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本为一家——江浙沪四个叫“甪里”的地方带来的思绪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3 08:28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03 10:42

最早看到“甪”这个字,是通过甪直古镇的 旅游 广告,很久都不认识这个字,囧啊。“甪”这个字普通话读作lù,字典里讲,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或者同角,或者用作地名,曾经有一个复姓(甪里)里面有这个字。我觉得,这个字,在吴语古方言中,应该是一个前缀的发音字,并无特殊意思,如同“姑苏”里面这个“姑”字一样。

讲到这里,扯个题外话:讲讲这个“苏”字。据考证,原先古语中,“苏”、“须”、“楚”、“胥”同音,都发音“苏”。这个发音,现在还有遗留,比如“胡须”,不少地方(如苏州、永康、上海一些郊县)称为“胡苏”(多读作:fvu su、uhu su、uhu sou),还有很多地方(如宁波、无锡、常州)称“牙苏”(多读作: nga su、 ngu su、 ngo su、nga sou、ngu sou)。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说“胡子”“胡须”了,最普遍的是“阿胡子”、“喇耷胡子”这个说法。另有一个证据:折扇、笛子、锦旗、宝剑等挂的丝绸线称为“流苏”,其实应该是“流须”。

言归正传,说说这几个“甪里”。

20多年前,我曾经在浙江嘉兴地区的海盐县生活了几年,住在 汽车 站旁边的楼里面。每天一大早,公交车会揽客,大叫“嘉兴嘉兴、六里六里”,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吵!一直疑惑,这个“六里”是啥鬼地方?后来问了本地人,说那是一个乡镇。闲暇时光,去南北湖玩,到六里吃了顿饭。饭店老板听我们不是本地口音,主动介绍说,“六里”是不对的,原先应该写成“甪里”,发音一样但字不一样写的。“甪”这个字太生僻了,为方便大家认识这个字就改成了“六里”。现在想想,真是瞎改,真TM没文化啊!当地还有“六里山”、“六里堰”,地方志里面都有记载,原先都是写成“甪里”。

看看这照片,很接近原生态的江南古镇啊。现在,这个乡镇已经没有了,被撤并到澉浦镇了,而且将“六里村”作为一个重要的 历史 名镇在推广呢,前些年还在改造,不知道是否都重建了。我强烈建议改回“甪里村”吧。如果要去 旅游 的话,可以玩一下南北湖,很不错的。另外,再往西面走一点,就是海宁了,可以选择观潮的时候顺带去“六里村”看看。

名气最大的“甪里”,可能是苏州西山的“甪里古村”吧?在太湖之滨、西山脚下,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都很丰富。不过,少了一些江南水乡集镇的人间烟火韵味,多了份静谧。据说是古代“甪里先生”的隐居所在,讲的像真的一样。但我是不相信的,这“甪里先生”是汉朝时期河南济源人,他隐居所在是终南山,跑来当时这南荒荆蛮之地干嘛?条件艰苦不说,语言不通、习俗迥异,找死吗?

另一个“甪里”在嘉兴城里面呢。嘉兴南湖的红色小船,太有名气了,很多人都去过。去南湖的路上,大家有没有经过一个地方——“甪里街”?

这照片是前些年的,我以前去的时候也差不多这样,也是一派农耕时代江南街镇民居的特点。后来听说改造翻新了。

嘉兴城这个“甪里”,也有很多人非要往汉代著名隐士“甪里先生”身上靠,可这个地方适合隐居吗?大隐隐于市?不靠谱啊。所以我认为这个字,在吴语古方言中,应该是一个前缀的发音字,无特殊意思,如同“姑苏”里面这个“姑”字。称为“甪里”,就是顺口、好听、习惯!也就是地方文化使然。

最后说一个上海的“甪里村”。

看看这牌坊,明显是新做的啊。民居也一般,老的剩下找不到了。这个的村位于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我是偶然看到网上介绍“张堰古镇”,才忍不住好奇去了。不过说实话,这个“张堰古镇”太新了。特别有意思的是,当地人也有人把它写成“六里村”的,还找了个理由说是因为距离张堰镇正好6里路。跟上面海盐那个“六里村”旁边的“六里山”一样,说是绕山一圈正好是6里路。

