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哪里普米族多?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9 10:4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8 08:16
普米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据说是羌人的后裔,具有悠久的文明史。主要居住在云南一带,其中以普米族命名的自治县为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居住着大约80%的普米族人口,宁蒗彝族自治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等也有一定规模的普米族人居住。
作为少数民族 旅游 资源,普米族和云南大多数的少数民族一样,能歌善舞,者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包括民居、节日、风俗等都值得游客去 旅游 、探访、寻秘。
一、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是普米族居住最为集中的县,也是唯一一个以普米族命名的自治县。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兰坪县的通甸乡,是 旅游 者探访普米族文化的最佳地方。其代表景区就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罗古菁景区。
景区内丹霞地貌为主,主要景点是丹霞石景、高原牧场、百丈回音壁、姑娘山、母亲树等,最值得去探访的是情人坝,是普米族少男少女聚会的地方,最好的 旅游 节日是端午节,可以亲身体验和领略普米族的歌舞和节日习俗。
二、宁蒗县彝族自治县,也有普米族集中居住。
宁蒗县也是个 旅游 的好地方,宁蒗县的普米族人就居住在美丽的泸沽湖畔,男人腿上穿着宽大的裤子,女人头上盘着粗大的发辫,极具民族特色。
在泸沽湖除了品尝地道的泸沽湖清酒,还可以品尝普米族人最为喜欢的酥油茶就炒面 美食 。有吃有喝有玩,是体验普米族风情的绝佳 旅游 目的地。
我们总在城市里穿梭,一颗心早已经被城市的浮夸掩盖。一直在找寻我们的信仰,渐渐的迷失自我,没有了归属感。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就让我们追随古朴的民族寻找信仰吧。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是我国具有悠久 历史 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
普米族自称“普日米”“普因米”“培米”,在普米语中,“普”“培”都是“白”的意思,而“米”意为“人”。所以各地称呼略有不同,但含义皆为“白人”,也含有“纯洁高尚的人”之意。1960 年,根据本民族意愿,采用“普米”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普米族现在总人口数大约为50000人。普米族源出青藏高原,后经漫长的迁徙 历史 ,最终定居滇西北地区。话说居住地的景色美得不要不要滴!
普米族的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以血缘的亲疏关系各自聚族而居。村寨之间距离很近,可以炊烟相望,鸡犬相闻。各家又自成院落,互为邻里。房屋多为木结构。
正房一般长6.5米、宽3米许,四角立有大柱,*立一方柱,称“擎天柱”(普米语称“三玛娃”),被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字形横梁,用木板或瓦盖顶。四周墙壁均用圆木垒砌而成。这种房子俗称“木楞房子”或“木垒子”。
木垒房是普米族的传统居住形式,不仅暗含着普米人的信仰体系和伦理观念也体现出与生存环境的良好适应,同时展现了民间工匠高超的营造技巧。
根据来源的不同,普米族的舞蹈可以分为生活舞蹈和宗教舞蹈。普米族的传统舞蹈“打锅庄”就属于生活舞,跳舞时,在场地*燃起一堆篝火,因与屋内的锅庄相似,故被称为打锅庄。锅庄舞舞蹈动作大多反映了耕作、狩猎、纺织、洗麻等方面的生产劳动形象。
宗教舞蹈是普米族舞蹈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丧葬仪式中为亡灵开路时跳的驱邪舞,进行“送替神”等巫术活动时巫师跳的“醒英嗟”等都属于宗教舞蹈之列。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尽管普米族居住地分散,但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这表明普米族 历史 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句聚族而居、繁盛发展的时期。
普米族没有流传至今的文字,仅发现有一种处于文字前身状态的刻划符号,在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经使用过简单的图画文字,字数虽少,但已经堪称萌芽状态的原始文字。
普米族的口弦是古老的民间乐器,通常自娱为多,本非舞台表演乐器。目前,存活在中国偏远山区的村落中。普米族口弦为竹制,形式多为独奏,也有成套曲目或几人一起弹奏。
这种微型乐器纯粹手工制作。构造简单,却能集人手拨奏、唇舌配合及口腔共鸣加即兴变化,发出许多淳朴美妙声音。
普米族是个很有信仰的民族,既有祖先崇拜,也有信仰藏传佛教的,还残存着对自然的崇拜。每逢节庆、婚嫁、生育、出行、收割等,都要请巫师(汗归)杀牲祭献,诵经祈祷,以便消灾祛难,保佑安康。
您好普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省内人口只有几万人左右,属古氐羌的一支后裔,农耕为主,畜牧业发达,主要居住在滇西北的兰坪、宁蒗、丽江及维西、永胜等县。
普米族主要聚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丽江市的宁蒗、玉龙、永胜等地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普米族的语言是普米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羌语支,分南北两个方言区。居住在四川省木里、盐源以及九龙等地的约25000名藏族人也说普米语,其中木里县人数最多,约有18000人。除使用普米语之外,多数人兼通汉语和一些邻近民族的语言。
