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教学应适当适时地传授具体汉字的形义演变知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7 22:5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21:37
一、汉字具有明显的表意特征
1、汉字是以造型表示意义的文字。
最早产生的汉字是由记事的图形符号、图腾符号等逐步获得读音而形成的象形字,如:山、水、牛、羊、日、月、车、目、木、刀、果、贝、册、串、禾、鸟、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事性符号(即点撇之类的非文字符号)产生了指事字,如:本、末、刃、甘、寸、丹、勺、中……;把两个或更多的象形字放在一起表示新的含义,产生了会意字,如:安、休、步、岔、吹、夯、好、解、众、磊、焱、淼……。后来,人们发现单靠象形、指事和会意的方法造字,无法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人们创造了形符加声符的造字方法,比如以“巴”为声符,选用不同的形符表示意义,就可以造出“把、吧、爸、疤、靶、耙、笆、芭、粑、钯、跁、爬、耙、琶、杷”等一批新字来满足书面交际的需要。从以上四种造字方法可以看出,汉字是以造型来表示意义的文字。
2、汉字的意符与字义关系密切
汉字的意符,绝大多数都是表示人、人体的器官、动作、言语、心理活动、居住条件、生产生活的工具、器物的基础汉字,还有一部分就是表示古代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和天文、地理等方面事物的基础汉字。这些基础汉字多数是象形字,也有少数指事字和会意字。因此这些早期产生的基础汉字,表意性非常鲜明,后来不仅单独使用在各种文献中,而且基本上都充当了后起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意符,在新产生的汉字中发挥着表意作用。也就是说,古代的汉字其意义都与人们那时的生活密切相关。
但是,随着汉字隶变和楷化的方块化演变,构造在汉字中的绝大多数汉字表意符号都发生了和单独汉字形体不一致的形变,绝大部分是以偏旁的形式出现在汉字构成中,比如:扌、爫、忄、疒。还有一部分意符,就变得来不容易看出了,比如:“兵、开、舁、共、具、丞、承、舂、典、弃、秦、奉、泰”等汉字都是以“廾”(双手相对)为意符构造的,如果不经过学习就看不出所以来了。而且汉字中还有部分声符也发生了形变,让你不容易认出,这也影响着人们对形声字意符的判别。所以学会识别汉字偏旁的形和义,就有利于解读汉字。比如对“章”的构成就有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一曰“立早章”,一曰“音十章”。“立早章”显然是不懂得汉字表意特点的错误理解。“章”是指音乐演奏到一定段落的意思,因此应该是“音十章”。“十”表示乐曲的长度。再如,现在全国流行“冷淡杯”,全国各地几乎都有不少冷饮店把“啖”写成“淡”;明明是冷饮,变成了只认得钱,却淡漠了人情的“冷淡杯”。所以,学习理解和使用汉字,有必要正确理解汉字的偏旁,能够分清字的构成:①独体字和合体字;②合体字又能够分出会意字和形声字;③会意字,能够分清会意的所有部件;④形声字能够分清意符和声符。
3、汉字意义的发展具有从本义引伸的规律
汉字产生之初,用象形、指事、会意或者形声创制汉字时表示的意义就是字的本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概念不断丰富,对于新概念不一定都去创制新字表示,这时就利用现存字的本义去记述那些意义相近的新概念、新思维,使得绝大多数汉字由原始意义不断地派生出新的意义,这样原来的单义词也就发展成了多义词,这就是汉字意义发展的主流规律:引伸发展。例如,“间”(最早写作“闲”),会意字,从门从日或从门从月,闭门而见日月,表示门有缝隙,本义门缝。由这一意义派生出各种缝隙和与缝隙有关的各种意义(包含由词性活用派生出的其他意义)。如:①彼(牛)节者有间(物之缝隙)。②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时间之缝隙)。③诸侯有间(感情之缝隙)。④千载谁堪伯仲间(引申为“之间”、“中间”)。⑤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把缝隙义作动词用,表示加身其间,解作“参与”)。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同⑤,解作“夹杂”)。⑦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使项王的君臣之间产生缝隙,解为“离间”)。⑧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引申为有时间上的间隙,解为“间或”)。