虽然,最后这个“甪里村”平平无奇,但竟然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似乎有一种特殊的力量牵引了我的心,让我决定写下这篇短文。当时我看到这个“甪里村”,自然就想起了其他几个“甪里”,真的让我觉得血脉当中出现了一种内生的强大力量,那是一种强力的亲切感与归属感。难道,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原本,浙北、苏南, 历史 上本来一直同属一个族群、一个地方,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汉代古籍《吴越春秋》里说:“吴与越共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还有“吴越二邦,同气共俗”的说法。虽然朱元璋拆分浙北、苏南已经600多年,以及上海成为特别市近百年、合并苏南10县也已经60多年,但行政边界并不能割断文化亲情。

除了浙北、苏南,这里面当然必须有上海。但上海有特殊性,很多人不大接受苏南浙北上海是一家的说法。既然讲到了这里,我觉得有必要讲讲吴越 历史 ,但放在一起又显得奇怪,还是另起一文吧。

补充:

此文前面有个重大遗漏,没有提到这个“里”字何解,这里补充一下。我国 历史 上,居住区的划分制度经历过5个阶段:闾里制、里坊制、街巷制、邻里单位制、街区制(又有 社区制)。那些制度直接进入了地名称谓,很多古代的叫法至今保留着,比如江南一带有一些村落、集镇 会出现XX巷、XX坊、XX里等这些名称。所以,用作地名的这个“里”是啥意思?应该是不言自明了吧。而叫“六里”大多时候是有问题的,除非官道旁边,但也只有十里长亭、五里短亭啊,“六里”之说大多站不住脚。

在上海,老的石库门房子聚集区,也有“里”和“坊”,也属于大的弄堂概念范围内。有名一点的有幸福里、步高里、田子坊等等。''坊间传闻"、"传遍大街小巷",这些常用语大家都很亲切吧。对了,台湾还有“里长”这个职务,相当于村长或者街道主任之类的职务。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03 10:43

最早看到“甪”这个字,是通过甪直古镇的 旅游 广告,很久都不认识这个字,囧啊。“甪”这个字普通话读作lù,字典里讲,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或者同角,或者用作地名,曾经有一个复姓(甪里)里面有这个字。我觉得,这个字,在吴语古方言中,应该是一个前缀的发音字,并无特殊意思,如同“姑苏”里面这个“姑”字一样。

讲到这里,扯个题外话:讲讲这个“苏”字。据考证,原先古语中,“苏”、“须”、“楚”、“胥”同音,都发音“苏”。这个发音,现在还有遗留,比如“胡须”,不少地方(如苏州、永康、上海一些郊县)称为“胡苏”(多读作:fvu su、uhu su、uhu sou),还有很多地方(如宁波、无锡、常州)称“牙苏”(多读作: nga su、 ngu su、 ngo su、nga sou、ngu sou)。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说“胡子”“胡须”了,最普遍的是“阿胡子”、“喇耷胡子”这个说法。另有一个证据:折扇、笛子、锦旗、宝剑等挂的丝绸线称为“流苏”,其实应该是“流须”。

言归正传,说说这几个“甪里”。

20多年前,我曾经在浙江嘉兴地区的海盐县生活了几年,住在 汽车 站旁边的楼里面。每天一大早,公交车会揽客,大叫“嘉兴嘉兴、六里六里”,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吵!一直疑惑,这个“六里”是啥鬼地方?后来问了本地人,说那是一个乡镇。闲暇时光,去南北湖玩,到六里吃了顿饭。饭店老板听我们不是本地口音,主动介绍说,“六里”是不对的,原先应该写成“甪里”,发音一样但字不一样写的。“甪”这个字太生僻了,为方便大家认识这个字就改成了“六里”。现在想想,真是瞎改,真TM没文化啊!当地还有“六里山”、“六里堰”,地方志里面都有记载,原先都是写成“甪里”。

看看这照片,很接近原生态的江南古镇啊。现在,这个乡镇已经没有了,被撤并到澉浦镇了,而且将“六里村”作为一个重要的 历史 名镇在推广呢,前些年还在改造,不知道是否都重建了。我强烈建议改回“甪里村”吧。如果要去 旅游 的话,可以玩一下南北湖,很不错的。另外,再往西面走一点,就是海宁了,可以选择观潮的时候顺带去“六里村”看看。

名气最大的“甪里”,可能是苏州西山的“甪里古村”吧?在太湖之滨、西山脚下,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都很丰富。不过,少了一些江南水乡集镇的人间烟火韵味,多了份静谧。据说是古代“甪里先生”的隐居所在,讲的像真的一样。但我是不相信的,这“甪里先生”是汉朝时期河南济源人,他隐居所在是终南山,跑来当时这南荒荆蛮之地干嘛?条件艰苦不说,语言不通、习俗迥异,找死吗?

