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词“而”的用法论析——以《孟子》为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2 08:3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13:48
摘要: 虚词的使用是古代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而连词是虚词中重要的一类,在语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连词“而”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字(词),其用法也是复杂多样。本文对《孟子》中连词“而”的用法进行探讨,分析其在文中的语义关系和语法成分,并对相关的双音节连词“而后”、“而况”也进行简单的探讨,从而进一步了解上古汉语中连词“而”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 : 《孟子》连词 而 而况 而后
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虚词都是重要的语法手段。连词作为虚词的一个重要组成,在古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受到了很高的重视。古代汉语中连词的数量虽不多,但其使用范围非常广,用法也是复杂多样。
在连词中,“而”的使用频率很高,因此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吕叔湘先生曾提到:“可用‘而’ 字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我们几乎可以说,问题不是何处可用‘而’字,而是何处不可用‘而’字。” [1] 下文将以《孟子》中出现的“而”字为例,探讨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语义关系和语法成分。
一、 关于连词“而”
许慎《说文解字》中对“而”的解释是:“而,颊毛也。象毛之形。” [2]可以看出其原为实词,后虚化为连词。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校订重排版)中提到:“连词‘而’的作用是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 [3]
“而”在《孟子》共计出现655次,其中作为连词有652次,占比99.5%。[4]可以看出,早在先秦时期,“而”用为连词已经相当普遍与成熟了。在后世的经典著作中,其用法和《孟子》中的用法大同小异。双音节连词“而已”出现3次(而已矣出现49次),“而后”出现38次,“而况”出现6次(而况于出现2次)。[5]可以说连词“而”在《孟子》中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这也恰恰说明在古代汉语中,虚词作为重要的语法手段是不可忽视的,理解虚词的语义关系和语法作用,是我们阅读和准确理解古文的前提之一。
二、 论析《孟子》中连词“而”
在《孟子》中,连词“而”的应用十分频繁,有用在单句中的,也有用在复句中的。无论是单句还是复句,其语义关系和语法成分都有很大的区别。“而”用在单句*出现492次,占总数81.73%,用在复句*出现119次,占总数24.19%。
(一)析单句中“而”的用法
“而”用在单句中可以表示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和修饰等语义关系。基本上可以涵盖了历来关于连词“而”的用法,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1. 表并列关系
“而”在表示并列关系时,前后连接的可以是词和词、词和短语、短语和短语,不过它们的语法成分大致相当,可以是名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和形容词性词语,一般翻译成“并且”。
仁民 而 爱物(13.45)
有司莫以告,是上慢 而 残下也。(2.12)
今有无名之指屈 而 不信,非疾痛害事也。(11 . 12)
2.表转折关系
“而”表转折在《孟子》中比较普遍。将具有相同或相似性质的事物或行为列在一起进行对比,其语义往往是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从而突出肯定的一个。“而”表转折时有两种情况:一是连接两个谓词性词语,一是连接主语和谓语,一般译为“却”。
有是四端 而 自谓不能者。(3.6)
莫之御 而 不仁,是不智也。(3.7)
吾不忍其觳觖,若无罪 而 就死地也。(1.7)
3.表承接关系
“而”在表示承接时,是最普遍的情况。其又可以细分为表目的的承接和表因果关系的承接等。这两种承接都有时间上的逻辑关系,都是先A后B,A,B两个主体没有明显的主次关系,但因为有时间前后的逻辑关系,所以不同于并列关系,不可以互换两个语法成分的位置。一般连接两个动词性词语,表示动作行为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译为“然后”。
委 而 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4.1)
其亲死,则举 而 委之于壑(5.5)
安居 而 天下熄(6.2)
子归 而 求之(12.2)
4.表修饰关系
“而”表示修饰关系在《孟子》中并不常见,但也不能忽视其重要作用。“而”表修饰时,前后所连接的两部分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一般是连接两个动词性词语或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语。需要特殊注意的是,如果动词短语作为一个方式状语修饰中心语时,有必要和表示顺承关系的“而”区分开来,避免而这混淆。
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 而 过之(8.25)
千岁之日至,可坐 而 致也。
百姓闻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 而 相告。(2.1)
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已垂涕泣 而 道之(12.3)
5.表结果关系
“而”表结果关系时与表承接关系十分相近,但又有所侧重。表后一项动作是前一项动作的结果,在语义关系上更加延伸一步。这种结果,可以是前一项动作行为所导致的,也可是以前一项动作行为原因的,或是以 前一项动作行为为条件的。可译为“来”“以致”。[6]
虞不用百里奚 而 亡。(12.6)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 而 王。(4.2)
是三军之士乐罢 而 悦于仁义也。(12.4)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而”在上古汉语中作为连词已经较为成熟,应用也十分广泛和复杂。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和应用中应该特别注意的是,“而”表承接还是表修饰不能单从语法方面考虑,需要语义语法结合综合分析,从而明晰其所起的作用。
(二)析复句中“而”的用法
“而”也可用于复句中,可连接两个完整的句子,也可以连接两个分句。《孟子》中“而”用于复句共119 次,占“而”在《孟子》中出现总数的24.19%。[7]从这个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而”用在复句中的数量远不如用在单句中的数量。不过其在复句中也有着丰富的语义关系,起到了重要的语法作用。
1.表转折关系
