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篇关于中华白海豚的调查报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0:1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5 06:24
中文名:中华白海豚
英文名:Indo-Pacific hump-backed dolphin
拉丁文学名:Sousa chinensis chinensis(Osbeck, 1765)
分类学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鲸目 Cetacea
科: 海豚科 Delphinidae
属: 驼背豚属 Sousa
种: 中华白海豚 S. chinensis
中华白海豚是世界上七十八种鲸类品种之一;为统一起见,各地学者都称它们为「印度太平洋驼背豚」(学名为Sousa chinensis),而「中华白海豚」只是香港及中国居民给它们的本地称号。中华白海豚属于鲸类的海豚科,是宽吻海豚及杀人鲸的近亲。很多市民及渔民均以为中华白海豚是一种鱼类,其实它们以及其他鲸鱼及海豚都是哺乳类动物,和人类一样能够恒温、用肺部呼吸、怀胎产子及用乳汁哺育幼儿。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我国也有部分专家认为,产于珠江口和厦门水域的白海豚,背鳍基部并无隆起,也不驼背,应废弃使用印度太平洋驼背海豚或太平洋驼海豚等名称。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中华白海豚身体修长呈纺锤型,喙突出狭长,刚出生的白海豚约1米长,性成熟个体体长2.0~2.5m,最长达2.7m,体重200~250kg;背鳍突出,位于近*处,呈后倾三角形;胸鳍较圆浑,基部较宽,运动极为灵活;尾鳍呈水平状,健壮有力,以*缺刻分成左右对称的两叶,有利于其快速游泳。眼睛乌黑发亮,上、下颌的每侧都有32~36枚圆锥形的牙齿,齿列稀疏。吻部狭、尖而长,长度不到体长的十分之一。喙与额部之间被一道“V”形沟明显地隔开。脊椎骨相对较少,椎体较长。鳍肢上具有5指。全身都呈象牙色或乳白色,背部散布有许多细小的灰黑色斑点,有的腹部略带粉红色,短小的背鳍、细而圆的胸鳍和匀称的三角形尾鳍都是近似淡红色的棕灰色。
白海豚身上的粉红色并不是色素造成的,而是表皮下的血管所引致。这与调节体温有关。一般会从初生的深灰色慢慢褪淡为成年的粉红色。除了母亲及幼豚,白海豚组群不会有固定的成员。它们的群居结构非常的有弹性,而组群的成员也时常更换。根据记录,组群最多可有23条白海豚,而平均为4条。
[编辑本段]生物学特征
1.体形
中华白海豚身体修长呈纺缍型,喙突出狭长,性成熟个体体长2.0~2.5m,最长达2.7m,体重200~250kg;背鳍突出,位于近*处,呈后倾三角形;胸鳍较圆浑,基部较宽,运动极为灵活;尾鳍呈水平状,健壮有力,以*缺刻分成左右对称的两叶,有利于其快速游泳2.呼吸系统。
中华白海豚与陆生哺乳动物一样肺部发达,用肺呼吸。外呼吸孔呈半月形开放于头额顶端,呼吸时头部与背部露出水面,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并发出“Chi-Chi-”的喷气声。
3.定位系统
中华白海豚眼睛较小,位于头部两侧,眼球黑色,视力较差,其辨别物体的位置和方向主要靠回声定位系统,在鼻孔下有一气囊,靠鼻塞肉的开闭发声,这种声线在前额隆起处一个由脂肪组成的特有器官集中,按一定的频率进行发射;声音碰到不同的物体反射回来的不同频率信号,通过海豚下腭一个由脂肪组成的凹槽接收,传入内耳进行定位。这个回声定位系统虽然复杂,但反应极其迅速准确,可以测出前面物体的大小、形状、密度结构和属性,并作出判断和反应。海豚这种特殊功能已被生命科学部门和军事部门进行仿生学研究。
4.摄食
中华白海豚的摄食消化系统与陆上哺乳动物完全一致,拥有牙齿、食道、胃、肝、脾、肠。成年海豚上下颌共有锥形齿125~135枚,排列稀疏,其功能不在于咀嚼,而是用于捕食。摄食对象主要是河口的咸淡水鱼类,不经咀嚼快速吞食。解剖分析海豚的胃含物,主要有棘头梅童鱼、凤鲚、斑�、银鲳、乌鲳、白姑鱼、龙头鱼、大黄鱼等珠江口常见品种,食性以中小型鱼类为主。
5.生殖
