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8 14:5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19:27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亲率五十万大军征讨蒙古瓦剌,结果兵败土木堡,朱祁镇还被俘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役。土木堡之役对明朝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大明因此由盛转衰。
在土木堡之役中,朱祁镇所率的大军均是明朝精锐军队,军中更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其中以一代名将张辅名气最盛。在当时,张辅可以是说明朝的战神。这不禁产生疑问,张辅既然随军而行,为何不能阻止明朝兵败土木堡呢?
说起张辅,他的父亲张玉是朱棣手下大将,在靖难之役中战死,张辅继承父亲的职位,成为一名将军,并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得封英国公。在永乐年间,张辅曾两次率军平定安南,更是随军征讨蒙古,立下战功无数。张辅当时已是明朝第一名将,深受四代帝王的信任,已是位极人臣。
据史料记载,张辅虽然随军,但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张辅既是名将,打仗当然是行家里手。对于朱祁镇和王振对军队的瞎指挥,张辅看在眼里,却没有指出来,而是装聋作哑,一句话都没有说。可以看出,张辅随军是打酱油来的。《明史》:也先入犯,振导英宗亲征,辅从行,不使预军政。辅老矣,默默不敢言。至土木,死于难,年七十五。
从这段记载来看,张辅是老了,不敢说话了。那么张辅为什么不发表任何意见呢?
1.张辅当时已年迈,不想强出头。张辅已经75岁了,应该是在家里好好养老,想来并非张辅主动请缨,而是朱祁镇点名让张辅随军。皇帝下旨,张辅不得不随军,或许他自己都已经决定随军打酱油,只要朱祁镇不问话,他就不说话。
2.即便张辅发表意见,想来朱祁镇也不会采纳。朱祁镇宠信专权宦官王振,在整个土木堡之役中所做的每个决策,几乎都会有大臣反对,但朱祁镇从来就没听过,不照样一意孤行吗?那些大臣都是位高权重之人,权柄都比张辅这个退休养老的国公要高,仍然不能劝住朱祁镇,更何况张辅呢?
3.张辅当时确实没有什么话语权。张辅虽曾辉煌过,但已年迈,英国公这一脉没有什么出色的人才。张辅有两个儿子,长子得病,次子是张辅老年得子,土木堡之役时年仅9岁,张辅两个弟弟都只是普通将领。英国公这一脉早就远离朝堂,哪还会有话语权?
史料曾记载宦官喜宁曾侵占张辅的田宅,喜宁的弟弟殴打张辅家人怀孕的妻子致死,一尸两命。张辅告状,这事闹到皇帝那里,结果朱祁镇把双方各打五十大板就了事,把喜宁的弟弟和张辅的家人都流放了。从此之后,喜宁多次欺负张辅,张辅也只能忍耐。
《明史》:至是张辅多次为喜宁欺侮,亦稍屈以避祸。喜宁只不过是个太监,权势远不如王振。即便如此,喜宁都能骑到张辅的头上,多次欺负张辅,张辅也只是敢怒不敢言。由此可以看出,今时不如往日,张辅早就没有权势了。
4.或许张辅也不会想到明朝会遭到如此惨败,甚至他自己也性命不保。当时朱祁镇率领的军队可都是明朝的精锐军队,且有五十万兵力。与蒙古瓦剌相比,明军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张辅可能认为,即便军事决策错误,最多也只是小遇挫折,不至于会惨败。可能所有随军的大臣都有这种想法。
张辅既然已经做好随军打酱油的准备,那么这一仗打得怎么样他就不关心了。反正胜了也没他的功劳,败了也没他的责任。对他来讲,明朝军队不会惨败,他能平平安安地回家,这就足够了。
张辅没想到的是,朱祁镇和王振的瞎指挥给明军带来了灾难。大明兵败土木堡,50万军队损失殆尽,连明英宗朱祁镇也被俘虏,随军将领和大臣也都战死,张辅也未能幸免。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19:28
土木堡之役,张铺已经做好随军打酱油的准备,那么这一仗打得怎么样他就不关心了。反正胜了也没他的功劳,败了也没他的责任。他能平平安安地回家,这就够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19:28
70多岁的大明名将在土木堡之役时为什么出工不出力原因,这是由于他这个时候已经年迈,体力不支。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19:29
因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而且朝廷又是宦官当道,所以打仗时出工不出力。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19:30
不想因为一次战斗坏了自己的名声。之所以在该次战役出功不出力,是因为不想参加战争,坏了自己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