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砀山的历史,越多越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1 00:45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0:41
砀山县名,由芒砀山而来,汉高祖刘邦即起家于芒砀山,杯具的是,芒砀山却在现在的行政区划上划给了永城,但是相关历史还是可考的。
炎黄时期,河南芒砀山的砀汤氏家族就已经进驻安徽境内的砀山地区,并以开凿纹石而闻名于世,因而砀山成为上古时期著名的采石场,黄帝曾到砀山巡视。有穷氏寒浞时期,砀汤氏家族岁商族酋领汤相土迁居到安徽淮北县,因而在淮北县保留有春秋时期的“砀田伯”、“砀张石”古墓。
晋代,砀山地区汤氏家族以制瓦名闻于世,在此地区出土的晋代汤氏瓦已成为文物。砀山县汤氏因制瓦而富冠一方,成为当地名族,并在安徽砀山县建起一座汤寨。
明嘉靖年朝廷国公爷经常途经此处,受到汤寨主的热情款待,因而与汤寨主结为好友。国公爷带汤寨主之子进京朝觐天子,称汤寨主之子是自己的盟弟,于是嘉靖皇帝赐汤寨主之子为“二国公”。汤寨主出资为儿子建造了一座“汤二国公府”,今已成为当地名胜古迹,并从汤二国公府遗址挖掘出上马石及一些古物。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陈国株林。
战国时属宋国,,改砀邑。后楚来宋改属楚。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国,置砀郡(治砀县,今永城县城芒山西麓),为三十六郡之一,在县境设下邑县。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今县境仍设下邑县(治今砀山县城东毛李庄),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砀郡(仍治故砀城)。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砀郡改属彭越的梁国(治今砀山县城东毛李庄)。六年春,砀郡归汉。十一年三月丙寅,砀郡改属刘恢梁国(都睢阳,今商丘南)。高后七年(前181年)二月,改属吕产的吕国.。八年八月,改属梁国。后九月,砀郡归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砀郡改属刘楫梁国。十二年,复为刘武梁国。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梁国改属豫州刺史部之。
新莽时(9年),改梁国为陈定郡,治所砀县改为"节砀县",改下邑县为"下治县",仍属豫州刺史部。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复砀郡(仍治砀故城),下邑县改名夏邑县(仍治下邑故城),仍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建初四年(79年),梁国迁都下邑故城,夏邑县属之.。三国(魏)革梁国,砀县属徐州。
三国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今县境仍设夏邑县(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属豫州(初治谯,后多次移治)梁郡(治夏邑,今砀山县东1公里毛李庄)。青龙四年(236年),夏邑县(仍治砀山县东毛李庄)兼梁国国都。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复梁国,砀县并入下邑县。
南北朝宋时,复置砀县,南齐(479年)废。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下邑县移治今河南夏邑;二年(526年),置砀郡、砀县。砀郡治年在原下邑城(今毛李庄处),砀县治所鲁城(其址查无考)。北齐(555年)废砀郡、砀县,置安阳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隋大业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芒砀山以北为砀山县辖区。
唐,砀山县属瞧阳郡。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忠以砀山、单父、虞城、曹州这域表置辉州。后唐砀山县属单州。
宋,属单州。
金兴定元年(1217年),砀山县改属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兴定五年升永城县为永州,辖下邑、砀山、郏三县,芒砀山一带又属砀山县辖 ,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年)砀山县为洪水荡没,迁治年至保安镇。
元宪宗七年(1257年),复置县,还旧地属东平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为永城县,芒砀山一带再属永城县。是年,砀山县并入单父县,至元三年,复置砀山县,属济州,八年,属济宁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砀山县随徐州改属中书省。六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七年八月,中立府改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八年十月,凤阳府改凤阳县(今府城镇)。十三年正月,凤阳府直隶六部。十四年十一月,砀山县改属直隶六部徐州直隶州。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徐州直隶南京(今南京市),后改为南直隶,又称直隶南京(仍治今南京市)。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水患,迁砀山县治于小神集(今砀山县城关镇东南陈寨北门外小神集)。四十四年,复旧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改治旧城西1公里秦家堂(今城关镇),二十八年竣工,为夯土砖堞城垣)。
