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怎么讲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2 03:0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23:43
((地震中的父与子》被收录于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它几乎每隔两三年就要修订一下,唯一修订的地方就是开头第一句话的时间。[1] 2002年和2003年版本的课文是这样的——“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但事实上,1989年美国洛杉矶没有发生地震。[1] 2004年6月份印刷的语文课本,课文的开头改成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的确发生地震了——6.6级的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不过地震的时间是当地时间凌晨4点31分,凌晨的学校按理不会有学生。[1] 2005年6月,课文又进行修订,文章开头变成了“有一年”。[1] 2009年12月,课文开头又变成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
问学生:(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 (4)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3次,运用了反复的写作手法。体会出父亲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一直坚信自己的儿子没有死。) (5)“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这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6)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对爸爸的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7)"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23:43
震中的父与子》被收录于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但它几乎每隔两三年就要修订一下,唯一修订的地方就是开头第一句话的时间。[1] 2002年和2003年版本的课文是这样的——“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但事实上,1989年美国洛杉矶没有发生地震。[1] 2004年6月份印刷的语文课本,课文的开头改成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的确发生地震了——6.6级的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不过地震的时间是当地时间凌晨4点31分,凌晨的学校按理不会有学生。[1] 2005年6月,课文又进行修订,文章开头变成了“有一年”。[1] 2009年12月,课文开头又变成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
问学生:(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 (4)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3次,运用了反复的写作手法。体会出父亲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一直坚信自己的儿子没有死。) (5)“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这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6)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对爸爸的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7)"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儿子还是个舍己为人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这是一般孩子很难做到的,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第1段(1-14节):在地震后,父亲不顾危险地寻找儿子。 第2段(15-23节):父亲终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3 23:44
地震中的父与子》被收录于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但它几乎每隔两三年就要修订一下,唯一修订的地方就是开头第一句话的时间。[1] 2002年和2003年版本的课文是这样的——“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冲向他7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但事实上,1989年美国洛杉矶没有发生地震。[1] 2004年6月份印刷的语文课本,课文的开头改成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的确发生地震了——6.6级的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不过地震的时间是当地时间凌晨4点31分,凌晨的学校按理不会有学生。[1] 2005年6月,课文又进行修订,文章开头变成了“有一年”。[1] 2009年12月,课文开头又变成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
问学生:(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 (4)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这句话在文章中出现了3次,运用了反复的写作手法。体会出父亲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一直坚信自己的儿子没有死。) (5)“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这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6)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对爸爸的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7)"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儿子还是个舍己为人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这是一般孩子很难做到的,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
第1段(1-14节):在地震后,父亲不顾危险地寻找儿子。 第2段(15-23节):父亲终于发现了儿子。 第3段(24节):父子终于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