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到学习汉字要重视从字形去了解该字的本义,并展开联想顺着本义向四周可能延展的足迹去探求它的引伸意义。因此了解汉字本义对于理解汉字引伸义是十分有益的,而且理解了汉字的本义和引伸义,就能够更好地识记和使用汉字。
4、汉字意符的表意是概括的
单独作字使用的象形字,意义非常鲜明,但是这些汉字如果作为构字部件作形声字中的意符时,表意就只能够是概括的,方向性的。因此对于形声字来说偏旁只能够看出意义的倾向性,其每个形声字的准确意义还得依靠和声符结合起来去识记。比如,“扎、扦、打、扑、扒、扔、扪、扛、托、执、扫、扬、抖、抗、拒、护、扶、抚”这些都是以手为意符的形声字,意符只能够表示这些动作与手有关,所以要准确的识记这些汉字,还得和声符结合起来,和文字环境结合起来。意符和声符的结合,实际上就是人们把某个动作在实际生活中称为什么的语音符号和这个汉字紧紧*在一起,使某音之某字的音和义的书面形体固定下来;从这个意义来说,声符也是表意的,是不能够随意改换的。文字环境是社会生活的再现,是我们了解人们生活的依据,也就是解释这些汉字的依据。
5、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联系靠约定俗成,而不是靠固定的规则
凡是学习过书面汉语的人,不管他汉语的发音如何,他都能根据字的形状理解书面汉语。读音仅仅是汉字的称谓,相当于字的名称。读音之于汉字,犹人名之于人;字义之于汉字,犹人的本性、特点之于人本身。今天的人虽然不了解孔子说话时哪些字发哪些音,但却能读懂《论语》。汉字的读音(即这个汉字的名称)虽然是约定俗成的,但是某字的读音一旦公认了也就不能随意改动,否则,就会给交际造成混乱。而英语等拼音文字单词,是靠规则来拼读的。这是汉字和拼音文字的区别之一。
6、汉字的字形构造也是约定俗成的
例如,提手旁一律放左,反文旁一律放右;同样是以“衣”为意符“果”为声符的汉字“裹”和“裸”,就因位置摆放不同而意义不同;再如,由“口”和“今”两字用不同组合方式造出的字“含”和“吟”,意义和读音都不一样。这些都说明汉字的构造不是一种必然规律的支配,是约定俗成的,但是也是不能够随意改动的。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就对文字实行了“书同文”的行政干预。新中国建立后,为了保证交流的方便,对有些不合大众习惯的异体字,国家语委就给以废除。比如éméi的é过去有两种造法:峨、峩。后来就废除了“峩”,统一为“峨”。
7、汉字的声符选用也是约定俗成的
比如,在简化汉字时,“历史”的“历”,用“力”而不用“立”或“里”,固定下来了,人们就沿用。如果随心所欲地改换声符,别人就无法理解这个生造字,给交流带来困难。早期的声符有部分也是兼表意义的,这就更不能够随便掉换了。例如:夬,由又(手)和决裂的图形构成。两读:①guài,*决断;选择。②jué,选择。所以有部分用“夬”作声符的字,多少与“夬”本义有联系。如:决(古时决决二字同,都是排除阻塞,疏通水道之义,即制造水缺以通水也)、诀(分别而难聚也)、玦(有缺之玉也)、缺(容器决也)。当然这不是构字的主流,举此例在于说明声符也是约定俗成的,一旦通用,则不能够改动。
8、汉字音同而形不同的字很多。
例如“代、带、待、袋、戴、逮、贷、黛、岱、怠、玳、殆、迨、绐”14个字全读dài,但是形体却不同,意义也不同,这就决定了汉字使用和理解都离不开具体的字形。
9、形体演变和外来语冲击着汉字的表意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在演变过程中,有三种情况冲击着汉字的表意性,使得少部分汉字变得来无法从六书的角度去理解意义:第一,汉字从篆书向隶书转变,再到楷书的演变过程中,汉字形体方块化时,部分汉字部件发生了讹变(即不规则变化或错误变化,使得部分形体不再有篆书中事物之形),例如“朝”“负”“尚”“奉”“奏”“春”。第二,汉字在简化形体时,由于不再遵循六书的造字原则,也有少数汉字已经无法从形体上去了解形体与意义的联系,例如“事”、“射”、“见”;第三,受外来语的冲击,有少数汉字被借用为纯记音符号,例如“他很酷”的“酷”的意义和字形就没有联系。但是,绝大多数汉字的形体与意义联系的方向还是明显的,从总体上来说,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并没有改变。汉字改革和汉字使用,都有必要,也有义务维护汉字的健康发展。
