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9 12:28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4 01:38
个人认为,韩寒和鲁迅无论从时代、文采和思想上,都没有可比性。 韩寒就是韩寒,是娱乐时代的必然产物,他成不了鲁迅,如今的中国,也没有土壤,能让他成为鲁迅。 在此,不想多说,因为能说的,很多人都比我说的好。 我只想从个人理解出发,从他们的写作动机、生存环境和知识构成出发,浅谈二人的区别。 1、写作动机不同。看多了韩寒的写作,就明白,他的写作动机,是被动的,是以个人的好恶为出发点,偶尔一句在北极,下一句立刻拐到南极,他是真觉得那些事情好玩,有娱乐性,所以才会有为莎朗斯通“自圆其说”型的文章出现。而鲁迅是主动的,从他的文章里,你可以看出他感受到了国人的愚昧,他愤慨,他无处发泄,所以弃医从文。 2、知识体系不同。看韩寒的文章,就可以发现,从三重门之后,他就很少看真正的文学著作了,国外的名著,他更是不屑一读。当然,不屑一读,只是他的态度而已,并不能表示那些著作的地位。但就因为此,所以韩寒的文章嬉笑有余,怒骂不足,因为知识构成的单薄,只能让他用平民化的语言,周而复始的玩弄文字,他的精力全用在玩文字,可以把文字玩得多元化,更加趣味化,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便少了很多。而鲁迅不同,他的知识学贯中西,嬉笑怒骂,无所不为,深刻的让你埋头入水依然如雾里看花,幽默的让你仰天长啸,却酣畅淋漓,这是因为知识的构成体系和阅历的积累,他无所畏惧,底气很足,他不仅可以写韩寒式嬉笑的文章,也可以写博士论文式,很有探讨性的学术文章。 3、看法地位不同。看多了韩寒的文章,便发现在他的骨子里,中国大部分人是趴着的,他对中国所有的看法,并没有超越叛逆的80后体系,更多的写作,是为了标新立异,为了反叛而反叛,为了反驳而反驳,他是藐视中国,藐视中国人的。他自己觉得站在一个很高的文字角度,自我觉得,国人愚昧,很多事情没有看出来,所以他给你指出来,他给你把文字玩出花样来,故意让你欣赏他,他是一种自我欣赏的角度,在哗众取宠,他是以“指导性”的心态在写文章,而不是探讨性。按照他的话说,就是站在很高的位置写文章,然后站在很低的角度等拍砖,如果大家一起跳,他比别人摔得轻。这就是他的写作态度。看多了韩寒的文章,你会发现他全盘吸收了钱钟书的思想,嘲笑居多,但呐喊很少,真正有觉悟地指出出路很少。而鲁迅的文章,他是爱国民的,是悲天悯人的,他把自己放的很低,他是站在国民的角度,思索一种社会的缺陷,一种制度的出路。鲁迅是为中国人的劣根性而呐喊的人。而按照鲁迅的说法,韩寒是那种,看中国人被杀会发笑的中国人。他不麻痹,但他会以上帝的角度,嘲笑刽子手,也嘲笑被杀者,增添了娱乐性,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4、写作才华不同。看过鲁迅文章的人都能知道,他会写那些嬉笑怒骂的幽默文章,也会写那些生僻晦涩的学术文章。如果不懂的人,我相信他没有看过鲁迅的《故事新编》,那本书,把鲁迅的幽默和奇思妙想结合的天衣无缝,跟他相比,如今流行的所谓奇幻类文学,所谓的想象力爆炸的豆腐渣小说,就不堪一击了。就因为此,鲁迅可以跟一些学术权威进行犀利的学术探讨,也可以写一些平民化的文章,跟老百姓探讨柴米油盐。而韩寒,很明显的发现,他所有的文章都是一个腔调,全是玩文字,玩幽默,可以跟你探讨柴米油盐,但无法跟学术权威探讨学术。看他几年前和白烨等人的对骂就可看出,幽默有余,而怒骂不足,并且走的是偏锋,属于投机取巧,射人先射马,他没有足够的学术才华,用正统的角度,正大光明的击败这些人。虽然获胜,但总让人有那么点不甘。没错,白烨等人是不足以担当学术权威的地位,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真有这样的学术权威,我相信,他们更愿意跟鲁迅进行学术交流,但却不会跟韩寒一般见识。 5、思想深刻度不同。这一点不用多说,只说一点,看过鲁迅文章的人,都会明白,你看一遍,会有一些想法,再看一遍,又冒出更多的想法,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体会,直到看很多遍,还回味无穷。看他的文章,会感觉到一种力量,会体会到作者写文章时的那种压抑的澎湃的热血。但看韩寒的文章,你会哈哈大笑,然后呢?不用看很多遍,看一遍,就知道他想说的是什么。 6、前瞻性、开拓性不同。这里也不用多说。韩寒的文章中,很多思想,很多看法,其实都来源于网络,有他这种思想和看法的人不止他一个,网络上有很多的韩寒,只是有些低调,有些高调罢了。