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高管离职的消息相继传来 戴威还能撑多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03 00:2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22:47
戴威告诉程维,自己永远不会放弃,但是,戴威又能撑多久?
在30多度的高温下,张师傅正在路边修小黄车。这里是北交大旁边的一个ofo维修点,每天都有60多辆小黄车被送到这里,就在路边排开。一个月下来,这片区域约有2000辆小黄车需要维修,每天有一两辆会直接报废。
负责调度的王师傅说,他们发现车坏了后,会把座椅扭反,由专门收坏车的调度人员送到维修点去,5辆小黄车中约有1辆是坏的。
居高不下的维修成本、运营成本和激烈竞争让原本商业模式还能跑得通的共享单车陷入盈利困境,坚持独立发展的ofo更是近日被爆出资金链紧张、大量裁员。ofo公关部向《中国企业家》否认了公司将裁员50%的传闻,并表示年中公司将公布一些重要调整和运营情况。
在外界看来,ofo承压已久。去年4月,戴威曾公开表示明年将实现全面盈利。到了今年5月,这一目标并未实现。据《南华早报》5月15日报道,戴威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将公司的状况比作电影《至暗时刻》中丘吉尔和英国的处境,当时丘吉尔与德国抗衡,牺牲了部分英*队,为盟军撤退敦刻尔克争取时间。
这个至暗时刻似乎是指与滴滴的收购谈判,戴威告诉程维,自己永远不会放弃。但是,戴威又能撑多久?
钱荒?裁员?
ofo一家供应商告诉本刊,今年以来感觉ofo资金不如去年充裕,汇款周期拉长;新的采购减少,以消化库存为主。他猜测,可能ofo内部加强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文化,采购更加理性。
根据新京报的报道,多家自行车供应商表示,去年底ofo已经停产。5月6日,上海凤凰(600679,诊股)发布公告说,去年ofo计划向其采购的订单,只兑现约了40%。飞鸽也表示从去年开始,ofo的订单量至少降了一半。
从去年年底开始,ofo陆续被爆出资金链紧张及挪用押金的问题。去年12月,根据财新报道,截止2017年12月,ofo账面上可供调配的资金仅剩3.5亿元,挪用30亿元押金。今年1月,腾讯新闻曾报道称,“ofo账户可用资金仅剩下不到6亿,若按ofo每月4-5亿元的人员工资和运维等支出、及持续流出的押金计算,ofo手上现金仅能支撑一个月。”ofo均站出来辟谣,称将追究造谣者的法律责任。
今年2月,ofo采用了抵押贷款的自救方式。根据国家企业信息公示系统,ofo在2月5日和2月12日以小黄车作为抵押,取得了阿里巴巴两笔贷款,合计17.7亿元。
到了3月,ofo等来了“救命钱”。 宣布完成E2-1轮融资8.66亿美元,由阿里巴巴领投,灏峰集团、天合资本、蚂蚁金服与君理资本共同跟投。由于此前抵押贷款中有一笔5亿元借款履行债务的期限为今年6月7日。所以这轮融资采取了股权加债权并行的融资方式。
但这些钱并不足以让ofo渡过难关,裁员、高管离职的消息相继传来。
6月4日,虎嗅网报道称ofo正在进行裁员,裁员比例达到50%,海外市场主管张严琪离职,整个海外部门解散。同时离职的高管还包括负责市场公关业务的高级副总裁南楠与主管杨迅(注:ofo市场公关业务主管为杨汛)。
对此ofo小黄车联合创始人于信发朋友圈表示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否认张严琪和杨汛离职。杨汛发朋友圈调侃报道把他名字写错了,“这么推论下来,也许写的并不是我?”但是,根据《新京报》随后的报道,ofo资深市场副总裁南楠已于上周离职,南楠本人对此也并未否认。
ofo一位内部员工表示,公司内的确有很多人在看新机会,他自己也在找工作,对公司发展持悲观态度。
大潮退去
共享单车曾是资本的宠儿,行业两大玩家摩拜和ofo都曾有过10轮左右的融资。作为国内创新的代表,共享单车一度掀起“Copy from China”的热潮,中国创业者正在从模仿者转变为创新者。