二、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汉字是世界文字当中最特殊的文字,字义和字形密切相连,不可分割,基本上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语,指一种行为、一种观念。所以许多汉字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可以说一个字就是一部历史,一个社会的缩影,一种观念的反映。学汉字,本身就是在学认字的同时,了解中华民族的生活和情感,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例如,从“渔”、“逐”、“焚”、“焦”等字我们能大概了解汉民族狩猎社会的一些生活情况;从“牧”、“牢”、“豢”能了解畜牧社会的一些情况,也能理解三国时的一种*为什么叫“州牧”,监狱为什么古人叫“牢”,收买奴才为什么叫“豢养”;“或(‘国’的本字)”为什么从“戈”从“囗(古代的‘围’字)”,现在演变为从“玉”从“囗”;从“刖(断足)”、“刵(割耳)”、“剠(用刀刺脸)”、“劓(割鼻)”、“剐(凌迟)”等字,可以看到古代刑法之残忍;从“取(割耳报战功)”、“伐(断人之颈)”、“俘(按住下跪战俘的脖子)”可见战争之残酷;从“男”、“妇”(“妇”的繁体)的字形,可知古代社会是男主耕作女主家务的情况;“父”是用手拿棍棒的会意字,表示父亲是训妻教子的人;“仁”从人从二,“二”表示多,“人二”合起来表示大家一起,亲密和睦;“群”为什么从羊取义,第一羊喜群居,第二羊是草食动物,非常温顺,孔子说“君子群而不党”,可见“群”字有深刻的道德内涵;从“女”旁的字有不少是表示*或者卑贱意义的,如“奸”、“佞”、“妄”、“奴”、“妨”、“妒”、“妾”、“委”、“奸”、“娣”、“婪”、“婢”、“嫉”、“嫚”,从这里又可以看到女性在告别母系社会以后的地位和社会对女性歧视的观念。所以学习汉字不是简单的识记汉民族的语言符号,而是学习中华文化,认识中华文化。汉字改革和汉字教学都有必要自觉按照汉字的构造规律解读和运用汉字。
三、古代汉字教学的经验与现实汉字教学的弊端
汉字教学上,我们老祖宗的成功经验就是从小授之以六书之法。汉代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的序言里介绍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犹言教师)教国子(犹言学生),先以六书。”“六书”这个符合汉字表意特点的析字之法,千百年来作为每一代人的学习汉字的拐杖,传到现代语文教学时,却几乎被抛弃了,各种识字教法实验层出不穷,就是不愿意再捡起六书这根拐杖。长此以往,错别字越来越多,自然也就不应该奇怪了。
现代语文教学中,汉字教学至少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基本上抛弃了六书理念,主要让学生死记硬背。
很长时间以来,识字教育强调的是读音的规范,忽略了用六书知识引导学生解读汉字。这一点,只要翻一翻几十年来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就很清楚,虽然小学语文课本在不少的时候重视了按偏旁归类的集中识字教学,但是,由于教材本身就没有规定要贯穿六书理念,因而教师就是各行其是,多数都是采用死教死记的笨办法。左的思潮笼罩教育的时候,不按汉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就更是被肯定的行为。初中阶段,语文教材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讲了一下六书知识的教条之后,就把实际运用抛于脑后了,最多各地的教学指挥机关考试时出上一两道相关填空题或选择题,*教师让学生死记一点六书之名称也就算任务完成。高中阶段,教师见到学生错别字多,难于纠正,就天天谴责小学和初中的识字教学。加之,高中阶段没时间去进行大量的识字教学,也是客观实情。所以,长期以来,社会成员的错别字严重,也就不足为怪了。近年来,小学课本开始编入了甲骨文字初级内容,这是很好的文字教学开端。
第二、汉字简化时,部分简化不遵循六书原理,使按六书原理难于解读的讹变汉字大大增多,并且汉字简化以后,又没有相应的字典加以解说,使得教学第一线教师只有教育学生死记硬背(因为教师本身也搞不懂)。例如:“汉”、“击”、“边”、“尝”、“过”、“归”、“灵”、“岁”、“历”、“办”等简化汉字的出现,国家语委对此不作说明,教师除了让学生死记硬背之外,还能够有什么办法呢?
