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充电的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1 14:5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11:21
时下,手机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电池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但大多数消费者对于如何正确充电却知之甚少。为此,笔者就把有关手机电池充电的若干技巧集中如下,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对手机电池的认识。
1、首先请使用原厂或声誉较好的品牌的充电器,并尽量使用专用插座,不要将充电器与电视机等家电共用插座。
2、不同电池各有特性,用户必须依照厂商说明书指示的方法进行充电。在待机备用状态下,电话也要耗费电池,如果要进行快速充电,宜先将手机关闭或把电池拆下进行充电。
3、当充电时,电池有一点热是正常的,但不能让它禁受高温的“煎熬”。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最好是在室温下进行充电,并且不要在于机上覆盖任何东西。
4、电池出厂前,厂家都进行了激活处理,并进行了预充电,因此电池均有余电。锂离子电池的前3-5次充电一般称为调整期,应充14小时以上,以保证充分激活锂离子的活性。锂离子电池没有记忆效应,但有很强的隋性,应给予充分的激活后,才能保证以后的使用能达到最佳效能。
5、如果手机电池放置太长时间而未用,最好到手机维修部门申请给电池作一个活化处理,电池经过三至五次完全充放电循环后其内部的化学物质才会被全部“激活”达到最佳使用效果。也可以自己用一个直流恒压器,调整电压为5-6V,电流500-600mA反向连接电池。注意,一触即放开,最多重复三次,就可以了,经过这样处理后,再用原装充电器进行"调整期"充电。
6、锂离子电池必须选用专用充电器,否则可能会达不到饱和状态,影响其性能发挥,甚至发生危险。充电完毕后,应避免放置在充电器上超过12小时以上,长期不用时应使电池和手机分离。
7、放电可利用放电器或具有放电功能的充电器,也可以利用手机待机备用模式。如要加速放电,可把显示屏及电话按键的照明灯打开。要确保电池能重新充满,应依照说明书的指示来控制时间,重复充、放电两至三次。
8、有些自动化的智能型快速充电器当指示信号灯转变时,只表示充满了90%。充电器会自动改变用慢速充电将电池充满。最好将电池充满后使用,否则会缩短使用时间。
9、电池的寿命决定于反复充放电次数,所以应尽量避免电池有余电时充电,这样会缩短电池的寿命。手机关机时间超过7天时,应先将手机电池完全放电,充足电后再使用。
10、充电前,锂电池不需要专门放电,放电不当反而会损坏电池。镍镉(NiCd)电池充电前必须保证电池完全没电,再充电后必须保证电池充足电。
11、充电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对没有保护电路的电池充满后即应停止充电,否则电池会因发热或过热影响性能。
12、充电时尽量以慢充充电,减少快充方式;时间不要超过24小时。
13、充电时首先应把手机关掉。因为在充电的过程中,手机的电路板会发热,此时如果有外来电话时,可能会产生瞬间回流电流,对手机内部的零件造成损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11:21
楼上的都是些老概念。。。那些都是从以前镍氢电池遗传下来的习惯。锂电根本不是这样。
大家都认为充放电的次数是有限的,所以应该将手机电池的电尽可能用光再充电。但是我找到一个关于锂离子电池充放电循环的实验表,关于循环寿命的数据列出如下:
循环寿命 (10%DOD):>1000次
循环寿命 (100%DOD):>200次
其中DOD是放电深度的英文缩写。从表中可见,可充电次数和放电深度有关,10%DOD时的循环寿命要比100%DOD的要长很多。当然如果折合到实际充电的相对总容量:10%*1000=100,100%*200=200,后者的完全充放电还是要比较好一些,但前面网友的那个说法要做一些修正:在正常情况下,你应该有保留地按照电池剩余电量用完再充的原则充电,但假如你的电池在你预计第2天不可能坚持整个白天的时候,就应该及时开始充电,当然你如果愿意背着充电器到办公室又当别论。
而你需要充电以应付预计即将到来的会导致通讯繁忙的重要事件的时候,即使在电池尚有很多余电时,那么你也只管提前充电,因为你并没有真正损失“1”次充电循环寿命,也就是“0.x”次而已,而且往往这个x会很小。
电池剩余电量用完再充的原则并不是要你走向极端。和长充电一样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就是“尽量把手机电池的电量用完,最好用到自动关机”。这种做法其实只是镍电池上的做法,目的是避免记忆效应发生,不幸的是它也在锂电池上流传之今。曾经有人因为手机电池电量过低的警告出现后,仍然不充电继续使用一直用到自动关机的例子。结果这个例子中的手机在后来的充电及开机中均无反应,不得不送客服检修。这其实就是由于电池因过度放电而导致电压过低,以至于不具备正常的充电和开机条件造成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11:21
正确的手机电池充电的方法是不要等电池全部耗尽的时候再充.再说那东西本来就是个消耗品,不要太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