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怎样消失的?也就是说疼痛消失的机理是什麼?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1 17:2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05:24
疼痛是一种机体内在的主观感觉,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现代医学认为疼痛可由多种伤害*如机械、电流、热化学物质所致,易受精神或心理因素的影响。它包括两个成分:一个是伤害*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另一个是个体对伤害*的痛反应,并伴有较强烈的情绪色彩,表现为一系列的躯体运动反应。但是,超出一定限度的疼痛,会对机体产生相反的作用,“防御过当”以致引起某些病理性反应,甚至造成危害,疼痛性休克就属此例。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长征医院)针灸科张智龙
祖国医学认为疼痛是由于正虚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气血凝滞,痹阻经络而成。《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举痛论篇》亦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灵枢·五癃津液别》亦云:“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说明导致痛证发生的原因不外虚实两端,虚为“不荣则痛”;实为“不通则痛”。
(一)“不通则痛”为实性痛证的病机关键“不通则痛”是说疼痛的发生无论何因所致,皆由于邪气阻滞经脉,气血不畅使然。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经脉气血应该“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若遭受外邪侵袭,就会造成气血瘀阻不通,使脏腑经络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其病机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气机阻滞: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若情志不舒,愤郁不伸,意欲不遂,则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气滞胸胁可致胸胁胀痛;气滞上焦则胸痛;气滞中州则胃痛。气滞少腹则腹痛;气滞胞宫则痛经;气滞经脉则肢体疼痛。而气机升降治节于肺,升发疏泄于肝,脾胃为其枢纽,故气滞致痛与此三脏关系最为密切。
2.
寒邪凝滞:寒性收引、凝滞,易致经脉发生蜷缩、绌急拘挛,使气血运行不畅而疼痛,尤以阳气素虚者为多发。寒客太阳而发头项强痛,身体骨节疼痛;寒中太阴而腹痛;寒袭少阴而发心胸疼痛;寒中厥阴而巅顶疼痛;寒凝经脉则肢体肌肉疼痛。
3.
热邪壅遏:《经》云“诸病跗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说明热邪壅盛,正邪相搏,则影响气血运行,加之血受热邪燔灼,血热阴伤,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壅滞,可发为痛证。如热结蕴肺,肺络受伤则发胸痛;热郁肝胆,肝胆络脉受灼则胁痛;肝火循经上扰清窍,可见头胀痛、目赤痛;热结阳明,腑气不通则腹痛;热犯心经,热瘀互结则心痛;心火下移小肠,则小便赤涩灼痛;热邪客于肌表,阻遏肌肤脉络气血则肌肤灼热疼痛;热入经络、关节,与气血相搏,致经络瘀阻则关节肢体疼痛;热邪壅盛,热及肌肉,燔灼气血,则又发疮疡、疔疖、肿痛、灼热,如肺痈、肌肤疔毒等等。
4.
湿邪阻遏:湿为阴邪,重浊黏滞,最易阻遏气机,闭阻气血而发疼痛。湿蒙清窍,清阳不展,气血运行不畅,脉络闭阻则头痛如裹;湿邪困脾,使气机升降失常,则脘腹痞满疼痛、泄泻;湿邪留滞脉络而不去,使气血闭阻,而成着痹重痛。
5.