中华白海豚的寿命一般为30~40年,3~5岁达到性成熟,常年都可交配,动情期多集中在4月至9月的温暖季节,怀孕期10~11个月,每胎产一仔。刚出生的幼豚体长接近1m,幼体出生时尾部先从母体内露出(陆生哺乳动物头先露出),防止出生过程中幼婴呛水而死。出生后即由母体带领学游泳,母豚有乳汁分泌,哺乳期8~20个月。由于整个哺乳过程*形影不离,保护周到,幼豚的成活率均比其它水生动物成活率要高得多。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中华白海豚喜欢栖息在*带海区的河口咸淡水交汇水域,在澳大利亚北部,非洲印度洋沿岸,东南亚太平洋沿岸均有分布。中华白海豚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海,据文献记载,最北可达长江口,向南延伸至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沿岸河口水域,有时也会进入江河。
据最近几十年有关调查资料,中华白海豚在我国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有两个,一个是厦门的九龙江口,一个是在广东的珠江口。
珠江口的中华白海豚群体,主要分布在河口的伶仃洋、万山群岛和香港西南部水域。据1997~2000年南海水产研究所的调查资料显示,海豚分布的北界在深圳机场对开水域,南界在东澳—小蒲台岛一带;东侧的大铲岛、深圳湾、龙鼓洲、香港新机场北部水域和大屿山沿岸,西侧的香洲湾外和澳门对开海面,均有中华白海豚分布,分布范围面积不小于1200km^2。白海豚活动的密集区主要在伶仃洋的东南部,其中内伶仃岛周围、马友石至大屿山之间和桂山岛附近,海豚的目击率较高;而从淇澳岛至澳门之间的西部水域,海豚的目击率较低。分布态势呈东高西低,而且差异显著。
另外,珠江口一带也有江豚分布。江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的分布位置比中华白海豚稍为偏南,经常在桂山岛附近和香港以南水域活动,其群体规模较小,多以2~5头的小群体出现。
珠江口伶仃洋水域能够成为中华白海豚聚集栖息活动的密集区域,原因主要有三点
1.咸淡水交汇,水质肥沃,水温和盐度均适宜白海豚的生存活动;
2.珠江河口生物丰富多样;
3.水质环境较好,污染较轻,特别是内伶仃岛沿岸和大屿山岛西侧,仍保留有自然岸线未被开发,水域环境幽静,成了中华白海豚活动的理想场所。
生活习性
中华白海豚不集成大群,常3~5只在一起,或者单独活动。性情活泼,在风和日丽的天气,常在水面跳跃嬉戏,有时甚至将全身跃出水面近1米高。游泳的速度很快,有时可达每小时12海里以上。呼吸的时间间隔很不规律,有时为3~5秒钟,有时为10~20秒,也有时长达1~2分钟以上。主要以鱼类为食,包括鲻科和石首鱼科鱼类的幼体,也吃小黄鲷和小鲳鱼等。它的食量很大,胃中的食物的重量可达7千克以上。
在各种渔船中,白海豚特别喜欢在双拖船后觅食,而在双拖船后的海豚组群也比其他的大很多。在海豚的胃内发现最少13科20种不同的鱼类。数量最多的是鯷科,石首科及鲱科。其中白海豚最喜欢吃的是狮头鱼(Collichthys lucida),其次是?鱼 (Johnius spp)及黄姑鱼(Thryssa spp)。
中华白海豚的摄食消化系统与陆上哺乳动物完全一致,拥有牙齿、食道、胃、肝、脾、肠。成年海豚上下颌共有锥形齿125~135枚,排列稀疏,其功能不在于咀嚼,而是用于捕食。摄食对象主要是河口的咸淡水鱼类,不经咀嚼快速吞食。解剖分析海豚的胃含物,主要有棘头梅童鱼、凤鲚、斑�、银鲳、乌鲳、白姑鱼、龙头鱼、大黄鱼等珠江口常见品种,食性以中小型鱼类为主。
中华白海豚与陆生哺乳动物一样肺部发达,用肺呼吸。外呼吸孔呈半月形开放于头额顶端,呼吸时头部与背部露出水面,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并发出“Chi-Chi-”的喷气声。
中华白海豚眼睛较小,位于头部两侧,眼球黑色,视力较差,其辨别物体的位置和方向主要靠回声定位系统,在鼻孔下有一气囊,靠鼻塞肉的开闭发声,这种声线在前额隆起处一个由脂肪组成的特有器官集中,按一定的频率进行发射;声音碰到不同的物体反射回来的不同频率信号,通过海豚下腭一个由脂肪组成的凹槽接收,传入内耳进行定位。这个回声定位系统虽然复杂,但反应极其迅速准确,可以测出前面物体的大小、形状、密度结构和属性,并作出判断和反应。海豚这种特殊功能已被生命科学部门和军事部门进行仿生学研究。
[编辑本段]生长繁殖
中华白海豚的寿命一般为30~40年,3~5岁达到性成熟,常年都可交配,动情期多集中在4月至9月的温暖季节,怀孕期10~11个月,每胎产一仔。刚出生的幼豚体长接近1m,幼体出生时尾部先从母体内露出(陆生哺乳动物头先露出),防止出生过程中幼婴呛水而死。出生后即由母体带领学游泳,母豚有乳汁分泌,哺乳期8~20个月。由于整个哺乳过程*形影不离,保护周到,幼豚的成活率均比其它水生动物成活率要高得多。
雌性海豚会在10-11岁时到达成熟期。幼豚会在全年出生,但出生率在春季及夏季稍高。在其他地区,白海豚的寿命最长为40岁。在香港,最老的海豚为33岁。
