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乡》:吾心安处是吾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1 13:3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06:52
不得不承认韩国的记实电影拍的还是非常深入人心的,去年这部电影《鬼乡》在他们内地刚上映就获得了很高的票房,里面没有明星艺人,却获得了观众深度认可,剧情久久不能忘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是72周年。这个属于胜利者的明亮秋日里,站在属于正义者的历史坐标上,再次回望半个多世纪前那段烽火岁月。民族怒吼,亿兆一心,用以血还血的悲壮,投身血战到底的抗争!除去生命的*,还有不可忘却沦为牺牲品的女人们。
*,是日本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强征的随军性奴隶。大部分*来自中国、朝鲜半岛、日本本土,日据台湾,也有许多琉球、东南亚、荷兰等地的女性,其中在日本本土召集的*又被称为女子挺身队,主要通过诱拐和胁迫将其俘虏。
2015年12月1日,“ 侵华日军南京大*遇难同胞纪念馆 ”的分馆——“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 ”正式开馆,对公众开放。这是亚洲最大、保存最完整的 慰安所 旧址,也是唯一一处被在世*指认过的慰安所建筑。2015年12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问题向韩国道歉。 2016年5月31日,来自 中国 、 韩国 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组织再次发起“*”资料申请“世界记忆名录”遗产登记。在前不久中国关于*的线下的电影《 二十二 》均已上映。
格子间的朝鲜女人们,从十四五岁天真无邪的少女一瞬间*沦为日军发泄工具,在血迹斑驳中挣扎、仇恨遭遇的非人折磨。有一片段印象深刻,在搜查叛逃人员后,女人们被扒光衣服淤斑*聚集在一起瑟瑟发抖时,有位日本军官开口道“你们不是人,只是为皇军 而活的母狗”。人格侮辱时常,来例假也一样不能幸免于难,鞭打、凌虐、*来发泄兽欲,一旦生病面临着的将是一颗子弹。
我想起一则报道,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皇军”疯狂的蹂躏女性,对于其*犯罪行为,称之为“鼓舞士气”。日军情报部的大雄一男曾做出这样的解释“用中国女人做*,会抚慰那些因战败而产生沮丧情绪的士兵,他们在战场上被中*队打败的心理,在中国*身上得到最有效的校正。当日本武道士不能支撑崩溃的士兵时,中国*的肉体却能够对复原治疗士兵必胜的信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由此看出,日本*及军队很清楚怎样利用日本人的这种自我“补偿”、自我疗伤的心理来麻醉士兵,鼓励士兵去“牺牲”,同时也转移并发泄士兵为天皇、为国家上缴血捐充当炮灰的不满。
能在被侵略国的女人身上得到满足,必将在被侵略领土上得到满足,占有被侵略国的女性,便能滋长占有被侵略地的雄心。于是不管侵略到哪个国家,日本人都秘密地征用更多的女人做*,从精神和肉体上安慰日本军人,树立侵略者必胜的决心。对于被激起兽性的日本士兵来说,暴力发泄是最大的满足,玩弄**是证明自己依然存在的手段,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消除牺牲的痛苦,得到补偿的感觉。
看完《鬼乡》,不忘那首《阿里郎》。影片的社会性远胜于艺术性,它让我感受到了无以诉说的痛,以及无处控诉的耻辱。片中也有位中国*,在鞭子的抽打后穿上了旗袍,不停地求饶“我错了你别生气”。如果罪恶要通过受害者一次次揭开伤疤来展示,那么罪恶永难原谅,仇恨永难消失。面对这样的电影实在不能苛责艺术性,即使它有这般那般的问题,还是无可争辩地一刀切中了社会和历史的痛点。整个故事有一股向上的力量,影片中某一部分女人淘汰将被*决时,其中有两个人跪在尸体面前,手拉着手先后被击毙倒下,悲伤却不压抑,死前对生命的渴望。一部用影像讲述历史,用故事控诉暴行的二战题材的韩国电影,还是值得一看。
“慰安”一词本身听起来相当温和,也正因如此具有极强的欺骗性。如果把这个词讲给未谙世事的孩子们听,也许他们很难和日军的暴行联系起来,对我我们成年人来说,正是这种粉饰与罪恶滔天的魔鬼行径之间的强烈反差,刺痛着我们的神经。由于与韩国共享着类似得民族伤痛,我们也更容易感同身受。《鬼乡》的好就在于克制,它没有单纯的用沉重的历史制造愤怒,而是不时的中断愤怒让观众去想我们为什么会愤怒?它没有一味的渲染悲伤,而是不断的中断悲伤让观众去想我们为什么会悲伤?历史与现实的映照,意义正在于此。
影片中有一细节值得一提,在*开始接受*受害者举报时,老奶奶去了,却从*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口中听到了
时至暮年,听到这样的话失控的说“我就是那个疯子”!受害者一旦成了受害者,似乎就低人一等成为永久的受害者了。这位公务人员只是整个社会态度的一个缩影,除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士兵,国民的偏见是否带来了更为严重的二次伤害?几十年了,她们真的从地狱中解脱出来了么?那些把她们送去地狱的,真的只有日本人么?
那位中国女人,被车拉走后说“这是要去哪里?离我的家乡越来越远了……”尸首异处,客死他乡。最后的那群蝴蝶,浑身洁白自由自在,正在赶往故乡。就像片名所暗示的——归乡,魂归故里,吾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