普米族没有文字,但普遍使用一种刻划符号,宁蒗和木里有供巫师记载宗教仪式的图画文字,称为韩规文或丁巴文。宁蒗的普米族曾经使用过一种以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传不广。
普米族最大的节日为“吾昔”,即普米新年,在汉族农历的腊月初八吃新年饭。也有的按照藏族系统庆祝罗萨节。
普米族:主要聚居地丽江市和怒江州;所属语系藏缅语族
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 历史 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普米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羌语支,有南、北方言之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市的宁蒗县、玉龙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其余分布在云县、凤庆、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九龙等县。
普米族有人口2万,信仰苯教,韩归教,藏传佛教。普米一词是普米语音译,本意为“白人”,是民族自称。各地普米族还有不同的自称,如兰坪、丽江、永胜的普米族自称“普英米”;宁蒗的普米族自称“普日米”或“培米”,“米”在普米语中的意思是人,“培”、“普英”、“普日”等是一音之转,都是“白”的意思,所以,普米的意思就是“白人”。普米族自称“白人”,与其自古崇尚白色、以白色象征吉利有关。
普米族标志
其他民族对普米族则有不同的称呼,如藏族和纳西族称其为“巴”或“博”,彝族称其为“窝珠”,傈僳族称其为“流流帕”。汉文 历史 文献上称其为“巴苴”或“西番”。在普米族的他称中,“西番”一词在晋代已经出现。晋初张华《博物志》卷3《异兽》中载:“蜀中南高山上,有猕猴,长七尺,能人行健走,……西番部落辄畏之。”可知在蜀郡附近当时已有西番部落族群在活动。唐代以来,西番一名亦用于称吐蕃,或说是吐蕃系西番的别称。宋代《文献通考》中,“西番”与“吐蕃”则分别记载。文献记载中的西番,包括了几个族源、语言均相近的自称族群,普米族仅是其中人数较多的一支。其所包括的成分除普米族之外,还包括藏族的一部分。
1960年10月,*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 历史 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普米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羌语支,有南、北方言之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市的宁蒗县、玉龙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
普米族全国总人口仅四万多人,主要分布在云南丽江市和怒江州以及四川几个偏远的地区;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 历史 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普米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羌语支,有南、北方言之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普米族的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以血缘的亲疏关系各自聚族而居。村寨之间距离很近,可以炊烟相望,鸡犬相闻。各家又自成院落,互为邻里。房屋多为木结构。普米族人非常团结,也很好客,民风淳朴。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是我国具有悠久 历史 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
普米族自称“普日米”“普因米”“培米”,在普米语中,“普”“培”都是“白”的意思,而“米”意为“人”。所以各地称呼略有不同,但含义皆为“白人”,也含有“纯洁高尚的人”之意。1960 年,根据本民族意愿,采用“普米”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
普米族现在总人口数大约为50000人。普米族源出青藏高原,后经漫长的迁徙 历史 ,最终定居滇西北地区。话说居住地的景色美得不要不要滴!
普米族的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以血缘的亲疏关系各自聚族而居。村寨之间距离很近,可以炊烟相望,鸡犬相闻。各家又自成院落,互为邻里。房屋多为木结构。
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市的宁蒗县、玉龙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其余分布在云县、凤庆、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九龙等县
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 历史 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普米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羌语支,有南、北方言之分,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此外,普米一词是普米语音译,本意为“白人”,是民族自称。各地普米族还有不同的自称,如兰坪、丽江、永胜的普米族自称“普英米”;宁蒗的普米族自称“普日米”或“培米”,“米”在普米语中的意思是人,“培”、“普英”、“普日”等是一音之转,都是“白”的意思,所以,普米的意思就是“白人”。普米族自称“白人”,与其自古崇尚白色、以白色象征吉利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