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伦威尔作品出自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03 13:5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8 17:14
在克伦威尔死去的时候,英国人或者说英国统治阶级对其的评价是基本正面的。尽管克伦威尔在前不久再度解散了议会,但这是他本人乃至过去都铎和斯图亚特两朝君主经常做的事情;在他死前,大多数人都相信护国公很快会召集一个新的议会,就像之前两次护国公议会一样。新的**在逐渐完善,新的法律体系正在被创制,总而言之新的秩序正在被建立;对外,布莱克海军上将正在殖民地耀武扬威、摧毁西班牙人的帝国、夺取了荷兰人的商路,而英国陆军不仅彻底平定(或者说毁灭)了爱尔兰,而且重新踏上了欧洲*。
但是护国公死了,懦弱的继承人垮台了。兰伯特等野心家为了自己夺取权力的便利,决定恢复议会共和制,但多数英国人认为这将带来混乱。于是另一个野心家、潜伏在共和国内的王党派军头蒙克从苏格兰南下,驱散了不得人心的兰伯特之流,复辟了斯图亚特王朝。当然从某种意义上,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是必然的:克伦威尔由于他的一个统治支柱军队的反对,无法满足他的另一个统治支柱绅士的称王要求。于是,乡绅们要求斯图亚特重新做王,这就是查理二世。
在查理二世的统治下,克伦威尔自然是被抹黑的对象。鞭尸就不说了,弑君者、*者、大野心家以及劳民伤财的暴君等等保王党人在海外早已制造完毕的一套除忆诅咒宣传也开始在全国运转。克伦威尔的一系列改革都被废除,幸好这些改革的核心部分都将在一百多年后被大洋彼岸的美国所继承下来并且发扬光大。
然而很快包括统治者在内的所有人便发现,查理二世带来的是*的统治。赤字有增无减,却不再能换来军事上的胜利和商业上的利益,除了战败耻辱以外就只有权贵的腰包变得鼓鼓囊囊。与此同时,还有天主教徒势力的再度崛起。在查理二世统治晚期到詹姆斯二世统治时期,社会上出现了怀念克伦威尔的思潮,也就是所谓“说来也奇怪,大家不约而同地怀念起奥利弗活着的时候,那时至少一切都有条不紊”。
不过光荣*解决了这个问题。此后英国统治阶级满足于光荣*的“不流血”(其实还是流了不少血的,虽然多数是苏格兰和爱尔兰人的),对于克伦威尔的评价日渐低下。18世纪英国的大多数思想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虚伪的个人野心家,打着宗教幌子“追求个人不朽的功名”而牺牲了国民们在俗世间的幸福。
到了19世纪形势又一剧变。先是存在根深蒂固亲克伦威尔思潮的美国(克伦威尔曾计划移民北美,他的亲密战友文曾经是马萨诸塞的总督,北美殖民地在内战前后也表示了对国会的支持)发生了独立战争,接着是法国爆发了*(说来可笑,罗伯斯庇尔倒是一直在警惕“法国出现克伦威尔”,结果却换来了拿破仑),然后是欧洲此起彼伏的*浪潮,这迫使英国人回忆起自己的*年代,对克伦威尔的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的热潮冷却下来之后,大英帝国达到鼎盛,而帝国主义之间的争夺又日益激烈,统治阶级及其谋士们开始饮水思源,怀念起为大英帝国特别是其海陆军奠基的克伦威尔(以及亲密战友文、布莱克等人)。19世纪中后期,不少给克伦威尔树碑立传的作品开始在英国史学界出现,克伦威尔的形象逐渐由清教徒*家转变成大英帝国的国务活动家,俨然成了17世纪的格拉斯顿。
统治阶级的这一动向,也引起了社会主义者们的回应。在左翼特别是社会主义运动中,也展开了对英国*的评价。那个时代的活动家们崇敬李尔本、视掘地派和高蹈派为自己的先驱,对于*了这些激进运动的克伦威尔当然不会有好的评价。这样一来,篡夺*果实的军事*者这一桂冠又戴到了克伦威尔的头上。
20世纪爆发了更加激烈的*,同时又出现了民族主义狂飙和两次世界大战。英国的统治阶级们在战争中曾利用过克伦威尔的武名,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种坦克。然而,冷静下来之后,他们又觉得克伦威尔的形象无论是*家还是国家主义指导者都实在是过分可怕了。正如他们的代表丘吉尔写道的那样,“克伦威尔的气质与英国的传统是格格不入的”。其实什么是英国的传统呢?即便有这种东西,也早已被征服者威廉给摧毁了。说到底,英国的统治者害怕的也不过是19世纪创作出来的克伦威尔的虚像罢了,而这些19世纪的虚像理所当然地不适合20世纪中期那个衰弱而又国际化的大英帝国了。
以后,大多数英国人对于克伦威尔基本上就失去兴趣了。克伦威尔的名字,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历史上诸多的国务活动家之一罢了。许多地方竖立着他的雕像,而他的头颅又始终不能入土为安。各种不同立场的人群,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肆意地评论着这位无处安眠的护国公。
倒是美国人对克伦威尔的评价要高上许多。我所看过的学术著作和文艺作品里,出版于二战以后仍然高度评价克伦威尔及其时代的,一般都是美国人的作品了。虔诚的清教徒、白手起家领导富农和市民反抗暴君、废除议会至上、建立成文*、和美国国会原则如出一辙的两院制护国公议会、建立强大的海陆军在全球推行自己的秩序,这些都更富于当代美国而不是英国的气质。也许当初,克伦威尔就不该为了处理琐事而放弃手头前往新*的船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