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和听课反思——读《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之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8 07:2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5 01:40
第三章《写教后记和观后记》
“教后记”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教学反思,书中指出教学反思之所以平淡、不深入,有时还找不准反思的“点”,归结原因有两点:
根源在于浅尝辄止,没有真正认真深入的去探讨。
教学反思,从本质意义上来看,其内容的核心应该关注的是“下一节课教怎么教才能教得更好”。预设时的思考与课堂实际情况的对照评价,以及引发新的教学思考,是教后记文章的主基调。
仰望专业成长的教师,要重视提升教育理论素养,尤其要主动寻求学科教学的教育理论支撑,建立自己的课程观,课堂观,教学观,学生观。这样面对同样的课堂教学问题,思维就会打开思考的角度深度自然会让人耳目一新。
写好教后记,需要穷追不舍的意识。书中给出了四条策略:
第一,化整为零,深入反思,独立成篇,形成系列。
写之前先把问题想一想,尽力想深想透彻,看能不能总结出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最好能反映或揭示一个教学规律,用简练的语言把它提炼出来作为标题。
第二,少些课堂实录,多些规律总结;少些细枝末节,多些状态关照。
建议教师要学会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现象中发现问题,分析这种现象,研究这些问题。
第三,别让“课堂生成”喧宾夺主。
“课堂生成”不宜成为教学常态。教学和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有预定内容和过程的活动,而“课堂生成”则是教师难以把握的。
生成的课程资源,应该能为预设的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在呈现和反思课堂生成时,不要停留于津津乐道它的精彩,而应该再深入的想一想,课堂生成为什么会出现它的出现和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什么关系,不能脱离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来谈课堂生成,讨论课堂生成是否有价值、有意义,要根据对预设的反思来判断。
第四,视野宽一些,不局限于一节课。
一节课后写一写,一个知识点的教学全部完成后写一写,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再写一写。内容应涵盖课程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后记可能超越了最初的意义,对于教师发现自己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框架,教学思想框架,都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观课记可以涉及的内容:
1.找准观课时关注的点,明确观课的目的,即我观摩这节课是为了什么?从中得到哪些启发,解决什么教学问题。研究职教者的课堂教学思想或教学意识,就把目光聚焦到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上;要学习执教者的课堂驾驭技能,就要详细记录研究他的课堂语言,以及各个环节和突发状况时的处理方法;要关注改进学生的学习状态,就要关注学生在教师教学组织下的各种表现。
2.要先了解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自己心中要有一个教学的预设,如果我来上这节课会如何设计?要用哪些方法给学生传递哪些重要信息?
3.结合自己的观课目的对自己研究探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阐述。一个很有效的模式就是用“如果我来教……”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思考。
4.光刻记还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这里是指学生的整体状态,作为教师必须善于通过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精神状态等方面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5.观课还可以从对一节课的研究,延伸至对如何上好一类课的深入思考。
教师如果渴望专业成长,就不要被模式化的听课要求束缚。听课之后要认真写一写观课笔记,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内心最受触动的地方写下来,天长日久,必将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