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贵子杨继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3 01:0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02:12
嘉靖二十六年,有一支队伍引起全国瞩目,这支队伍里都有谁呢,未来的明朝首辅,内阁重臣张居正、李春芳、殷士儋,明代“后七子”领袖王世贞等人,这支队伍就是这一年的新科进士们。当这些名人风光无限的挥手致意时,还有一个人在队伍的末尾低头沉思,他没有这些人的智商,也没有这些人的身世。他就是杨继盛,他此刻在思考些什么,没有人知道,但我们可以猜测一下,不会是什么功名利禄,其实只有一种可能,为民请命、唯死而已。
杨继盛,正德五年生人,幼年丧母,他的父亲给他找了一个后妈,很遗憾,这个后妈是被大家骂的那种,把年幼的杨继盛当作仆人看待,每天天不亮就要牵着绳子去放牛。但杨继盛想要上学,喜欢读书,在穷苦家里喜欢上学、读书是一件悲惨的事情,不像现在有九年义务教育,都是父母*着孩子上学,那个时候私塾很贵,贫苦家庭饱暖不知,更不要说送孩子去上学了,所以杨继盛只能每次放完牛后,站在窗外痴痴地认真听课,这一站就是六年,用六年感动了他的父母,在他十三岁时把他送到私塾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继盛终于在嘉靖二十六年考中了进士,但也就这样了,在这批天才里面,他仿佛注定会显得普普通通,他接下来的人生应该是听从分配,从一名小官干起,混的好的话三品*退休,史书上肯定不会有他的名字,因为嘉靖时期的历史舞台太过绚烂,容不下杨继盛这样不够聪明的人,但偏偏这个不起眼的人物在历史上永垂不朽,成为了只有张居正才能比肩的人物,历史可真会开玩笑。
就是杨继盛考中进士的三年后,发生了一件震动朝纲的大事,史称“庚戌之变”。即使朝纲早已崩塌,再震动又能如何,但这件事还是让忙于炼丹的嘉靖暂时清醒了一下,因为鞑靼已经打到了北京昌平,在天子脚下杀人放火,烧杀淫掠。此时的内阁首辅严嵩对此事的态度是:不用管,他们烧完、杀完、拿完自然就走了。在严嵩看来,百姓的生死与他无关,只要不耽误自己享福就行。首辅可以不管,但皇帝不能不管,嘉靖派仇鸾出战,而仇鸾也不愧是严党的一员,又用了他的老办法,秘密派人给鞑靼人送去大批财宝及所需物品,恐怕国库都要被他搬空了。但这次俺答有其他想法,收了财物也不走了,多亏徐阶用了拖延之计,大部军队赶到,鞑靼人无奈撤退,前后夹击的大好时机,严嵩下令不可交战,就这样鞑靼人不废一兵一卒满载而归。养虎容易制虎难,鞑靼人借着大明的财物强大了自身,后世恐怕天天要到仇大人的坟头上问候他,但令人遗憾的是仇大人没有坟头。
没有坟头的原因要从杨继盛说起,在“庚戌之变”后,仇大人又准备开马市妥协退让,杨继盛愤笔上书,但奸人当道,杨继盛被关进了诏狱,后发配到狄道,这里可谓是穷山恶水、民风彪悍。但杨继盛泰然自若,办私塾教当地人读书识字,不收一文;出现邻里矛盾,不辞奔波,及时解决,可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蛮夷之地的乡民也被之感化,尊称他为“杨父”,之后徐阶出手,严嵩痛打落水狗(此时严嵩和仇鸾关系已经破裂),嘉靖终于知道了仇鸾的罪行,下令将仇鸾尸首挖出来,巡视九边!仇鸾终于得到了惩罚,但是这个时候杨继盛在想什么呢?他或许在思考一个问题,迟到的正义还算是正义吗?这次或许算,因为仇鸾是在忧恐中死去的,那对于严嵩呢?
