以这首诗不好。止增笑耳!听此建议,可以不必赏诗了,自己写一首就行了。
南宋有“永嘉四灵”,诗多清丽刻画之辞,只是意境狭窄。但作为一个流派,仍然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照此观点,这些诗文也没什么可取之处了,统统重写便是了。
当然,作为赏析,对立意的不足直言不讳是应该的也是必要的,但这种全盘皆否的修改建议实在让人不能苟同。就好比赏李煜的词,说他悲春怜秋,哀婉伤感是可以的,但马上又说,应该多加点复国壮志,英雄气魄,看我挥笔重作!着实有些妄自尊大的感觉了。
总之,这首诗用语通俗,表述直白,叠字的使用不失为亮点,稍作修整,可为佳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23:16
简单的说就是托物言志.以及严重的夸张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