第三,偏旁部首的部分称呼,要么不科学,要么不对偏旁的含义作科学解释。偏旁部首的部分名称的命名,不利于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例如:斜玉旁叫斜王旁,火字底叫四点底,卩(jié)字旁叫单耳旁,冰字旁叫两点水,网字头叫四字头,肉字旁叫月字旁等。当然,对于初学汉字的小学生来说,这样似乎减少了学生的负担,也减少了学生问老师的麻烦,其实,让学生记成“王字旁”和记成“斜玉旁”,看不出减多少了多少难度。反正都是死记,为什么不在小学生记忆力强,理解力弱的时候,让他们记住正确的知识以图将来领悟,而一定要让小学生记住一个错误的东西,使将来难于纠正呢?
第四,部分教师六书知识的文化功底不厚,不能很好地利用六书知识结合具体实际指导学生学习汉字和解词用字。比如,“原”、“罥”、“颖”、“殳”、“倏”、“荣”“益”“奉”等不少汉字,很有一部分教师一辈子都没搞懂,学生也一辈子没搞懂。如此教学,那纠正错别字之法,除了死记硬背,还能够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我听过一堂小学的识字教学公开课,一个老师讲“照”时,这样给学生说:“一个日本人去买小刀,一不小心,划了一条口子,鲜血就点点滴滴掉了下来”。这种教法,还被当时的教革委给予了高度肯定。笔者以为外国人学汉字,用这种方法还是可行的,因为他们缺乏中国的文化背景,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就很糟糕。我们的教材编写者为什么不循序渐进地在学“照”字之前,先让学生学习“日”“召”“昭”三个字呢?
四、学习汉字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习汉字不能一味死记硬背。既然多数汉字是通过形体表示意义的,而这个形体结构又是有规律的,那么我们学习汉字就应该重视通过分析字的结构形状,去识记汉字的本义或基本意义,然后在多种语言环境的学习中逐步了解这个字的其他引申意义,从而丰富语汇,提高解字用字能力。
汉字的构字方式是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那么对汉字的基本表意符号,特别是已经变形不成独立汉字的意符的理解就十分重要。只有能够理解这些符号的含义,才能够更好理解由这些符号作意符构成的汉字。其次是要能够理解形声字中的声符,这样不仅是促进对读音的记忆,也是促进汉字整体结构的理解,便于识别意符,进一步准确把握汉字意义。汉字中的很多意符,很多人一辈子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要记住这些字,肯定只有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比如,“廾”“攴”“攵”“ ”“寸”“殳”等符号是表示什么都不知道,那么“典”“敲”“牧”“反”“夺”“殴”等汉字是什么结构则无从知道,对于这些汉字的意义,自然只有死记硬背。但是如果理解了它们的意符和构造方式,不仅能够记住这些字的字形,而且也有助于理解这些汉字的本义和引伸义。
汉字学习和汉字教学,应该注意四点:
第一,要注意变形偏旁意符和声符的释读。整个变形的汉字基本意符不足100个,简化、变形或省略部分形体后不便释读的声符,也就50来个。因此,就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来说,要记住这100多个常见的变形的字符,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在小学阶段,至少不超过初中阶段,让未来的中国公民正确释读汉字的这些意符和声符是可行的,也是应该的,必要的。
第二,在学习新的汉字时,能够用六书知识解读的,不要放弃机会,引导学生正确释读。
第三,六书知识解读应该深入浅出,结合学习的汉字资料进行。小学二年级可以正式讲授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个六书概念,并结合部分已经释读的汉字进行提高性复习解读。对新学习的汉字能够或适合用六书知识解读的,力争用六书知识解读。
第四,要在汉字运用中,用六书知识巩固所学汉字。小学和初高中都要在改正错别字、同义词辨析、选词填空等各项字词练习的语文活动中,自觉运用六书知识。比如:
1、注意结合语言环境,从偏旁入手辨识同音字。
