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1 12: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03:23
深圳大芬村被称为“中国油画第一村”,鼎盛时期,大芬村生产的油画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一度占到70%以上。如今,这里的画工和画商们却面临着订单减少和转型的困境。
阵雨过后,太阳偏西,大芬村潮湿的地面升腾起一股暑热。处暑已过,但九月的深圳还未入秋。画廊里也很闷热,年轻画工邓进建顺手打开了挂在墙上的吊扇。
他将一幅卷成筒的油画小心打开来,钉在墙壁的木板上。
这幅油画是被客户退订的产品。
“被客户退单,这还是第一次。”他有些尴尬地笑了下,撕开画上的保护膜。这幅画长1.5米,宽1.2米,占了画板的三分之一,整块画布被印象派的枫树和草地填满。
这幅画邓进建本来已交货,但客户希望能加进一些原创的元素,笔触也要加粗。
邓进建是个90后,2011年来到大芬油画村。刚来时跟着师傅学了一年多,由于他有绘画基础,师傅常常放手让他自己琢磨。技术稍微成熟,邓进建从师傅手上“继承”了这间墙面画廊,省下了一笔转让费。经过这几年的磨练,他已能轻松应付日常的订单。
大芬油画村位于深圳龙岗区,像邓进建一样的墙面画廊画工不下300人,加上其他画工总数超过3000人,如果算上裱画工、画商在内的油画从业者,人数已近万。
过去二十多年来,大芬村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油画产业链,依靠复制世界名画,大芬村有了“中国油画第一村”的称号。
早期,大芬以临摹世界名画为主,并成功打进了欧美市场。鼎盛时期,大芬村的产品在国际油画市场上的份额一度占到70%以上。
然而近几年来,由于境外订单减少、国内市场不景气,数以千计的画工和画商显得有些迷茫,他们不知道,大芬油画产业将何去何从。
“中国油画第一村”
从大芬地铁站出来前行不到700米,大芬油画村的招牌便赫然入目。但让人真正意识到这里盛产油画的,是从周遭散发出来的油画染料气味,以及裱画店里传出的电锯与木头间的摩擦声。
密集的小巷从东贯穿至西,纵横交错着向里延伸,从“第一巷”数起,老围东一共有十四条巷子,老围西有五条。巷子两边是一排排店面,有了画廊之后,画具店、裱画店和物流也应运而生。
几乎每一条南北向的巷子,墙壁都被卷闸门和铁皮雨棚简单隔开成几间店铺。一条短巷12米,往往被隔成三家,算上巷子两边,最热闹时,六个墙面画工同时作画。
大芬村能成为举世闻名的“油画工厂”,画工们曾经人人手握大把订单,还是得益于画商黄江上世纪的一次无奈之举。
大芬村本是一个只有300余人居住的客家村落,1989年,由于罗湖黄贝岭的画厂涨租,黄江不得不重新找地方。后来,他发现了离布吉镇三公里远的大芬村,就决心落脚于此。
从此“行画”(以临摹世界名画为主的复制艺术品)这门生意被黄江带到了大芬村。当时的深圳,长龙新三村,布吉街等地也散布着不少画工,常有香港画商定期过去收发画单,但始终在小圈子里进行,生意不温不火。
随着大芬村的名气越来越响,深圳各处,甚至周边县市的油画工和画商们陆陆续续搬进大芬村。从那时起,昔日的破旧村庄终日弥漫着油画颜料的味道,被厚重的色彩渲染出一丝艺术的韵味。
后来的发展更显得有些魔幻现实主义,大芬村生产的油画一度畅销海外,有媒体报道,鼎盛时期的大芬村,在国际油画市场上的份额一度占到70%以上。
只要做精一件事,也就是做强一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