但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让这个行业出现盲目投放、资本驱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一些地方出现了堆积如山的废旧单车,让原本一个盈利可期的商业模式陷入困境。
此前ofo投资人朱啸虎算过一笔账:截止今年1月份,摩拜和ofo两家共享单车每天骑行数据加在一起是5000万次。三年后,共享单车每天至少是1-2亿次的骑行。如按照1块钱一单来算,每天的收入是1-2亿元,一年就是300-600亿元的收入。
一位摩拜早期投资人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已经得到了验证,如果不是激烈的竞争,绝对很赚钱。在非理性的竞争下,任何生意都可以变成不赚钱的生意。
去年共享单车为了争夺用户,曾不时推出“免费骑”、“1元、2元包月”等活动,今年年后很多活动都没有了。也许是意识到价格战并非长远之计,目前盈利被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
一位二线城市的摩拜运营人员说,摩拜被美团收购之后,他们不像过去那样太担心钱的问题,反而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提升运营效率上。
而坚持独立的ofo也在为提高收入做出多种尝试,车身广告就是其中一种。根据ofo员工在朋友圈发布的广告合作方案,品牌商可在后轮三角板、车筐、车把三角区、车座套以及车轴上投放广告。投放了广告的单车,ofo会用免单或骑行卡券的方式激励用户扫码骑行,来实现广告效果转化。
根据《好奇心日报》报道,车身广告最低的价位是160元/辆/月,加了车轴部分广告的品牌定制是2000元/辆/月,最低一个月起订,单个城市起售门槛为100 辆。如果能卖出去的话,这还是个不错的收入来源。ofo期待广告在将来能成为营收的重要来源,但现在品牌商还处于观望状态。
“现在共享单车积极探索增值业务的方式是对的,除了收取使用费外,如果其他商业模式也能实现盈利,当然更好。”上述投资人说到。
但是车身广告的发展受到**。去年9月,北京市交通委规定共享单车运营主体不得设置商业广告。上海市交通委则在今年6月2日发布《上海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办法》草案并征求意见,其中有一项是不得在车辆上设置商业广告。
投靠巨头?
巨头入场共享单车,让行业格局有了更大想象空间。对美团来说,收购摩拜获得了有价值的资产和入口,同时有利于摩拜围绕生活服务领域有更大的布局。蚂蚁金服也通过扶持在三四线城市颇有竞争力的哈罗单车,拓展这些城市的支付宝新用户,实现阿里覆盖区域的下沉。
ofo曾经也有机会,但它拒绝投靠单一一方。
2016年9月,ofo获滴滴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至2017年上半年,滴滴已通过多轮融资跻身ofo第一大机构股东。但是,ofo与滴滴的蜜月关系随着2017年7月滴滴向ofo派驻高管而结束。到了2017年11月,媒体爆出这批高管均从ofo“被”离职。
同时,ofo也在向阿里系逐渐靠拢。2017年4月,ofo宣布获得蚂蚁金服战略投资,但并未透露具体金额。
2017年下半年,阿里将投资ofo10亿美金的消息多次引发热议,却迟迟未落地。跟本刊此前的报道,这一笔融资并未进行到签字环节,阿里希望借此机会吃下全部额度,并拿掉戴威的一票否决权,同时稀释滴滴的股份(超过25%)。ofo则希望引入阿里的融资拿掉滴滴的控制权,把它变成纯财务投资人,董事会席位保留一个。
今年2月,阿里向ofo提供抵押贷款;3月,ofo通过股权与债权并行的方式获得了阿里领投的8.66亿美元,根据《财经》杂志报道,阿里得以进入ofo董事会。
在多个城市已下达投放禁令的情况下,ofo有不少先发优势。滴滴和阿里都想把ofo纳入各自的战略体系,但戴威坚持独立发展,然而钱越烧越少,戴威究竟还能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