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9 08:11
共1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9-09 12:32
在ps中打开一张图片后,找到要凸出的地方,点击滤镜找到光圈模糊选项,接着圈出要凸出的范围,进行调整后,然后在更改一些模糊的参数,例如模糊程度、光源散度,调整合适后,点击确定就好了。
景深,是指在摄影机镜头或其他成像器前沿能够取得清晰图像的成像,所测定的被摄物体前后距离范围,而光圈、镜头、及拍摄物的距离是影响景深的重要因素。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7 10:03
不少人喜欢拍摄「前清后朦」的浅景深相片,网上教学也有不少,转过来如果想拍摄全照片都清晰的话,又该怎样做?在某些情况,例如微距摄影时,即使收光圈仍无法解决景深太浅问题,如果你微距拍摄小型物件 (如昆虫),同时又要全主体都清晰的话,就需要使用景深合成(focus stacking) 这技术,即是拍摄多张由前到后、焦点位置不同的照片,然后用 PS 重叠合成在一起,最后获得全照片都清晰的作品。
以下会介绍如何用 Photoshop,简单地合成数张焦点位置不同的照片︰
这里有三张分别以浅景深对焦在画面前、中、后三个部份的相片,而且由于是手持拍摄,连画面都没有对齐。看看我们如何以Photoshop CC合并三者的景深。
1、文件 → 脚本 → 将文件载入堆栈。
2、浏览 → 选取需要合并的相片。
3、选取这三张相片 → 编辑→ 自动对齐图层。
4、这时三张相片已经自动堆叠,用裁剪工具把边缘裁走。
5、开始进行合并景深的动作。编辑 → 自动混合图层。
堆叠图像 → 确定。
6、完成!
其中两个盒子的残影,来自不完全成功的画面对叠过程,拍摄时候使用脚架就可以避免了。
扩展资料:
即使你将镜头光圈缩到最小或是将对焦点如何改变也一定无法保证画面从最近直到最远都是清晰的。
我们都知道,在举起相机拍摄时,取景器中会出现一个焦点,这个焦点所对准的焦平面一定是最清晰的,然后根据你使用的光圈的大小,在不同的焦平面锐度会有差异。比如你用f8的光圈对准远处的山,那么远景一定是最清晰的,而离你很近的前景一定会比较虚,这是镜头自然的物理现象。但是这也是我们并不想看到的。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只有使用某种技术去克服。
而这个技术就是突破镜头极限,创造无限景深的大招——景深合成
(一)拍摄前的准备:
首先,你要带上一个足够稳固的三脚架,相机一些轻微的晃动都会给你的后期拼合制造麻烦。当然,还需要一根靠谱的快门线,这可以有效避免按动快门时的抖动。(我不推荐用延时拍摄的方式代替快门线,在光线瞬息万变的场合,延时的那2秒很可能会让你错过唯一的机会)
(二)拍摄时的设置:
当你确定好构图,在拍摄前的'一步就是对相机进行一些设置。
1.将相机设置为光圈优先的拍摄模式。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m档拍摄,这意味着曝光量锁定不变,那岂不是在后期拼合时更加容易吗?虽然m档能够让拍摄的一系列素材的曝光完全一致,但光圈优先能够根据环境光立即算出一个合理的曝光参数,在某些风云突变,光线稍纵即逝的场合更需要的是速度。
2.设置照片质量为RAW。以便保留更多的暗部高光细节,让后期有更大空间。
3.将镜头由自动对焦调为手动对焦,就是把镜头从af拨到mf。(我用的是佳能,好像索尼尼康在机身可以切换对焦模式)
4.如果你的广角镜头有防抖,那么务必关闭防抖
5.设置相机测光模式为全局测光
6.设置光圈
如果拍摄时风很大并且前景的光线很暗,往往使用较大的光圈配合高iso,才能提高快门速度定格住前景。如果现场几乎没有风,前景光线也不错,可以将光圈缩的比较小。光圈越小,景深越深,可以在拍摄时减少张数,提高效率。
(三)拍摄时的操作:
首先,将相机镜头的对焦环拧到最近处。镜身上有个透明的小窗口,这个窗口可以直观的观察镜头焦距的变化
我用的是佳能16-35,对于这枚镜头,就是拧到最近对焦距离处,也就是0.28。然后按下快门拍摄第一张照片。接着将镜头对焦环往数值较大的方向拧动一点,再按动快门拍第二张。接下来再往数值更大的方向拧动一点,再拍第三张……直至镜头拧到无穷远处拍下最后一张。
佳能的广角镜头不要拧到底,拧到无穷远处再回来一点,让刻度线刚好在无穷远刻度线前方的L形线条的竖线处即是无穷远。而尼康,索尼的镜头好像直接拧到底就是无穷远。
至于拍摄时拧动的幅度,全凭你自己,如果你比较保守,并且是第一次尝试这种技术,同时光圈开的比较大,或者是在拍摄一个非常重要的场景,那么可以拧的幅度小一些,多拍几张不同景深的,这样更安全。而如果你比较大胆,或者拍摄时光线充足,光圈缩的比较小,可以拧的幅度大一些。一般来说,拍摄个5,6张也就基本能覆盖从最近一直到最远的全景深了。
Tip:
拍完一组景深后,保险起见,我通常会再多做一组景深的拍摄,确保万无一失。因为这个技术对前期的要求非常高,一定要在前期拍摄就做到完美。而且在拍摄时要注意画面的曝光量,因为有时候光线变化非常快,比如太阳突然从云里钻出来就会很亮,可能一瞬间太阳就被云挡住了,这时光线就会很暗。这时候就要通过迅速加减曝光补偿尽可能让一组景深合成的图片曝光量基本相同。