另一个“甪里”在嘉兴城里面呢。嘉兴南湖的红色小船,太有名气了,很多人都去过。去南湖的路上,大家有没有经过一个地方——“甪里街”?

这照片是前些年的,我以前去的时候也差不多这样,也是一派农耕时代江南街镇民居的特点。后来听说改造翻新了。

嘉兴城这个“甪里”,也有很多人非要往汉代著名隐士“甪里先生”身上靠,可这个地方适合隐居吗?大隐隐于市?不靠谱啊。所以我认为这个字,在吴语古方言中,应该是一个前缀的发音字,无特殊意思,如同“姑苏”里面这个“姑”字。称为“甪里”,就是顺口、好听、习惯!也就是地方文化使然。

最后说一个上海的“甪里村”。

看看这牌坊,明显是新做的啊。民居也一般,老的剩下找不到了。这个的村位于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我是偶然看到网上介绍“张堰古镇”,才忍不住好奇去了。不过说实话,这个“张堰古镇”太新了。特别有意思的是,当地人也有人把它写成“六里村”的,还找了个理由说是因为距离张堰镇正好6里路。跟上面海盐那个“六里村”旁边的“六里山”一样,说是绕山一圈正好是6里路。

虽然,最后这个“甪里村”平平无奇,但竟然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似乎有一种特殊的力量牵引了我的心,让我决定写下这篇短文。当时我看到这个“甪里村”,自然就想起了其他几个“甪里”,真的让我觉得血脉当中出现了一种内生的强大力量,那是一种强力的亲切感与归属感。难道,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原本,浙北、苏南, 历史 上本来一直同属一个族群、一个地方,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汉代古籍《吴越春秋》里说:“吴与越共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还有“吴越二邦,同气共俗”的说法。虽然朱元璋拆分浙北、苏南已经600多年,以及上海成为特别市近百年、合并苏南10县也已经60多年,但行政边界并不能割断文化亲情。

除了浙北、苏南,这里面当然必须有上海。但上海有特殊性,很多人不大接受苏南浙北上海是一家的说法。既然讲到了这里,我觉得有必要讲讲吴越 历史 ,但放在一起又显得奇怪,还是另起一文吧。

补充:

此文前面有个重大遗漏,没有提到这个“里”字何解,这里补充一下。我国 历史 上,居住区的划分制度经历过5个阶段:闾里制、里坊制、街巷制、邻里单位制、街区制(又有 社区制)。那些制度直接进入了地名称谓,很多古代的叫法至今保留着,比如江南一带有一些村落、集镇 会出现XX巷、XX坊、XX里等这些名称。所以,用作地名的这个“里”是啥意思?应该是不言自明了吧。而叫“六里”大多时候是有问题的,除非官道旁边,但也只有十里长亭、五里短亭啊,“六里”之说大多站不住脚。

在上海,老的石库门房子聚集区,也有“里”和“坊”,也属于大的弄堂概念范围内。有名一点的有幸福里、步高里、田子坊等等。''坊间传闻"、"传遍大街小巷",这些常用语大家都很亲切吧。对了,台湾还有“里长”这个职务,相当于村长或者街道主任之类的职务。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03 10:43

最早看到“甪”这个字,是通过甪直古镇的 旅游 广告,很久都不认识这个字,囧啊。“甪”这个字普通话读作lù,字典里讲,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或者同角,或者用作地名,曾经有一个复姓(甪里)里面有这个字。我觉得,这个字,在吴语古方言中,应该是一个前缀的发音字,并无特殊意思,如同“姑苏”里面这个“姑”字一样。

讲到这里,扯个题外话:讲讲这个“苏”字。据考证,原先古语中,“苏”、“须”、“楚”、“胥”同音,都发音“苏”。这个发音,现在还有遗留,比如“胡须”,不少地方(如苏州、永康、上海一些郊县)称为“胡苏”(多读作:fvu su、uhu su、uhu sou),还有很多地方(如宁波、无锡、常州)称“牙苏”(多读作: nga su、 ngu su、 ngo su、nga sou、ngu sou)。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说“胡子”“胡须”了,最普遍的是“阿胡子”、“喇耷胡子”这个说法。另有一个证据:折扇、笛子、锦旗、宝剑等挂的丝绸线称为“流苏”,其实应该是“流须”。