中华白海豚每年主要在6~7月间在水中交配,雌兽的怀孕期为10个月左右,产仔于翌年3~4月份,幼仔的尾部先产出,头部最后露出。刚出生的幼仔的体长大约为100厘米,是雌兽体长的1/3左右,背面为灰黑色,腹面为白色并带有粉红色,牙齿尚未露出,吻部生有10多根感觉毛。哺乳期约为1年,这时感觉毛全部脱落,牙齿完全长出,2~3年达到性成熟。寿命一般为25~35岁。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中华白海豚与香港回归】
中华白海豚还被选为1997年香港回归庆祝活动的吉祥物。在香港各界庆祝回归委员会的成立典礼上,*台上悬挂的大型庆委会会徽分外引人注目:一条活泼可爱的卡通形式的中华白海豚一跃而起,在浪花上嬉戏,中间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的主要组成部分,并配有五颗星的紫荆花,外圈是中英文的会名。会徽的构图体现了香港人民向往回归的喜悦心情:海浪既有圆圈形的浪花,又有长条形状的波纹,象征着喜悦与欢庆,而红底白花的紫荆花位于中华白海豚与波浪之间,显示着港人的胸怀。
选择中华白海豚为迎回归吉祥物,也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首先是由于中华白海豚与香港的渊源极深,在香港西面水域,尤其是龙鼓洲及沙洲一带,经常可见到三五成群的中华白海豚出没,中华白海豚是海洋里的珍贵动物,而香港正是离不开海洋的重要海港城市。其次,中华白海豚的名字中有“中华”二字,中华白海豚每年都会游回珠江三角洲等地繁殖后代,具有不忘故土,热爱家园的品质,而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应回归祖国。第三,是中华白海豚喜欢群居,具有强烈的家族依恋性,尤其是雌兽对幼仔的爱护非常周到,当幼仔在渔网附近,因贪食已上网的小鱼而被缠住时,雌兽会在网边焦急地徘徊,寻求营救幼仔的方法,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冲击渔网来拯救幼仔,其亲情令人感动。正是这些特性,表达了香港人民热切期待回归祖国怀抱的迫切心情。
中华白海豚在香港回归之际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同时也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为了保护中华白海豚,香港*在龙鼓洲水域首先建立了海岸公园保护区。就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同时,由一些环保团体发起组织的、以拯救中华白海豚为目的的“中华白海豚资源中心”在香港成立。据调查,香港水域现在大约有60~80只中华白海豚,近年来因受水质变化的影响,每年约有10多只死亡。这个组织成立以后,将采取各种措施,在中华白海豚生存的区域净化水质,平衡生态环境,为中华白海豚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条件,同时还将广泛地开展宣传活动,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白海豚所面临的恶劣形势,吸引更多的人参加拯救行动。
与此相呼应,1997年8月,在中华白海豚的主要栖息地之一——福建省厦门市,也建立了一个总面积为5500公顷的以保护中华白海豚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同年10月11日,厦门市*又下达了《厦门市保护中华白海豚规定》,并同与厦门毗邻的漳州、泉州两市一起共担义务,共同保护这一稀有的“海上国宝”。中华白海豚是厦门的唯一一种国家I级保护动物,厦门人称其为“妈祖鱼”、“镇港鱼”,因为在春天朝拜神圣“妈祖”期间也正是中华白海豚大群出现在厦门海域的时候,而且每逢它们出现的时候,海面上总是风平浪静,所以从前渔民们在海上作业时如果遇到,都要烧香叩头以求保佑。但是,近年来由于围海筑堤、捕捉和误捕,以及缺乏生态保护的海洋工程建设,使原来常见的中华白海豚的数量明显减少。
厦门市中华白海豚保护规定
【法规名称】 厦门市中华白海豚保护规定
【颁布机构】 厦门市*
【发 文 号】 厦门市*令第65号
【颁布时间】 1997-10-18
【实施时间】 1997-12-1
【效力属性】 有效
第一条 为保护珍贵、濒危的中华白海豚资源及其生存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厦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实行非封闭式管理,其范围界定为第一码头和嵩屿联线以北,高集海堤以南的西海域和钟宅、刘五店、澳头、五通四点联线的同安湾口海域。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其他海域为保护区外围保护地带。