(四)后期步骤:
1.筛选
首先将景深合成的几组照片导入到lightroom进行筛选,我会重复比对以及放大细节来确定保留下几组中的一组。那组筛选出的照片就是我们最后要进行景深合成的素材了。
接着放大查看留下的那组照片中的每一张图,比对焦点的位置以及各张照片清晰的区域。因为在转动变焦环拍摄时,由于拧动幅度的大小,总会有一些照片的清晰区域是比较类似和重叠的。这一步就是删去一组照片中焦平面重叠比较多的那几张图,最后只留焦平面基本可以互补的那几张。
这一步不仅可以减少拼合时计算机运行的时间,更重要的意义在与如果拍摄的时候有风,前景的花草一定会有位移,而如果很多张一起放进去拼合,就会干扰计算机拼合时的算法,产生错位和重影。
拍摄的条件就是如我说的那种大风的天气,风很大,前景花草的位移很厉害。下面我截取了他在作品下方的描述,大家可以体会一下拍摄以及合成时的艰难:
拍摄这张照片可能是我所有摄影经历中挑战最大的一次。听闻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交界处的哥伦比亚河旁的野花已经盛开,利用近水楼台之便驱车赶往了著名的野花点 Columbia Hills。之前踩点时遇到时速35英里的大风,看形势不得不放弃转拍别处。周一早晨天气预报预测时速9英里的微风,日出前一个小时便满心期待地来到了拍摄点。刚一开车门,车门瞬间被迅猛的大风吹回来,差点没夹到手。走进田野发现风势一点不比踩点时弱。在大风的摧残下,大部分的*野花都被压弯了腰,成了侧对远处Mt Hood的姿势。大风持续呼啸着,且极少有停歇的片刻。这给构图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为很难判断花静止时的位置和形态。端着相机不断在花丛中徘徊尝试,心想着一定要再太阳直射到地面前完成构图想的金星带场景的拍摄。当终于定下构图后,开始看长达半小时之久的景深合成的反复抓拍。ISO从800一直爆到了4000才得以“钉住”摇曳的花草。叠一组完整的景深需要连续移动焦平面3-4次。而大风偶尔的喘息仅仅给我最多1-2面的捕捉机会,完全不足以完成一整组的拍摄。更为困难的是没两张之间花草会有明显的位移。于是我只能寄希望于多抓几组能从中挑选出足够的素材完成景深合成。直到回家开始后期选片时,我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最终能完成它。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两天陆续续的处理,最终还是将脑海里的场景完整的呈现出来了。
2.调整
在lightroom里对照片进行一个基础的调整,为后续在ps中的拼合打好基础。通常矫正一下曝光,对照片做一个基础的调色,降噪锐化等。当做完针对某张照片的调整后,需要将这个效果应用到这一组的所有图片上。
选中所有图片,点击“同步设置”,将所有选项都勾上,然后点击“同步”。那样针对某一张照片的所有调整就被同步复制到了所有图片上,这样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是一致的。
Tip:
如果拍摄的时候光线变化很快,可能每张照片的曝光会有一些差别,这就需要在同步设置以后对每张照片进行单独的调整。
3.合成
lr里完成对照片基础调整后,接着把所有图片导入到ps中。
选中所有图片,点击右键,在弹出的窗口中选择“在应用程序中编辑”,然后再点击“在photoshop中作为图层打开”。这样所有的图片就自动载入到ps中了,并且作为图层叠加在同一个画布中。
接着全选图层,点击ps上方工具栏的“编辑-自动对齐图层”,那样,所有图层就被软件自动对齐了
这个对齐的操作是为了克服镜头的呼吸效应.当我们在拧动焦距环时,镜头会移动浮动镜片来对焦,浮动镜片的移动必然带来光学结构的改变,因此焦距就会发生变化。所以虽然机位固定,但是拍摄出的画面一定有轻微的变形跟位移,这时就要依赖ps强大的对齐功能了。
自动对齐以后,画面的周围有白边,这就是程序对图像进行拉伸匹配像素时出现空白的多余像素。
对齐以后,就是要将图片融合在一起,还是全选图层,点击“编辑-自动混合图层”,在跳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堆叠图像”,同时勾选“无缝色调和颜色”,再点击确定,软件就开始自动融合。
最后融合完的图像,每个图层的旁边都多了蒙版,这就是软件自动计算生成的。这个功能能够计算抓取出每个图层最清晰的部分然后进行融合。
接着我们将图层合并。如果在拍摄时没用三脚架或者现场有很大的风,就会造成图片中元素的位移和晃动,这时候不能够完全依赖ps软件的自动合成。要在这一步拼合前追加一步,就是手动调整各个图层的蒙版,用笔刷刷取清晰的部分,这个过程比较考验技术以及花费时间。
合并图层后,用裁剪工具裁去画面周围空白以及模糊的部分。所以我们在拍摄时要尽量在构图上留有余地,给后期留下裁剪的空间。
这就是最后裁剪完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从最近到最远都是清晰锐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