言归正传,说说这几个“甪里”。

20多年前,我曾经在浙江嘉兴地区的海盐县生活了几年,住在 汽车 站旁边的楼里面。每天一大早,公交车会揽客,大叫“嘉兴嘉兴、六里六里”,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吵!一直疑惑,这个“六里”是啥鬼地方?后来问了本地人,说那是一个乡镇。闲暇时光,去南北湖玩,到六里吃了顿饭。饭店老板听我们不是本地口音,主动介绍说,“六里”是不对的,原先应该写成“甪里”,发音一样但字不一样写的。“甪”这个字太生僻了,为方便大家认识这个字就改成了“六里”。现在想想,真是瞎改,真TM没文化啊!当地还有“六里山”、“六里堰”,地方志里面都有记载,原先都是写成“甪里”。

看看这照片,很接近原生态的江南古镇啊。现在,这个乡镇已经没有了,被撤并到澉浦镇了,而且将“六里村”作为一个重要的 历史 名镇在推广呢,前些年还在改造,不知道是否都重建了。我强烈建议改回“甪里村”吧。如果要去 旅游 的话,可以玩一下南北湖,很不错的。另外,再往西面走一点,就是海宁了,可以选择观潮的时候顺带去“六里村”看看。

名气最大的“甪里”,可能是苏州西山的“甪里古村”吧?在太湖之滨、西山脚下,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都很丰富。不过,少了一些江南水乡集镇的人间烟火韵味,多了份静谧。据说是古代“甪里先生”的隐居所在,讲的像真的一样。但我是不相信的,这“甪里先生”是汉朝时期河南济源人,他隐居所在是终南山,跑来当时这南荒荆蛮之地干嘛?条件艰苦不说,语言不通、习俗迥异,找死吗?

另一个“甪里”在嘉兴城里面呢。嘉兴南湖的红色小船,太有名气了,很多人都去过。去南湖的路上,大家有没有经过一个地方——“甪里街”?

这照片是前些年的,我以前去的时候也差不多这样,也是一派农耕时代江南街镇民居的特点。后来听说改造翻新了。

嘉兴城这个“甪里”,也有很多人非要往汉代著名隐士“甪里先生”身上靠,可这个地方适合隐居吗?大隐隐于市?不靠谱啊。所以我认为这个字,在吴语古方言中,应该是一个前缀的发音字,无特殊意思,如同“姑苏”里面这个“姑”字。称为“甪里”,就是顺口、好听、习惯!也就是地方文化使然。

最后说一个上海的“甪里村”。

看看这牌坊,明显是新做的啊。民居也一般,老的剩下找不到了。这个的村位于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我是偶然看到网上介绍“张堰古镇”,才忍不住好奇去了。不过说实话,这个“张堰古镇”太新了。特别有意思的是,当地人也有人把它写成“六里村”的,还找了个理由说是因为距离张堰镇正好6里路。跟上面海盐那个“六里村”旁边的“六里山”一样,说是绕山一圈正好是6里路。

虽然,最后这个“甪里村”平平无奇,但竟然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似乎有一种特殊的力量牵引了我的心,让我决定写下这篇短文。当时我看到这个“甪里村”,自然就想起了其他几个“甪里”,真的让我觉得血脉当中出现了一种内生的强大力量,那是一种强力的亲切感与归属感。难道,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原本,浙北、苏南, 历史 上本来一直同属一个族群、一个地方,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汉代古籍《吴越春秋》里说:“吴与越共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还有“吴越二邦,同气共俗”的说法。虽然朱元璋拆分浙北、苏南已经600多年,以及上海成为特别市近百年、合并苏南10县也已经60多年,但行政边界并不能割断文化亲情。

除了浙北、苏南,这里面当然必须有上海。但上海有特殊性,很多人不大接受苏南浙北上海是一家的说法。既然讲到了这里,我觉得有必要讲讲吴越 历史 ,但放在一起又显得奇怪,还是另起一文吧。

补充:

此文前面有个重大遗漏,没有提到这个“里”字何解,这里补充一下。我国 历史 上,居住区的划分制度经历过5个阶段:闾里制、里坊制、街巷制、邻里单位制、街区制(又有 社区制)。那些制度直接进入了地名称谓,很多古代的叫法至今保留着,比如江南一带有一些村落、集镇 会出现XX巷、XX坊、XX里等这些名称。所以,用作地名的这个“里”是啥意思?应该是不言自明了吧。而叫“六里”大多时候是有问题的,除非官道旁边,但也只有十里长亭、五里短亭啊,“六里”之说大多站不住脚。