例如,①“一筹莫展”还是“一愁莫展”,只能从“筹”和“愁”的意符和结构入手辨析:“筹”竹字头,为筹码,符合成语语境;若用“愁”字,整个成语意义全非。②“惊惶失措”还是“惊惶失错”,也只有从“措”和“错”的意符和结构入手辨析:“措”从提手,是安放、处置意义,符合成语意义;“错”则非。③“化妆”与“化装”,据字形,含“女”字之“妆”,当与女子打扮有关,含“衣”之“装”,当与整个服饰有关,意义范围比“妆”要广;因此具体使用这两个词语时就不易出错。
2、注意从偏旁入手辨识形近字。如:“他性格急燥”之“燥”是否错误,就可从字形判断为错字。因为从火之“燥”,应是与火有关的干燥之类的意义,而“急躁”应是内心急而手足不安之意义。
第五,汉字意义由古而来,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汉字字义的继承和演变。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发展而来的,其继承性非常明显。现代汉语中的许多词语的语素实际上就是古汉语中的一个词。因此,在现代汉语词汇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注意运用古汉语的知识也有利于解释词语和纠正错别字。
解释现代词语,常用语素分析法。如解“待遇”一词,据“皇上遇先生甚厚”句中的“遇”字,可知“待遇”二字同义,进而推知此词之基本意义是“对待”,再进一步引申为“对待的情况、方式”以及“实际对待的物资、权利、地位”等。再如解“假借”一词,学过“狐假虎威”,就该知道“假借”二字同义,也就能解释“假借他人名义”的意思,也能讲“假公济私”一词。所以,在小学和中学适当多学习一点文质兼美古代文章,是必要的。
第六,识记汉字要善于观察联想,理解汉字结构和意义关系。古代流传下来的汉字绝大多数是形声字,因生活需要而新造的汉字更是形声字。运用六书理念,善于观察联想就可以增强辨字和用字的能力。选录一组含有相同构字部件的汉字,再从你熟悉读音和意义的汉字入手,就能大致判断这些字的声符和意符。例如:赌、堵、睹、陼、琽、褚、楮、诸、猪、煮、箸、著、锗、赭这十四个字,即使你不能完全读准它们的音,但是只要注意从读音和意义去区别比较,你就能判断它们是以“者”为声符的形声字,并从偏旁,猜出其大致意义。“赌”从贝(贝,古货币),必与钱财有关;“堵”从土,必与土或土有关;“睹”从目,必与眼睛有关;“陼”从左耳(左包耳是阜的变体,土丘义),必与土丘有关;“琽”从玉,必与玉石有关;“褚”从衣,必与衣服之类有关;“楮”从木,必与树木有关;“诸”从言,其 本义必与说话有关;“猪”从反犬,必是凶猛动物中的一种;“煮”从火(即通常人说的四点底),必与火有关;“箸”从竹,必与竹子有关;“著”从草,必与草有关;“锗”从金,必与金属有关;“赭”从赤,必与红色有关。
第七,注意结合上下文,从字形去把握字的本义和引申意义。例如前文举的“间”字。
第八,可以适当使用一些编口诀之类的辅助手段,配合识记一些难记的汉字。歌诀可以自编,也可以采用别人的记字歌诀。
例如,要想很好地记住“戌”、“戍”、“戊”、“戎”四个字,就采用口诀:横“戌”点“戍”“戊”中空,十字交叉便是“戎”。下面收集和自编的一些记字歌诀,供各位语文同行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教学参考:
记“颐”、“姬”、“熙”三字:颐和园里,演《蔡文姬》,熙熙攘攘人真挤。
记“赢”、“嬴”、“羸”三字:亡口月贝凡,“赢”字在眼前;换女便是姓(嬴),换羊弱不堪(羸)。
记“巳”、“己”、“已”三字:己平已半巳封口。
记“玄”作声符的形声字:“玄”:搭弓就是“弦”,有舟是船边(舷),有目头发昏(眩),有火真耀眼(炫)。
记“也”作声符的形声字:有马能行千里(驰),有土能种庄稼(地),有人不是你我(他),有水能养鱼虾(池)。
记“喿”作声符的形声字:有手就做“操”,有火便干“燥”,有足脾气“躁”,有水是洗“澡”,要是换成口,一定“嗓”子好。
记“ ”作声符的形声字:逢“衣”就“裁”衣,逢“车”就“载”粮,有“木”是“栽”树,见“异”“戴”头上。
根据汉字特点强调汉字学习要重视字形分析,并不是说学习汉字只管意义不管读音,相反地只有把字形分析与读音很好地结合起来才更有利于汉字学习。我国幅员辽阔,方言种类多,习惯势力很大,严重影响了口语交际。在通讯事业非常发达,交际全球化的今天,为了方便交流,汉字学习既要注意字形分析,又必须用普通话发音去识记汉字,减少书面交际和口头交际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