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22 15: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7 09:39
明朝的*制度*的最高权力在皇帝,后来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内阁的作用只是顾问,六部的权力也比较弱。但是这只是明太祖创立这套*的初衷,并只在洪武和永乐两个朝代执行过。整个明朝,后来的满清*制度非常接近此种制度。
到了仁宣(仁宣之治)之后,因为当时明朝文官治国的思想开始逐渐浓厚,具体的行政权向内阁和六部转移。同时还设有监察机构和特务机构,加强对全国臣民的监视。在地方设立三司,加强地方管理。
君权的集中
在明代以前,历朝大体上沿用秦始皇所创立的君主之下设宰相辅
废去丞相一职的朱元璋
政的**框架,只是相权的形式和职权的大小略有不同。明朝初年,也基本沿用汉唐旧制,直接承袭元朝旧制,在*设三大府:中书省,下统六部,职掌行政事务;大都督府,统管 军事;御史台,职掌监察事务。地方设行中书省,置平章政事,总管地方事务。但朱元璋对此很不满意,他亲自设计、制定了几项重要的*制度,对以往*制度进行了大胆的变革和创新。[2]
明朝朱元璋洪武十三年,以宰相胡惟庸谋反伏诛,于是废去丞相一职,子孙不得复立。秦、汉以来实行一千六百馀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相权与君权合而为一,明朝皇帝大权独揽,在世界*史上只有路易十四时期的"朕即国家"可以类比。在世界*史上明朝的*体系也属于罕见的*政体,施行军权、行政权、监察权三权分立的国家*,后期由于监察权被废止,国体失衡很快衰败。由于国家事务繁多,皇帝无法处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罢四辅官,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其后的清朝也大多继承明朝的*制度。内阁只为皇帝的顾问,相当于幕僚长的职务(但后来内阁的地位逐渐提高,内阁首辅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虽无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实”)[3] 。
奏章的批答为皇帝的专责。内阁大学士一职多以硕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担任,只照皇帝的意旨写出,称“传旨当笔”,权力及地位远远不及过去的宰相,只有黑市地位,而没有法定地位。宣宗(朱瞻基)时期,由于杨溥、杨士奇、杨荣等三杨入阁,宣宗批准内阁在奏章上以条旨陈述己见,称为“票拟”制度,又授予宦官机构司礼监“批朱”。票拟之法补救可君主不愿面见阁臣之弊,但内阁大臣与皇帝沟通,全赖司礼监(宦官)。由是开启明朝宦官专政之大门。为加强对全国臣民的监视,明太祖还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明成祖又设立东厂,明宪宗再设西厂(后来取消),合称“厂卫”,由宦官统领,自此明朝宦官之权势无以复加。[4]
君权削弱
文官集团的崛起和成熟,逐渐成为左右朝廷*的强大力量,甚至皇帝本人在面对这种朝臣的压力之时,也不能不有所顾忌。[5]
到了弘治以后,情况
弘治帝朱佑樘
就已经是明朝皇帝没有办法控制的了。皇帝已经变成了权力的来源和象征,但他们做任何的事情都已经没有办法自由。比如武宗南巡,权力意识大增的大臣们全体反对。嘉靖的大礼仪事件、万历的国本之争。此时,明朝的皇帝们已经变成了退居幕后的国家最高统治者,但是行政权已经几乎完全的落在了内阁和六部的手里。[7]
以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的言官队伍,这批人在本朝品位虽卑,但*地位却很高,在历次*运动中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他们上则规谏皇帝,左右言路,下则*、纠察百司、百官,巡视、按察地方吏治等。大凡从*到地方各级衙门,从皇帝到百官,从国家大事到社会生活,都在言官的监察范围,既威慑百官安分守道、各司其职,也要求皇帝本人的所作所为应该符合天道本身。除了言官之外,翰林院、六部、内阁等*也多次成为诤谏刺劾的主力军。1577年,张居正父亲去世,按例应回乡丁忧,然而在皇帝挽留下夺情留任;朝中其他大臣认为本朝以孝为大,张居正不应眷念职位。愤怒的*决定参劾首辅大臣。先是两位翰林,后是两位刑部*,冒着受到皇帝严厉处罚的风险,上奏参劾张居正。虽然四位*果然受到杖刑,却在朝内赢得了忠臣的好名声。[5]
这也不是皇帝昏庸和懒惰造成的,明朝中期的很多皇帝们都因为要权力和大臣们进行过殊死的斗争,皇帝是权力的来源,他可以给*力也可以剥夺权力,并且掌握人的生死,这是他唯一可以威胁大臣的地方。但是偏偏明朝的大臣不怕死,而皇帝撤换了一个大臣,会有更多的大臣站出来维护这个集体的权力。所以皇帝也苦于要不回自己作为统治者的行政权力,只能逐渐的退居深宫,做最高的决议人。而所谓廷议这种事情已经不太需要皇帝的参加了。[7]
明朝皇帝个人的自由到最后已经是狭小到无以复加了。甚至连立储君这
明朝内阁首辅之一张居正
样的事情也没有自由。万历的国本之争对比康熙随心所欲的换太子,可知万历做皇帝的难处!明末在各项制度上已经接近于早期欧洲的君主立宪,正如欧洲君主国家的储君们被选择出来需要经过内阁的批准。
明朝的太子被立出来是也要获得内阁的首肯的,在中国历史上,明朝还是首例,连立储君都身不由己。明朝的皇帝们,他们的早期都曾经试图确立以自己的想法来实施的*制度,但无一例外的被大臣们驳回,退居深宫是他们唯一的选择,除非他们不顾*的压力,对大臣进行残酷的*以换取自己的的权力。但是在明朝这样做的可能性很小,嘉靖的开始的*并没有吓倒明朝的大臣,倒最终吓倒了皇帝自己。这些明朝皇帝们,一个个在深宫打发这自己无聊的岁月的时候,其实大部分的人心中,是很无奈的![7]
明朝的*决定了皇帝交出行政权力对这个国家的运作更加的有利。所以皇帝们不得不无奈的退居深宫。[7]
总之明朝皇帝想要行使权利,有诸多掣肘。[7]
后期的宦官干政
魏忠贤的出现打乱了明朝的文官治国体系,在他疯狂的**之后,行政权力转移到宦官,大臣的权力被剥夺。[7]
明朝的宦官专权实际上是皇帝想夺回权力的工具。宦官们惟利是图,被阉了后只有依靠皇权才能生存,除了皇宫连谋生的本领都没有。而且,对于那些宦官,如果皇帝嫌他权利太大,与之形成矛盾,皇帝不高兴了一纸诏书就可以扳倒,因为这时皇帝就与内阁和大臣一边了。这绝非唐朝时,宦官权利大到可以杀皇帝可比。比如英宗于曹吉祥,宪宗于汪直,武宗于刘瑾,思宗于魏忠贤,无不如是。[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