低调者不说,自己去看,高调者如李承鹏。看他的文章,你会觉得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很解气,没错。但这也恰恰说明,他所说的,你也想到了,我也想到了,只是有些人为了讨生活没空写,有些人为了明哲保身不便写,有些人写不出而已。看韩的文章,好玩有余,但惊喜不足,新意不足。但鲁迅的文章,是那个年代当下人写不出的,思想是他们达不到的,他不仅仅说出了国人的问题,制度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也在文章中隐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出路。这些,是现在的韩寒还做不到的。 7、生存环境不同。有些人说,鲁迅那个年代没什么压力,所以他可以随便书写,而如今的中国制度严谨,黑幕重重,所以韩寒能说出忌讳的话,比鲁迅困难,韩寒再这样写下去,生存堪忧。我想说的是,这纯粹是扯淡。你们高看了韩寒,也低看了鲁迅。试问一下,鲁迅如果活在当下,他会有生存环境吗?没有,绝对没有。这是因为鲁迅的笔锋,直接接触到了问题的本质,制度的本质,是在那些当权者的心窝处挖掘的,如果活在当下,他就是眼中钉。而韩寒所说的,跟台湾的李敖很相似,他们都在问题的边缘打转,偶尔接触到问题的实质,立刻嘎然而止,无论是他们看不透,还是不敢说,总之,还仅仅是孩童般的胡闹而已。当权者根本不用理他们,他们自娱自乐一番,自然会落幕,而鲁迅如果在,他的话语一定会引起轩然大波,当权者会被逼着去制裁他,压制他。并且,韩寒的文字来说,国家把他当孩子般看待,已经足够宽容,允许他胡闹,如果当真动真格的,他早已身首异处了。在这方面的骨气相比,李敖更接近于鲁迅,为了话语权,几进牢狱,而韩寒还差得远。 8、写作环境和责任感不同。鲁迅跟文学界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跟他们嬉笑怒骂,文采斐然。而从韩寒的文章可以看到,他的生活明显是离群索居,能说上真心话的,也就那几个儿时伙伴,他的文章更像是自娱自乐,没事偷着乐型。从责任感来说,韩寒应该不会有什么责任感,也没人规定他必须有责任感,所以他的文章,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今天看到楼塌了,会写一篇,明天看到地铁出轨,会写一篇,后天发现自己书被盗版,会写一篇,明天自己踢球扭伤了腿,也会写。而鲁迅写出的文章,关心的更是人民的疾苦,他给自己的写作套上了责任的枷锁,所以他的文章里,总有让人振奋和震撼的东西,让你热血沸腾。这是他们责任感的不同。当然,如今的80一代,有责任感的已经不多,他们未老先衰,信仰缺无,从他们在电视里的发言就可以看出,老一辈的精神面貌更像是年轻人,而如今的年轻人,更像是在装成熟,他们“成熟”的要死,但为人处事却幼稚的要命。 9、…… 可说的还很多,但仅就这几点来说,已足够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现如今的中国,拥有话语权的往往是庸才,被发掘的往往不是最好的。 而那些真正有学问,有才学的,都是低调的。 正如经常逛网络的人会发现,网络中人藏龙卧虎,比韩寒写的好的,比他思想深刻的大有人在。 他们很清楚,在如今的年代下,他们的骨气不如鲁迅,无法坚持到底,枪打出头鸟,所以出头不如藏头,落个清净自在,因为在如今娱乐至死的年代,你说了也不会有更多人关注,不会有什么实际意义。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4 01:37
那鲁迅可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作家啊,那是对历史有极大的影响力的啊,而韩寒是现代作家啊,这话对比不易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4 01:31
楼上说的好,要求采纳。 听说过有些地方供鲁迅,有鲁迅像,没想过以后韩寒也能有人供着。 有笨理去想,他们两个活着的意义都不一样,不能相提并论。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4 01:31
无论如何韩寒都无法取代鲁迅,韩寒只是偶然,而鲁迅则是必然。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4 01:36