在上海,老的石库门房子聚集区,也有“里”和“坊”,也属于大的弄堂概念范围内。有名一点的有幸福里、步高里、田子坊等等。''坊间传闻"、"传遍大街小巷",这些常用语大家都很亲切吧。对了,台湾还有“里长”这个职务,相当于村长或者街道主任之类的职务。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03 10:43

最早看到“甪”这个字,是通过甪直古镇的 旅游 广告,很久都不认识这个字,囧啊。“甪”这个字普通话读作lù,字典里讲,是一种传说中的神兽,或者同角,或者用作地名,曾经有一个复姓(甪里)里面有这个字。我觉得,这个字,在吴语古方言中,应该是一个前缀的发音字,并无特殊意思,如同“姑苏”里面这个“姑”字一样。

讲到这里,扯个题外话:讲讲这个“苏”字。据考证,原先古语中,“苏”、“须”、“楚”、“胥”同音,都发音“苏”。这个发音,现在还有遗留,比如“胡须”,不少地方(如苏州、永康、上海一些郊县)称为“胡苏”(多读作:fvu su、uhu su、uhu sou),还有很多地方(如宁波、无锡、常州)称“牙苏”(多读作: nga su、 ngu su、 ngo su、nga sou、ngu sou)。当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说“胡子”“胡须”了,最普遍的是“阿胡子”、“喇耷胡子”这个说法。另有一个证据:折扇、笛子、锦旗、宝剑等挂的丝绸线称为“流苏”,其实应该是“流须”。

言归正传,说说这几个“甪里”。

20多年前,我曾经在浙江嘉兴地区的海盐县生活了几年,住在 汽车 站旁边的楼里面。每天一大早,公交车会揽客,大叫“嘉兴嘉兴、六里六里”,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吵!一直疑惑,这个“六里”是啥鬼地方?后来问了本地人,说那是一个乡镇。闲暇时光,去南北湖玩,到六里吃了顿饭。饭店老板听我们不是本地口音,主动介绍说,“六里”是不对的,原先应该写成“甪里”,发音一样但字不一样写的。“甪”这个字太生僻了,为方便大家认识这个字就改成了“六里”。现在想想,真是瞎改,真TM没文化啊!当地还有“六里山”、“六里堰”,地方志里面都有记载,原先都是写成“甪里”。

看看这照片,很接近原生态的江南古镇啊。现在,这个乡镇已经没有了,被撤并到澉浦镇了,而且将“六里村”作为一个重要的 历史 名镇在推广呢,前些年还在改造,不知道是否都重建了。我强烈建议改回“甪里村”吧。如果要去 旅游 的话,可以玩一下南北湖,很不错的。另外,再往西面走一点,就是海宁了,可以选择观潮的时候顺带去“六里村”看看。

名气最大的“甪里”,可能是苏州西山的“甪里古村”吧?在太湖之滨、西山脚下,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都很丰富。不过,少了一些江南水乡集镇的人间烟火韵味,多了份静谧。据说是古代“甪里先生”的隐居所在,讲的像真的一样。但我是不相信的,这“甪里先生”是汉朝时期河南济源人,他隐居所在是终南山,跑来当时这南荒荆蛮之地干嘛?条件艰苦不说,语言不通、习俗迥异,找死吗?

另一个“甪里”在嘉兴城里面呢。嘉兴南湖的红色小船,太有名气了,很多人都去过。去南湖的路上,大家有没有经过一个地方——“甪里街”?

这照片是前些年的,我以前去的时候也差不多这样,也是一派农耕时代江南街镇民居的特点。后来听说改造翻新了。

嘉兴城这个“甪里”,也有很多人非要往汉代著名隐士“甪里先生”身上靠,可这个地方适合隐居吗?大隐隐于市?不靠谱啊。所以我认为这个字,在吴语古方言中,应该是一个前缀的发音字,无特殊意思,如同“姑苏”里面这个“姑”字。称为“甪里”,就是顺口、好听、习惯!也就是地方文化使然。

