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1 05:0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2 15:06
《孝经·广要道章第十二》
【原文】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白话】孔子说:“教育百姓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方法了。教育百姓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方法了。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感化更好的方法了。要想使君主安心,百姓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
【思考之一】怎样做到移风易俗,把社会风俗导归正途呢?
《孝经·广要道章》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我们都希望能够改变不良的风俗,使得社会愈来愈稳定,民心愈来愈淳厚,夫子告诉我们最好的方法就是用“乐”。
音乐是最容易使人产生共鸣的教化形式。史料记载,从黄帝时代到唐尧虞舜,历代帝王都有自己的乐师和乐舞,帝王要研究音乐,当作教化人民、团结族群的一种重要形式。孔子更是把乐列入《六经》之一(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育培养学生的重要课程。
音乐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日本著名科学家江本胜博士有本书《水知道答案》,他用水来做实验,研究音乐对水结晶的影响。实验发现,不同的音乐居然导致水结晶的图案完全不同。可想而知,音乐对人体的影响,也一定是非常大的,所以听音乐一定要有选择。
《礼记·乐记》记载,子夏把音乐分为三个类别:“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是说不同的音乐艺术,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治世之音”,是在太平盛世里面的那些音乐,听了以后,让人生起快乐、生起喜悦,内心平和。史料记载:舜帝南巡时,施行“以乐教化”,他提出“音乐是根据天地精气制成的,是四时八节气候变化规律的体现,创作出和谐的乐曲,用以教化黎民百姓,达到实施乐教,天下大治”。舜帝早已将“以乐教化”列为治国方略的重要部分,他在南巡奏韶乐,就是以乐教化的具体表现。据传“韶乐”美妙动听,演奏时“凤凰来仪,鸟兽齐舞”,感天动地。孔子听了“三月不知肉味”,认为韶乐“尽善尽美”。
“乱世之音怨以怒”。一个乱世的音乐,听起来好像有一股怨气,仿佛一个人在发脾气,在那里唱,在那里呐喊。听到这种音乐,我们就能判断“其政乖”。上个世纪70年代,流行于英美的朋克音乐,其艺术表演者穿上磨出窟窿、画满骷髅和美女的牛仔装;男人们梳起鸡冠头,女人则把头发统统剃光,露出青色的头皮;鼻子上穿洞挂环;身上涂满靛蓝的荧光粉,以此表现他们的与众不同,表现他们的叛逆,表现他们对这个现实社会的不满。他们反叛传统、反叛制度、反叛日渐枯燥毫无*和意义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出现了诸多的危机,*的危机、经济的危机、金融的危机,通过这个音乐形式,就可以判断是治还是乱。
“亡国之音哀以思”。一听,就是凄凄惨惨戚戚,让人内心悲痛,萎靡不振,那些所谓的靡靡之音,听了这种音乐,自己也会变得萎靡不振,一筹莫展,进入困境,甚至有些音乐让人产生面临绝境的感觉。比较极端的例子是1932年,法国有人制作了《黑色星期五》的音乐,在这首歌存在的13年里,听过的人没一个能笑的出来。很多人患上精神*,抑郁症等,自杀的人竟数以百计。对于这种音乐,如果放任不管,更多的人会一天到晚都萎靡不振,事业就不能成功,工作也不可能顺利,家人也不能够和谐。长此以往,小至个人,大至国家、社会都是这样,就变得亡国了!
孔老夫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只有立根于诗、于礼、于乐,才能十全十美,乐的内涵非常深厚,所以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是不言之教!
乐作为一门艺术,推展开来还包括戏剧、电影、网络,特别是现在,人人一部手机,自媒体的内容健康与否关系很重大,关系到教育、民生,社会治安,尤其需要十分重视!
【思考之二】为什么说“安上治民”要用礼来教化?
《孝经·广要道章》又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安上”就是使在上位的人心安,“治民”是指社会安定人民和睦。要达到这样一种状态,最好就是用礼来教化。
唐玄宗在御注中说“礼所以正君臣、父子之别,明男女、长幼之序,故可以安上化下也。”古人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分为五种,所谓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又称“五伦”“五常”,每种关系礼的内涵都十分明确了,人就自然懂得如何处理关系,所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等。通过礼的教化,可以扶正君臣之间、父子之间的关系,理顺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真正明白这些道理了,大家各自敦伦尽分,安于本分,互相不争、互相礼让、互相感恩、互相关怀帮助,让家庭能够和睦,让社会能够和谐,这是礼教带给我们的好处。所以,“礼”能够安上化下,在上位的领导不用担心人民要造反,懂礼教的人也不会造反,有孝心的人也绝对不会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