第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中华白海豚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并有权监督、检举和控告一切破坏中华白海豚资源及其生存环境的行为。
第四条 市*设立中华白海豚保护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中华白海豚资源的保护和厦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以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等活动。
鼓励国内外组织和个人捐赠,共同保护中华白海豚资源及其生存环境。
第五条 市渔业行政管理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管理机构负责厦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以及对中华白海豚资源及其生存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
交通、港务监督、海洋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中华白海豚资源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工作。
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厦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实施监督、协调。
第六条 市渔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对中华白海豚资源的调查,建立资源档案,制定保护发展规划,实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各项管理制度,组织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等活动,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和改善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环境,保护和增殖中华白海豚资源。
第七条 加强中华白海豚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有关中华白海豚的科学知识及救助措施,增强市民自觉保护中华白海豚的意识。
第八条 市渔业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实施人工放流,增殖水产资源,丰富中华白海豚的饵料。
第九条 依据厦门市海域功能区划,*西海域海水养殖,适度控制同安湾口海域海水养殖规模,保障中华白海豚有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受伤、搁浅和因误入港湾而被困的中华白海豚时,应当及时采取紧急救护措施并报告市渔政管理机构处理;误捕入网的,应当及时放生;发现已经死亡的中华白海豚应当及时报告或送交市渔政管理机构处理。
第十一条 禁止捕捉、杀害中华白海豚。为对中华白海豚进行科学研究、资源调查必须捕捉的,以及为人工繁殖中华白海豚,必须从自然水域中获取种源的,依法向市渔业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市渔业行政管理部门签署意见后,向*渔业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特许捕捉证,并接受市渔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
厦大教授首提水下爆破安全距离,以保护中华白海豚
厦门在中华白海豚保护上又取得新进展,首次提出了厦门港海域中水下爆破声压、药量和作用距离之间关系的半经验公式。
从厦大海洋系教授许肖梅处获悉,由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组织开展的《厦门海域水下爆破等作业对中华白海豚的影响及水声监测系统的构建》研究,近日通过有关专家评审。
