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典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9 09:5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3:07
知足常乐是指知识足够了,就会经常(长久)的快乐。你们想要了解知足常乐的 典故 吗?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知足常乐典故,供大家阅读!
知足常乐典故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今人错解:知道满足总是快乐的。最大的特点是安于现状。
这种错解,纠其根源是对《道德经》的错误理解,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没有必要刻意地去纠正它,但必须了解它的真正意思,让人们不在拿着这句话作为消极的理由。在《道德经》中,老子所讲之“道”都是教人不要“自满”,杯子里的水满了就装不进去水了,“满招损谦受益”吗,为什么在这句里反教人“知道满足”呢,可见后人之误,害人害已,阿Q极了。也是后人不理解《道德经》而批判《道德经》的理由。
正解:知识充足总是快乐的。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的译文:“天下有道,退马还田以耕种。天下无道,兵马驰骋于郊。祸患没有比不懂用兵之道更大的了,过失没比中敌人利诱之计更大的了。所以知识充足之足,才是恒常之足”。孙子曰:“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是其印证。
知足常乐解释
知足常乐,谓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语本《老子》:"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委心任运,不失其为我。知足常乐,不愿乎其外。"王西彦《古屋》第一部四:"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就是古训所谓'知足常乐'。"
古今中外知足常乐的事例
陶渊明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他心目中的美好完美的社会的追求,在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如此美丽的景色如此和谐的社会无一不体现出了陶渊明对于自己的理想的不懈追求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还是单身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子里,但他却总是乐呵呵的。有人问他?“和那么多人挤在一起,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高兴的?”
苏格拉底说:“朋友们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交流思想,交流感情,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们都成了家,先后搬了出去。屋子里只剩下苏格拉底一个人,但他仍然很快乐。那人又问:“现在的你,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还有什么好高兴的?”
苏格拉底又说,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位老师,和这么多老师在一起,我时时刻刻都可以向他们请教,这怎么不令人高兴呢?”
关于知足常乐的 名言 警句
1、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2、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
3、人最大的财富,是在于无欲。——塞尼逊
4、谁要是在内心里真正是搜索知足常乐,他就能获得一切幸福。—— 《五卷书》
5、所谓幸福的人,是只记得自己一生中满足之处的人;而所谓不幸的人只记得与此相反的内容。—— 荻原朔太郎
6、委心任运,不失其为我。知足常乐,不愿乎其外。——况周颐
7、幸福有它的两重性:一方面在于福至心灵,时来运至……另一方面,也是最实际的方面,就是知足常乐地安度日常生活,这也就是说,头脑清醒,不干蠢事。—— 冯塔纳
8、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就是古训所谓‘知足常乐’。——王西彦
9、知足常乐本是人间常态,富贵荣华有如过眼烟云,真正达观的态度应以安贫乐道,居安思危。——报摘
10、最幸福的似乎是那些并无特别原因而快乐的人,他们仅仅因快乐而快乐。 ——威廉姆.拉尔夫.英奇 知足常乐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