清雍正八年(1730年)升徐州为府,砀山县属徐州府。
*元年(1912年)砀山县属江苏省徐海道;*22年属江苏行政督察铜山区;*24年属江苏省行政督察第九区。
*27年5月,日军陷徐州。5月25日,陷砀城,日伪以徐州为中心的苏皖边区的1个市21个县作为特区直接控制。7月,日伪"砀山县维持会"成立。次年,成立伪"县*"。31年1月15日,改属汪伪"苏淮特别行政区公署"(驻今徐州市)。33年1月13日,改属"淮海省"(仍驻徐州市)"第三专区"(驻砀山县),辖砀山,萧县,丰县3个县。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5日,*接管汪伪砀山县。
*45年8月12日,中国人民*七纵五十八,五十九团在砀山县(砀北)大队配合下解放砀山县城。8月13日,离砀。8月16日,砀山县*撤至砀北县陈集,贾庄一带;雪枫县(砀南)*北撤至单县,成武县。不久,雪枫县返回砀南地区。9月,砀山(砀北),华山,单虞3个县撤至单县,成武,巨野县一带。11月,改设华砀县,并于年底返回至砀山县西北吴溜,蔡堂两区地带。36年7月,复建华山,砀山县,属豫皖苏解放区三专区。12月2日,恢复砀南县*,属三专区。
*45年11月,砀山县属豫皖苏三分区所辖;1949年元月,属中原行政区商丘专署所辖;1949年10月,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署。
1949年10月1日建国,砀山县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
1950年2月,砀山县民主*改称砀山县*。
1952年11月15日,砀山县划归江苏省。
1953年3月6日,砀山县改属江苏省徐州专区(驻徐州市)。
1955年2月21日,将砀山县划入安徽省宿县专区。
1956年1月12日,撤销宿县专区,砀山县改属蚌埠专区。1月,砀山县*改称砀山县人民委员会。
1959年3月22日,撤销萧县,砀山县,组建萧砀县,属蚌埠专区。
1961年4月7日,萧砀县改属宿县专区。12月15日,撤销萧砀县,恢复砀山县,仍属宿县专区。
1968年8月,砀山县*委员会成立。
1981年12月30日,砀山县*委员会改称砀山县*,至今未变。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0:42
刘邦当时是沛水亭长,送徭役去咸阳时,很多人都跑了,他就把剩下都给放了,结果那些人和他一起跑到砀山也就是芒砀山里面躲起来了···然后在里面招兵买马 造神运动(斩了条白蛇)后面的你懂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9 00:42
砀山县位于安徽省最北端,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交界处;东连本省萧县,东南部、南部、西南部、西部分别与河南省永城市、夏邑县、虞城县接壤;西北部与山东省单县,东北部与江苏省丰县毗邻。
砀山之名,即由芒砀山的砀字而来。炎黄时期,河南芒砀山的砀汤氏家族就已经进驻安徽境内的砀山地区,并以开凿纹石而闻名于世,因而砀山成为上古时期著名的采石场,黄帝曾到砀山巡视。有穷氏寒浞时期,砀汤氏家族岁商族酋领汤相土迁居到安徽淮北县,因而在淮北县保留有春秋时期的“砀田伯”、“砀张石”古墓。汉武帝时期有位经学家砀鲁赐,是申培的学生,因砀鲁赐的学问博大精深,深得汉武帝宠信,被封为东海太守,砀汤氏随砀鲁赐迁居江苏东海;因汉高祖起家于芒砀山,受封为砀君,砀氏为避讳天子职名而改称阳氏,所以史称砀鲁赐为“阳鲁赐”。隋代阳氏为避天子国姓音讳,而改为汤氏,砀汤氏则融入安徽、江苏汤氏。晋代,砀山地区汤氏家族以制瓦名闻于世,在此地区出土的晋代汤氏瓦已成为文物。砀山县汤氏因制瓦而富冠一方,成为当地名族,并在安徽砀山县建起一座汤寨。明嘉靖年朝廷国公爷经常途经此处,受到汤寨主的热情款待,因而与汤寨主结为好友。国公爷带汤寨主之子进京朝觐天子,称汤寨主之子是自己的盟弟,于是嘉靖皇帝赐汤寨主之子为“二国公”。汤寨主出资为儿子建造了一座“汤二国公府”,今已成为当地名胜古迹,并从汤二国公府遗址挖掘出上马石及一些古物。
砀这块地方,郭沫若先生根据甲骨文考证,原名芒,此后改名砀。“芒”改为“砀”的原因,可能砀比较芒的意义好,芒的用处也没有砀大。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砀,文石也。”何晏《景福殿赋》:“墉垣砀基,其光昭昭。”这就是说,砀不仅有花纹,而且是洁白的,光亮的,非常美观。古时无玻璃,多采用为装饰品,尤其妇女最喜爱它。《淮南子·本经训》:“玄玄至砀而远照。”高诱对此句的注释是:“玄,天也,元气也。砀,大也。盛德之君,恩仁广大,遍照四海也。”总起来说,砀这个字,是一种岩石之名,它有花纹,又明亮,意义美好。以砀名地,远较以植物的芒为好。因此,砀就成了郡、县、邑等政区的专名,例如春秋战国时代的砀邑、秦汉时代的砀县、节砀县、砀郡、隋时的砀山县,一直沿用至今。其间虽稍有易称,但为时不久,又恢复了砀字的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