根据该项研究,厦门共在保护中华白海豚工作上取得了三项重要研究成果。
一是利用先进的水声数据采集及信号处理、CDMA无线传输、客户/服务器模式信息服务技术自行研制开发了一套国内首创的“水下爆破远程水声监测系统”。
二是研究得出水下爆破冲击波对中华白海豚致死致伤的最小声压峰值(最小声压级)门限,首次提出厦门港海域中水下爆破声压、药量和作用距离之间关系的半经验公式。
三是在理论研究基础上,自行研制一套水声信号驱赶装置,取得重要的技术参数。
据介绍,这三项成果将被直接应用于白海豚保护的实际工作中:一方面为主管部门确定水下爆破时中华白海豚的安全距离提供了科学依据;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对水下爆破工程的全天候监管。
公开资料显示,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有“水上大熊猫”之称,厦门海域是中华白海豚的主要栖息地之一。
近年来,随着厦门及周边海域海洋工程项目的增多,对中华白海豚等海洋生物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成群中华白海豚惊现湛江港湾
专家认定湛江港湾、雷州湾海域为国内第五处中华白海豚种群区
乘船出海,成群的海豚在船舷边嬉戏做伴,您或许以为这仅仅是只有在电影里才能看到的镜头。近日,在湛江的湛江港和雷州湾的海面,您也可以欣赏到这样令人惊叹的景观了。
记者与考察人员乘船出海,在湛江港的海面上,记者身后不远的地方,您可以清楚地看到白海豚在海中嬉戏的身影;靠近了,甚至可以听到它的呼吸声。此情此景真是令人惊叹和兴奋。
只见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成群的白海豚或跃或潜,悠闲嬉戏,大胆一点儿的海豚甚至靠近了我们的船舷,海豚有的呈白色,有的呈深浅不一的灰色,场面十分壮观。
据了解,中华白海豚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国家农业部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周开亚率领的考察组,于2005年在雷州发现了一个中华白海豚种群,这个种群主要活动区域是在湛江港和雷州湾。考察组还进行了白海豚种群数量的初步考察,现在估计这个种群大概有300头海豚左右,从数量上讲,仅次于珠江口(含香港),在全国处于第二位。
同船考察的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周开亚教授说:这个种群看起来是比较健康的种群,因为我们看到许多刚刚出生的个体。另外,湛江港、雷州湾这里海水水质非常好,渔业资源丰富。我们研究的结果认为,湛江的中华白海豚的种群应该是目前我们国内比较好的一个种群,对这个种群进行保护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危害因素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副*林尤通说,我们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就是要加强这方面的保护,第二就是加强宣传力度,使全市人民加强对白海豚的保护,第三就是希望*对白海豚(保护)工作(加强)支持与指导。
面临的危害十余头中华白海豚出现在湛江港湾南三岛近岸海域。国内权威鲸豚研究专家周开亚及助手全程摄录了这群“海上国宝”游弋和觅食的情景,并认定我市雷州湾、湛江港湾两处海域为国内第五个中华白海豚种群区,约有300头、数量仅次于珠江口种群区。
[编辑本段]面临的危机
1.填海与围垦
填海、围垦是珠江口两岸造地的最普遍方法,在寸土尺金的珠三角,为建码头、修路、开发房地产或扩展农
田,修造养殖基围,都经常向大海开刀。填海不光是私人承包,也有许多是*部门的行为。
填海造地,最大的危害是破坏了海岸带的生态环境,天然的红树林被毁灭,海滩被蚕食,河口水域范围被缩
窄,潮间带生物和浅海鱼类失去了家园,多种鱼虾类的传统天然产卵场和繁育场在推土机轰鸣声中被毁于一旦。
填海造地的结果,使中华白海豚的活动区域逐渐缩窄,索饵摄食的场所减少,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因潮间带生物
的衰落而变得越来越单调贫乏。
2.爆破
与填海造地同时进行的开山爆破,岛屿采石,搬山填海及水下爆破等作业,往往都是使用重磅炸药,形成强
力的冲击波,弄得山摇地动,海啸浪涌,大量碎石飞溅入海。1993年12月,珠海市在三灶岛实施爆破施工就有多
头海豚被炸死,1993年至1995年香港赤鱲角新机场建设过程中炸山填海也先后有多头白海豚被伤害。