“而”在复句中表转折关系的语义关系和语法成分同单句中相一致,不加赘述。
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 而 不知也。(11.14)
夷考其行, 而 不掩焉者也。(14.37)
吾见亦罕矣,吾退 而 寒之者至矣( 11.9)
2.表结果关系
“而”在复句中表结果关系的语义关系和语法成分同单句中相一致,不加赘述。
耳目之官不思,而 敝 于物(11.15)
古之人修其天爵, 而 人爵从之(11.16)
以至仁伐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14.3)
3.表承接关系
“而”在复句中表承接关系的语义关系和语法成分同单句中相一致,不加赘述。
孔子亦矙其亡也, 而 往拜之(6.7)
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13.23)
4.表递进关系
“而“在复句中表递进关系时,后一项的语义要比前一项的语义更进一步,语义更加侧重后一项。
充实之谓美,充实 而 有光辉之谓大(14.25 )
鸡鸣狗吠相闻, 而 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3.1)
5.表假设关系
假设连词用于假设复句的第一分句,表假设关系。“而”用于表假设关系表示“假设”“如果”,它可表达具体假设 意义主要是因为与“如”“若”等假设连词音近义通,在《孟子》中“而”表假设关系只出现于句首。[8]
而 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9.8)
通过分析“而”在复句中的语义关系我们我可以得出,其和单句相类似,均可以表示转折、承接、结果等。无论是单句还是复句,表转折关系占有绝对的优势,而表示假设和递进关系则相对很少。判断“而”在复句中所起的作用也是要综合语义关系和前后之间的语法成分,断不能凭感觉妄下结论。
三、 论析《孟子》中双音节连词“而后”、“而况”
分析完单音节连词“而”之后,再看双(复)音节连词。“而后”出现38次;“而况”出现6次(“而况于”出现2次)。[9] 这几个词虽然没有单音节词“而”使用频繁,但作为比较常见的双(复)音节连词还是值得重视的。
“而后”、“而况”在《孟子》中所表示的语义关系较为固定,论析理解起来也相对容易。
(一)而后
现在很多学者都认为“而后”已经凝结为一个固定的词。在《孟子》中,“而后”基本上都可以翻译为“然后”。表示一种承接关系,这与上面所论析的“而”表承接有一定的联系。
1.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
或百步 而后 止,或五十步 而后 止。(1.3)
量敌 而后 进,虑胜 而后 会,是畏三军者也。(3.2)
学焉 而后 臣之(4.2)
2.连接一个句子和一个谓词性成分
诸侯失国, 而后 托于诸侯,礼也。(10.6)
3.连接两个句子
家必自毁, 而后 人毁之;国必自伐, 而后 人伐之。(7.8)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而后”多用于连接两个谓词性成分,连接句子则相对较少。
(二)而况
“而况”作为连词主要表达的是递进的语义关系,这与“而”在复句中表达递进的语义关系相类似。一般可以翻译为“况且”。
1.连接句子与谓词性成分
管仲且犹不可召, 而况 不为管仲者乎。(4.2)
见且由不得亟, 而况 得而臣乎。(13.8)
与“而后”不同的是,“而况”在《孟子》中没有连接句子与句子的情况。在《孟子》中还有一个连词“然而”与“而况”、“而后”相类似,主要表达的是转折的语义关系。一般不用于单句中。这里不再加论析。
四、增补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连词“而”的用法,我将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教材中有关连词“而”的用法的讨论增补如下:
“而”字可以用于顺接也可以用于逆接。顺接和上文所提到的承接相一致,不再赘述。逆接表达的是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协调;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有个转折。(这与上文所提到的“而”表转折关系相类似。)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有时候,“而”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含有假设的意思,可以译为“如果”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论语为政 》)
综上,我们了解了连词“而”以及“而后”、“而已”在《孟子》中所表达的语义关系和充当的语法成分。总的来说,其用法多样,形式灵活,在平时的学习和应用中是一大难点。不过仍有很强的规律可以遵循,只要掌握了内在规律,然后多加练习巩固,全面深入地掌握连词“而”的用法还是很容易的。
连词作为虚词的一个重要分支,我们应该对其十分重视。本文所论析的只是众多连词中的一种,还有很多连词等待我们一起去分析和探讨。只有我们全面掌握各个连词的用法,才能在写作或其它应用方面得心应手,从而使得文章表达更加准确完整。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文言虚字[M].新知识出版社.1957.82
[2]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
[3]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M] 中华书局.1999.444
[4]杨伯峻:孟子译注(典藏版)[M].中华书局.2016.432
[5]杨伯峻:孟子译注(典藏版)[M].中华书局.2016.432
[6]林彦乔:浅析《孟子》中连词“而”[J].语言研究.11.126
[7]林彦乔:浅析《孟子》中连词“而”[J].语言研究.11.126
[8]林彦乔:浅析《孟子》中连词“而”[J].语言研究.11.127
[9]杨伯峻:孟子译注(典藏版)[M].中华书局.2016.432
On the usage of the conjunction“而”——Take Mencius as an Example
Abstr a ct : The use of empty words is an important grammatical means in archaic Chinese, and conjunction are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empty words.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rchaic Chinese grammar. The conjunction “而”is frequently used, and its usage is complex an diverse. This paper discuss the usage of the conjunction“而”in Mencius and analyzes the semantic relations and grammatical components in the text. This paper also explore the usage of two-syllable conjunction“而后”、“而况”that is related to“而”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junction“而”in archaic Chinese.
Key words: Mencius conjunction 而后 而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