《长安乱》是一部武侠小说。 凭着这三点,中国青年出版社显然对这本新书充满了信心,一上来就印了30万册。不出书的作家来说则更是如此。现在说韩寒是作家,似乎有些勉强。他如今的身份,是职业赛车手。他已经不是当初那个靠写作吃饭的年轻偶像作家,但隔一两年便有 新作问世,似乎也还是半只脚留在“作家”这个圈子里。比起很多畅销书作家韩寒并不算高产,自从《通稿2003》在去年九月份出版以来,差不多时隔一年后,才出来这么一本新书,而且这本书的出版日期被一推再推,更有吊人胃口的意思。 其次,这是一本前所未有的另类的书。看过它的人,说好的觉得这是一本奇书;说不好的觉得它就是废纸一堆。第三,这可以说是韩寒的转型之作,从前几部作品来看,无一不与校园生活紧密联系,而这次,《长安乱》是一部武侠小说。凭着这三点,中国青年出版社显然对这本新书充满了信心,一上来就印了30万册。 韩寒长篇作品:像少年啦飞驰韩寒长篇小说《像少年啦飞驰》, 2002年列全国图书排行榜文学类第一名,现在看来,少年的时光真的像飞驰,能记下来的部分竟然并不像歌词写的那样美丽,它是恍惚、不知所之的,稍不注意就一晃而过了。初涉社会,人物成长的过程中体会了社会的复杂和现实的残酷以及人心的不可探测,所以许多是作者的真实感受,是渗透阅历的写作。有失望、迷惘,但不断追求。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出版 作者:韩寒 定价:18.00元 李开复为青年指点迷津:与未来同行李开复博士的新著《与未来同行》汇集了近八年来他撰写的25篇与人才成长、科技创新、企业文化和青少年教育等相关的文章。从写于八年前的《我的人才观》,一直到这个月才刚刚写完的《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它们中的每一篇都是李开复博士过去八年里用写作的方式关心中国科技与教育事业,关注中国青年学生成长历程的缩影,它们中的每一篇也都凝聚着他对中国科技、文化与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人民出版社 出版 作 韩寒作品之《三重门》 《三重门》是一部由一个少年写就,但却不能简单划入儿童文学的一般意义上的小说,它恰恰是以成熟、老练,甚至以老到见长的。17岁的韩寒注定要扮演不安分且引人注目的角色。他以一篇《杯中窥人》问鼎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然而,他却因期末考试的成绩单高挂七盏红灯而留级。在2000年还是用七门功课红灯照亮前程。眼下的韩寒已经成为一个“话题”——“一个‘高材’留级生引出的话题”。这个韩寒,何许人也? 我看韩寒小说《三重门》 前段时间上网觉得无聊了(我上网看完论坛上感兴趣的帖子和新浪的新闻后就会觉得没事可做的无聊),就顺着鼠标在网页上变成的手掌乱按,鬼使神差的进入了新浪博客,看到了沸沸扬扬的“韩白之争”。 我以前并没有读过韩寒的书,对他并不了解。熬完“十年寒窗”,走出校园后,我就很少真正看过什么书了。好象一个恋爱成功,结婚了的男人,再也没有了说甜言蜜语的习惯。 看过“韩白之争”后,觉得韩寒吵架的功夫甚为了得,辞锋犀利,招招致命,就对他产生了兴趣,于是在网上读他的长篇小说《三重门》。 读的时候,隐隐的有某种熟悉的感觉,但又捉摸不定。待看到后记中的一段话后,我才恍然大悟。这段话是这样的“现在的教材编课实在太那个,------而真正有艺术欣赏性的梁实秋、钱钟书、余光中等人的文章从来见不到,不能因为鲁迅骂过梁实秋就不要他的文章吧?不能因为钱钟书的名字不见于一些名人录文学史而否认他的价值吧?”对了,是钱钟书,是《围城》。韩寒的《三重门》是仿照《围城》的路数来写的,《三重门》中随处可见《围城》的影子。 《围城》最能吸引普通读者之一是文中大量的妙趣横生的巧妙比喻。两件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经钱钟书的生花妙笔一连,便能产生让人击掌叫好的效果。如对文凭的比喻“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身下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让人深有感触之余又忍俊不禁。又如写方鸿渐初见唐晓芙的印象“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旨则、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水果。她眼睛并不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用水果比喻女孩子的脸,用政治家讲的大话比喻女人的大眼,非常新鲜有趣,而且一个清新可人、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