就这样,嘉靖知道了杨继盛的忠心为国,他开始官运亨通,那个时候没有直升机,否则别人肯定会形容他像坐了直升机一样,青云直上,先复官,然后升为知县,一个月后升任南京户部主事,三天后升为户部员外郎,很快又调到京城,升为兵部武选司。值得一提的是他升这么快也有严嵩的功劳,严嵩看他替自己除掉了仇鸾,把他当成同样投机取巧之人,以为能把他拉拢过来,但这个世界不是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因为杨继盛的愿望从来只有一个,报效国家、体恤百姓、清环宇内、攘除奸凶。
而他知道真正惑乱朝政的真是严嵩一党,严嵩控制朝政、鱼肉百姓、贪得无厌、陷害忠良,为了自己的私利,杀害了正直无私、勤勉为国的明朝首辅夏言,镇守边疆、励精图治的将军曾铣,这才有了前面所说鞑靼人长驱直入、直捣京城的局面,以及费心费力、抗击倭寇的浙江巡抚张经等等,被他所害的忠义之士数不胜数,凡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情他一件不干,对国家有害的事情他要干最坏的。
因此就在所有人认为杨继盛前程一片光明的时候,他已经决定为受苦受难的大明百姓做最后一件事,用自己的生命。很多人都会说正义可能会迟到,但终究会到来,徐阶在被整了一次之后,就开始隐忍,等待正义的到来,因为他很聪明,他知道自己打不倒严嵩,而且发动攻击付出的就是自己的生命。但徐阶不知想过没有,正义不是等来的,正如几百年后的谭嗣同所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而后慷慨赴义。在战胜*获得正义的过程中,也必须有人流血牺牲,每个人都选择隐忍,正义是不可能到来的。于是,杨继盛斋戒三天,而后上了一封奏折,“臣孤直罪臣杨继盛,请以嵩十大罪为陛下陈之。”知必死无疑而毫无畏惧,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为民族大义。
这次严嵩真的害怕了,他不怕沉默寡言的人,他怕的是这种明知必死而毫无畏惧的人,他会让世界知道有些人是不怕他的。杨继盛再次入诏狱,同时还有廷杖一百,被打的血肉模糊,腿骨被打折,腿肉被打掉。随着蚊虫滋生,伤口感染,在一个深夜,杨继盛叫来狱守拿来一盏灯,借着微弱的灯光,杨继盛拿着破碎的瓦片刮腿上的腐肉,一直到骨头露了出来,再截去附在骨头上的筋膜,旁边见惯冤假错案、残忍酷刑的狱守此刻也因为害怕而不断颤抖,杨继盛只是抬头看了他一眼,“把灯拿稳一点儿”。这便是杨继盛,这便是不畏强权的杨继盛,这便是为民请命的杨继盛,这便是大明臣子杨继盛。就这样,杨继盛在诏狱中被关了三年,而后被严嵩所害,而严嵩也终于因为这件事走上了绝路。
嘉靖三十四年,杨继盛被秋后处决。在诀别时,王世贞放声大哭,杨继盛笑着对他说:“元美,不必如此,死得其所,死又何惧。”杨继盛没有钱财,没有权势,没有徐阶和张居正的智慧,没有王世贞的才华,出生农家,天赋平凡,身边都是天才,但他没有自惭形秽,妄自菲薄,而是始终一颗赤子之心,以国家子民为己任,他用自己的身躯撞向了那扇紧闭的大门,给门后的黑暗世界带来了光亮,用自己的生命为后来的胜利带来了最初的曙光。奋力营救却未成功的徐阶终于准备发动自己的攻击,愤怒的张居正就像曾经的杨继盛一样怒不可遏,众怒难犯,何况是这些人聚集在一起,严嵩终于要走向灭亡了。
临刑前,杨继盛赋诗一首: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杨继盛生于寒门,身份卑微;死于高贵,重于泰山,死得其所,死又何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