湿热蕴蒸:湿热相合,如油着面,湿得热而益深,热得湿而愈炽。湿热为患,最易阻遏气机,上扰下注,流窜经络,遏阻气血,使气血运行不畅发为多种疼痛。湿热蒸腾于上,循经络上行而入清窍,使气血壅塞清窍而不行,故发头、耳、舌、口、咽喉之窍痛;湿热犯于上焦,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胸阳不展,心血痹阻,发为胸痛心痛;湿热蕴蒸于中焦,或郁于肝胆,则肝胆失其疏泄条达,而致胁痛、黄疸等;或困遏脾胃,气机壅滞,腑气不通,则脘腹疼痛;湿热之邪蕴结肠中,气机不畅,传导失常,则腹痛下痢;湿热流注于下焦,或下注膀胱,膀胱气化不利,尿道络脉不畅,而为尿痛尿急;或下注冲任,冲任气机不利,而为腹痛带下;或下注大肠,则为痔疮肛裂等。
此外,其他如痰饮、食积、诸虫、结石留滞于体内,或跌仆损伤败血瘀结于脉络,也能影响气血运行,不通则痛,而形成各种痛证。
(二)“不荣则痛”为虚性痛证的病机关键
“不荣则痛”是指因邪气侵袭,或脏腑功能低下,致使阴阳气血等亏损,人体脏腑脉络失于温养、濡润,而引起的疼痛症状而言。
1.阳气虚弱,脉络失煦:阳气不足,气血运行无力,或脉道不通,气血瘀滞不行发为疼痛;或不能温煦脏腑经络,经脉挛缩而发生疼痛。
2.阴血亏虚,脉络失濡:“血主濡之”,血虚不能营养和滋润脏腑、形体、九窍等组织器官,筋脉失养,脉络拘急而发生疼痛。
(三)痛证之治,以调神为主为先
我们认为疼痛虽因瘀而生,但不离乎心所主,故当调神导气以止痛。《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一切感觉都是心感受刺激传导后发生的反应,所以疼痛也是心感受病机反应传导至心的感觉。《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燥则痛甚,心寂则痛微”;“痛则神归之”。抑制疼痛反应,需要“心”对其病理变化——气血运行障碍有所感受,所以,阻断和转移心神对疼痛性病理变化的感知,使得疼痛消失,也是针灸治痛的机理之一。也就是说疼痛是神的生理病理表现,疼痛虽因气血运行涩滞,脉络闭阻不通而致,但其气血的运行赖乎心神的调节,若神机失用,神不导气,气滞则血瘀,痛症作矣。因此治疗当先调其神,令气易行,以意通经,使气机条达,血脉调和,通则不痛。临床常以水沟、内关及耳穴神门作为治疗各种痛症的基本方,重在调神,以神导气,疏理气机,使气行痛止。并根据疼痛的性质和部位,辨证取穴辅以循经取穴,以调神为主为先,以通经为辅为用,共奏调神导气,住痛移疼之效,用于治疗各种痛证。
(四)痛证之治,以通经为辅为用
疼痛之机在于不通,故当通经以止痛。“然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凌奂《医学新传》)说明“通”并非单指通下、破瘀散结之法,其变通妙用可谓无穷。如皮之不通者,轻而扬之,常用辛散发汗、透邪之品,据其寒热不同之性,以桂枝汤、银翘散之类加减化裁;腑气不通者,重而减之,以承气汤、大柴胡汤之类加减化裁;上而不通者,引而越之,以瓜蒂散探吐,此法现已很少用;下之不通者,引而竭之,脉证俱实,水湿壅盛,小便不通,治以八正散、五苓散之类;中满不通者,分消于内,宿食停滞,气机阻塞不通,治以枳实导滞之类;血分不通者,决而通之,常选用桃核承气、抵当汤丸之类;因其衰而不近者,彰之使通,常选用补中益气汤、升陷汤之类,即所谓虚者助之使通。
针灸治疗痛证效若桴鼓,对不同的痛证要采用不同的经穴与配方,施以不同的针灸方法。《灵枢·九针十二原》云:“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说明针灸具有通经脉、调气血的作用,适用于因经脉壅滞,气血不通的痛证。我们临床在治疗痛证时,常采用辨证取穴合以分症循经取穴的方法。辨证取穴是根据疼痛的病因、病性等来选穴配方,此法多以治本;分症循经取穴是根据疼痛症状的病位,按其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来选穴配方,此法多以治标。
此外,根据《内经》中“以痛为腧”的原则,临床上还可以循经探寻压痛点,以治疗击仆、扭伤、痹证等疼痛,亦常收良好的效果。追问问题是疼痛怎麼消失不是怎麼产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05:24
疼痛的产生是由于人体某一部位受伤后,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同时产生疼痛信号。这些物质会刺激神经末梢,使疼痛信号从受伤部位传向大脑,从而使人产生疼痛感。阿司匹林和扑热息痛等止痛药之所以能减轻疼痛,就是由于它们能抑制这些化学物质的产生。
了解了疼痛的产生,那么疼痛消失也就好理解了,正常疼痛消失就是化学物质不在释放,消失掉后自然无法刺激神经;亦或者痛感神经被抑制或切断也会导致疼痛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