最后说一个上海的“甪里村”。

看看这牌坊,明显是新做的啊。民居也一般,老的剩下找不到了。这个的村位于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我是偶然看到网上介绍“张堰古镇”,才忍不住好奇去了。不过说实话,这个“张堰古镇”太新了。特别有意思的是,当地人也有人把它写成“六里村”的,还找了个理由说是因为距离张堰镇正好6里路。跟上面海盐那个“六里村”旁边的“六里山”一样,说是绕山一圈正好是6里路。

虽然,最后这个“甪里村”平平无奇,但竟然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似乎有一种特殊的力量牵引了我的心,让我决定写下这篇短文。当时我看到这个“甪里村”,自然就想起了其他几个“甪里”,真的让我觉得血脉当中出现了一种内生的强大力量,那是一种强力的亲切感与归属感。难道,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原本,浙北、苏南, 历史 上本来一直同属一个族群、一个地方,语言相通、习俗相近,汉代古籍《吴越春秋》里说:“吴与越共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还有“吴越二邦,同气共俗”的说法。虽然朱元璋拆分浙北、苏南已经600多年,以及上海成为特别市近百年、合并苏南10县也已经60多年,但行政边界并不能割断文化亲情。

除了浙北、苏南,这里面当然必须有上海。但上海有特殊性,很多人不大接受苏南浙北上海是一家的说法。既然讲到了这里,我觉得有必要讲讲吴越 历史 ,但放在一起又显得奇怪,还是另起一文吧。

补充:

此文前面有个重大遗漏,没有提到这个“里”字何解,这里补充一下。我国 历史 上,居住区的划分制度经历过5个阶段:闾里制、里坊制、街巷制、邻里单位制、街区制(又有 社区制)。那些制度直接进入了地名称谓,很多古代的叫法至今保留着,比如江南一带有一些村落、集镇 会出现XX巷、XX坊、XX里等这些名称。所以,用作地名的这个“里”是啥意思?应该是不言自明了吧。而叫“六里”大多时候是有问题的,除非官道旁边,但也只有十里长亭、五里短亭啊,“六里”之说大多站不住脚。

在上海,老的石库门房子聚集区,也有“里”和“坊”,也属于大的弄堂概念范围内。有名一点的有幸福里、步高里、田子坊等等。''坊间传闻"、"传遍大街小巷",这些常用语大家都很亲切吧。对了,台湾还有“里长”这个职务,相当于村长或者街道主任之类的职务。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为什么来大姨妈胸会胀 少儿学什么舞蹈 青年学什么舞蹈好 成年人学什么舞蹈 福州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2013年厦门的底薪是多少 生产要素的需求有哪些性质 生产要素的需求有何特点? 什么是生产要素需求 微观经济学要素需求什么是条件要素需求?它和要素需求有什么不同?_百度... 惠普笔记本开机黑屏在上海附近去哪修? 北京国贸地铁站附近哪可以维修笔记本黑屏? 电脑屏幕黑屏但主机正常?附近电脑维修 线下怎么注册滴滴车主平台? 沙糖桔的果园种植技术及管理方法 如何停止关闭Solidworks Resource Monitor? solidworkscam插件要每次都启动吗 改号时间怎么算?是一个自然年改一次还是改号后明年的今天才可以在... 怎么在一年内修改两次 怎么在一年内修改两次 如何在一年内修改两次 能改几次 改有限制次数吗 只能改一次吗 一年内已经修改过一次了,还能不能改第二次? 如何在一年内修改两次 能改几次 改有限制次数吗 多久可以改一次 阴阳师荒碎片换其他ssr碎片比例是多少 一年能改几次 办公室纪律管理规定范文3篇 办公室日常管理规定 励志座右铭86条 相亲过后怎么增进感情,相亲后该如何发展关系 右拇指软组织被削掉一块肉,指甲也削了点,伤疤有1.5厘米,有点变形,没... 红蝉花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想问红蝉花的养殖方法 快猫网站怎么进 上海快猫商贸有限公司怎么样? 深圳快猫物流有限公司怎么样? 地道在战争时期起到什么作用 怎么在电脑上录一段声音,然后储存为MP3格式的 梦见钓河虾 家长对孩子暑假的评价怎么写 钙铁锌咀嚼片能不能放冰箱冷冻 君宝康乳钙能放冰箱吗 未开封的钙片能放在冰箱里面保存不? 花样点心的做法,花样点心怎么做好吃,花样点心的家常 再见是什么歌曲中的歌词 跑步过度的危害 过量跑步会有什么影响呢? 八段锦锻炼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