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不可不知的四声八病 10分钟搞懂平头与上尾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1 02:5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0 07:43
前言 四声无争议 八病说不清?
大家去百度的话,可以看到“四声八病”之说来自于南北朝时期的沈约(441~513年)等永明体诗人, 在《南史·陆厥传》中明确的说了“四声”:
"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彀。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四声很清楚,沈约等人将平上去入为四声; 上文指出了“平头、上尾、蜂腰、鹤膝”,这是八病中的一部分,但是后人所说的“八病”来自于何处?
一、八病 王力、仇兆鳌、空海、封演
1、王力《汉语诗律学》与清朝学者仇少鳌
王力教授在《汉语诗律学》中说“什么是八病、众说纷纭”。他引用了清朝学者仇兆鳌的说法:
沈约标律诗八病,有平头、上尾、蜂腰、鹤溪等名,不可不知,若为“大韵、小韵、旁钮、正钮”尚非所重。
2、严羽《沧浪诗话》
再往前看,南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提过“八病”一词,并且把八中病症一一列举了出来,更重要的是严羽对于八病采取了否定的态度:
有四声,有八病(四声设于周颙,八病严于沉约,八病谓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之辨,作诗正不必拘此蔽法,不足据也)。
3、空海和尚《文镜秘府》
更早的文献来自于日本,在陈凯歌的电影《妖猫传》中有一个空海和尚,亦名遍照金刚,延历二十三年(804年),随遣唐使入唐学法。空海法师把在大唐学习的知识编辑成一本书《文镜秘府》,其中很多典籍的内容已经在我国消失了。
《文镜秘府》中记载了28中诗病,八病只是其中之一,但是空海的书是流传下来最早解释八病的文献。
4、封演《封氏闻见记》提到沈约撰有《文章八病》
封演,天宝中为太学诸生,十五载(756)登进士第。比起白居易时代又早了几十年,封演在《封氏闻见记·声韵》提到沈约撰有《文章八病》 :
周禺好为体语,因此切字皆有纽,纽有平、上、去、入之异。永明中,沈约文词精拔,盛解音韵,遂撰《四声谱》、《文章八病》。有平头、并尾、蜂腰、鹤膝,以为自灵均已来,此秘未睹。
二、四声与宫商角徵羽
北朝魏文学家常景(?~550)写过一本《四声谱》, 其中记录说:南齐的沈约是当世文匠,他的四声理论影响巨大,诗人们多以此为准则,我自己觉得宫商角徵羽就是四声。
常景的时代比沈约晚了大约40年,四声从南朝传到北朝,看来当时的影响非常大。其中宫商为平、徵为上、羽为去、角为入,看来古人诗歌多为歌词之词,是可以依曲演唱的。
三、八病
空海在《文镜秘府》中记载了28中诗病,其中前面八种,被后人认为是沈约所说的“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王力教授说过“什么是八病、众说纷纭”,空海法师关于这八病的特点也采用几家不同的说法。
1、第一 平头
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平头诗曰:“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如此之类,是其病也。)又诗曰:“山方翻类矩,波圆更若规,树表看猿挂,林侧望熊驰。”又诗曰:“朝云晦初景,丹池晚飞雪,飘枝聚还散,吹杨凝且灭。”
a、空海解释到:第一句诗前两个字是平声“芳时”,第二句诗前两个字不能也用平声“提壶”,这就是平头之病。同为仄声的一种也是平头。(释曰:上句第一、二两字是平声,则下句第六、七两字不得复用平声,为用同二句之首,即犯为病。馀三声皆尔,不可不避。三声者,谓上去入也。)
b、空海还说道:有人有不同的看法,第一句第一字和第二句第一字都是平声不是平头之病;但是同为仄声的一种也是平头。但是两句的第二个字如果都是同声,那么一定是”巨病“。(或曰:此平头如是,近代成例,然未精也。欲知之者,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同上去入声一字即病。若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无问平上去入,皆是巨病。此而或犯,末曰知音。今代文人李安平、上官仪,皆所不能免也。)
c、空海又说道:还有人讲了,第一、第二字不能和第六、第七(第二句的第1、2字)同声,但是参差使用就可以了。例如秋月(平入)对白云(入平)(或曰:沈氏云:“第一、第二字不宜与第六、第七同声。若能参差用之,则可矣。”谓第一与第七、第二与第六同声,如“秋月”、“白云”之类,即《高宴》诗曰:“秋月照绿波,白云隐星汉。”此即於理无嫌也。)
老街味道解释:
其实这个平头不难理解,会做格律诗的朋友应该能看明白,沈约这是说格律诗的上下联句式不能相同,例如第一个例子: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两句诗的句式一样,都是平平中仄平,这在格律诗中是失对,上句是平平中仄平,下句就应该是仄仄仄平平。
另外空海还说的第一个字同声可以不拘,但是第二个字同声就是巨病,这也是格律诗的特点,一般第一个字平仄不拘,但是第二个字必须相对。我举一个例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城与风同为平声,阙与烟平仄相对,这两句就不是平头。
如果不是格律诗,下联为了句式的变化,也需要相对为好,例如“平平中仄平”可以对“仄仄平平仄”。
沈约时期的诗人被称为永明体,这种诗体是早期的格律诗,沈约的“平头”理论其实就是格律诗的“失对”。而失对是格律诗的大忌。
2、第二 上尾
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 名为上尾。诗曰:“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或云:如陆机诗曰:“衰草蔓长河,寒木入云烟。”(“河”与“烟”平声。)此上尾,齐、梁已前,时有犯者。齐、梁已来,无有犯者。此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为未涉文途者也。唯连韵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是也。(下句有云“郁郁园中柳”也。)
理解了平头,就不难理解上尾。近体诗四联除了首句用韵的诗体外,上句是仄收,下句是平收。齐梁以后的古体诗也多是如此,上句是平收的话,下句是仄收,不懂这个道理的文人会被瞧不起,“若犯者,文人以为未涉文途者也”。
空海说的联韵就是这诗的首句押韵,所以第一句和第二句都押韵,因此前两句当然是同声,例如近体诗首句押韵的诗体: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空海举例的是一首转韵的古体诗,首句也押韵,每两句一换韵,用了4个韵,句句押韵,因此同声是正常的: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结语
今天说的是四声八病的由来,以及平头与上尾的意义, 永明体为唐朝格律诗的成熟打下了基础。上尾对于大家学习古体诗的押韵也有重要的意义,好多古体诗的换韵从奇数句就开始换,有两句一换有四句一换。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几句诗的换韵,冰凝、客笛、门翻、去路处,就不是上尾。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明天说一下八病的其他内容: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