3.挖沙
基建工程需要大量海沙,每天都有几十艘挖沙船在珠江口作业。挖沙操作不仅破坏了海床,更严重破坏了底
栖生物的栖息环境,鱼虾贝藻虫都一揽子被挖沙机抽走,海域变得一片荒芜,原来的底栖生物和鱼虾繁殖区已不
复存在。挖泥的同时也搅动底泥造成二次污染,水体非常浑浊,影响白海豚无法进行各种正常的生态、生理活
动。广东省*已下令禁止海岸的挖沙行为,对今后保护白海豚的栖息生境地是一种*保证。
4.渔业过度捕捞
这也是造成珠江口海域渔业资源急剧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每年投入珠江口的渔船,以番禺、珠海、东莞、
深圳及香港流动渔船为多,也有来自台山、阳江、以至澄海、饶平的渔船,数量多达几百艘。作业方式有单拖、
双拖、纟参缯、虾拖、流刺、定置等,渔民都抱怨说:“日拖夜拖,海底都被刮去几层皮了,鱼是越拖越细
(小),产量是越拖越低”。可见渔业资源破坏之严重。
由于捕捞过渡,近年来珠江口已是渔不成汛,大量的渔船停船停航。酷渔滥捕使渔民的日子不好过,白海豚
的日子也不好过,无序投放的刺网缠绕和拖网误捕使白海豚受伤害的机率增大,而电、炸、毒鱼等违法行为是白
海豚生存的最大威胁。原来肥美的河口渔场,吸引白海豚在此休养生息,但现在白海豚的食料也成了问题。无鱼
可觅,食不果腹。如果再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如投放人工鱼礁等方法),白海豚只有迁徙或消亡,没有其它出
路。
5.船只来往频密
珠江口是国内以至国际最繁忙的海域之一,港澳往来,穗港往来,深珠往来;还有广州及珠江口三角洲的各
类船只,包括远洋巨轮、大小客轮、高速快船,以及各种货船、渔船、拖船、工程作业船、油轮等等,来往穿
梭,使整个珠江口热闹非常,也使白海豚不得安宁。白海豚的生存依靠其特殊的回声定位系统进行讯息传递和觅
食,但嘈杂的船舶机械噪声对海豚的音波传递造成干扰,以致它们无法准确判断环境的威协,严重者因此而被断
送生命。据渔民反映,在桂山岛北面的港澳航线上,有时会看到被喷射水翼船撞死的白海豚。
6.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珠江三角洲是经济发达地区,上游几千家工厂,特别是沿岸的造纸厂、化工厂、电镀厂、印染厂等各类排入
珠江口的工业废水,无疑是对珠江口天然渔场和产卵场的直接破坏,断绝了中华白海豚的食物来源。白海豚对这
些有毒有异味的废水,也会本能地躲避游走。由于有关部门采取了各项环保措施,包括“达标排放,总量控制”
的管理办法,近年来珠江口的环境质量问题已有所缓解,但目前有机氮和油类水质超标仍然严重。
7.农药污染
珠江三角洲是个*带经济作物产区,各种杀虫剂、除草剂及有机氯农药对珠江口的渔业资源也是一项破坏
因素,对白海豚的生存也是一种威胁。据报道,从中华白海豚死亡个体的组织分析发现,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体内
农药DDT和多氯联苯(PCB)的含量较亚洲其它区域的鲸豚类高。这种现象可能是白海豚通过食物链在体内累积的
结果。这些物质在白海豚体内累积至一定程度时会破坏其自身的生殖和免疫系统。显然,农药污染对珠江口中华
白海豚的生存威协是不可忽视的。
8.油污染
近年来,运油船在珠江口发生碰撞漏油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原油泄漏,在海面上形成大片油膜阻隔了海水和
空气的正常交换,容易造成水体缺氧,污染鱼体并引起鱼类缺氧死亡。例如1999年3月24日发生的“东海209”轮和
“闽燃供2”油轮在伶仃洋相撞,致使油轮沉没,800多吨重油外泄,受污染面积达300km2。珠海市有40km海岸线
受到严重污染,给沿岸水产养殖场和大片红树林带来很大损失。如果白海豚碰上油污染,其上浮呼吸过程中肯定
要接触油污,呼吸时就存在把油污吸入肺部的可能,其后果必然危害白海豚的生存健康。
9.废弃物倾倒区
珠江口一带设有多个废弃物倾倒区,其中内伶仃岛东侧和西侧各设有一个;在沙洲岛东南水域,也有一个香
港*划定的淤泥倾卸区。指定的倾卸区多是由*部门设定的,至于大量的民用废弃物被随便抛入江河最后漂
流到珠江口的更是不计其数,这些废弃物和污泥往往含有大量重金属和有毒物质,它不仅污染海底和水质,有时
也会被鱼类和各种生物误食中毒并在体内聚积,通过食物链进入白海豚体内。
10.自身弱点
中华白海豚虽然对水生生活有许多适应性,但其胎生、哺乳和用肺呼吸等陆生哺乳动物固有的生理特性,也
是导致目前濒危的因素之一。十月怀胎时间长,一胎一仔数量少,哺乳期长又使部分幼仔夭折。另外,误入江河
的海豚也大多蒙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