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蒸笼和筲箕以及葫芦瓢散文三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8 02:35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20 14:54

【蒸笼】

荆楚一带,竹子多。洲岛四围环水,竹子更是遍地。竹子的品相也好,中通外直,劲到坚韧,适合做各种东西。床、椅、箩筐、筛子、蒸笼……不胜枚举。虽同为竹品,床椅、箩筐、筛子什么的都离不了清凉之意,蒸笼不同,它是热气腾腾、豪气冲天。

蒸笼底要用质地粗大的竹子来做,竹子从中劈开出竹片,约莫两个指头粗的竹片即可。每个竹片之间间隙一致,不能太大,大概一个手指的距离。蒸笼外围则是劈成细小的篾片紧密编织的圆框,圆框上是形如斗笠般的盖子。盖子仍然用竹蔑密密地编织成。蒸笼坐在大铁锅上,敦厚、朴实、贴心,值得农家人信任。

新麦出来,照例是要蒸一锅馒头的。新麦磨出的面粉细腻、洁白,阳光与泥土混合的清香饱满悠长,关键是春天青葱美好的气息萦绕其中。发酵后的面粉,被捏成圆形或者方形的砖块,犹如出生的婴儿,被带出来见见太阳,新鲜美好。蒸笼被清水刷洗多遍,放在红火的太阳下烘干,再铺上刚从荷塘里摘下的小片荷叶。荷叶绿油油地,圆形或者方形的面团白白净净,坐在荷叶上,煞是好看。

讲究的人家,会根据面团大小,恰倒好处地撕碎荷叶,放在面团下,一个个面团便坐在了绿色清香的荷叶上,再坐进蒸笼里。我母亲是有情趣的人,她捏出的面团不是圆形也不是方形的,而是拳头般大小的动物,老鼠、兔子、黄牛等等,还有一次她给我们捏了一个胖胖的娃娃。虽然笨拙了些粗糙了些,却仍为我们喜爱。蒸新馒头是我们最美的期盼。

大铁锅已经放好了凉水。凉水上便是装满了面团的蒸笼。亮堂堂的火苗呼地一下在灶塘里窜起,引燃出噼里啪啦的麦秸杆,麦秸杆上是棉柴或者树枝,它们逢火就笑,涣散着身子骨,蓬勃出熊熊火焰。铁锅里的凉水开始咕噜叫唤。似乎忘记一件事,蒸笼上的盖子也是竹蔑编织的,跑气。于是,找出清洗干净的湿纱布,蒙盖在蒸笼盖子上。

这才准备就绪。灶塘前递火的人,仰着一张脸庞,对着灶口,一边由着红通通的火光映照,一边又陷入遐想。漫无边际。

一切都是亮堂堂的。火焰。脸庞。心事。灶台上升腾的白茫茫的水汽。还有叽里咕噜的水沸声和弥漫的麦香。

水汽越来越丰沛,它们在沸水的催促下,从蒸笼的各处缝隙里溢出,飘逸成绵延的白雾。袅袅地升腾,到了屋顶上空的亮瓦。亮瓦先前是金黄的,裹满了太阳的光泽,现在却被丰沛的水雾氤氲,犹如扎进池塘里的黄月光。清明而令人恍惚。

雾气小了,慢慢缩回蒸笼和铁锅底部。此时,灶塘不能再递火了,由着刚才的残梗败叶烧吧,火势小了,余温还在。正好契合了蒸笼里的馒头出笼时分。

揭开蒸笼盖子的刹那,会有一阵突如其来的喜悦。芬芳和满足,在盖子举起的刹那,化做雾气,扑面而来,清洗那张迎向的脸庞。人提着盖子不动,微微勾腰,眼神盯着雾气下的新馒头,等待这阵清洗,从皮肤到内里,到整个身子骨。

清香的粮食,在舌间的搅拌下,催生味蕾和其它嗅觉。幸福降临。

蒸笼到了年底才被大派用场。蒸肉蒸鱼,蒸南瓜蒸肉糕,还要蒸饭。叽里咕噜的沸水下的蒸笼在旧历年到来的前一刻,就是忙碌的主妇。它竹蔑的纹理都是香喷喷的粮食味道。无数次的水火沐浴,蒸笼周身漫溢着桐油般的亮泽。

自然,蒸笼是与大铁锅和灶台匹配的。注定了它的安身之所在于乡野。城市里的蒸菜蒸粮食似乎与蒸笼无关,那些菜肴粮食全部被关进钢铝制品里,远离了竹子,远离了柴火,远离了新鲜的粮食。我们吃到的蒸菜蒸粮食,自然与乡野无关了。化合物提高了速成效率,也屏蔽了自然的清香。我们只好硬起心肠,不想它了。

【筲箕】

岛上有一句歇后语:蚂蚁爬筲箕——路数多。是赞扬人活动能力强有能耐的好话。看看筲箕吧,就是竹子划出的细柔篾片编织成的物件。篾片与篾片之间的缝隙,恐怕难得数清,即使能数清,也没有人真正去数,数清楚了,这物件作为筲箕就会大打折扣。说白了,筲箕就是要这些若即若离的缝隙,通风、透光、沥水、渗沙,留在筲箕里的就是干净东西了。

筲箕最主要用途是洗菜。从菜园子里拔起的蔬菜,还带着泥沙草屑虫子,还有粪水雨水浇淋的气息,还有被虫子吃掉一半衰老腐烂另一半的残梗烂叶。不要紧,先摘掉根须虫子老烂的部分,然后交给筲箕吧。筲箕的条件太得天独厚了,篾片柔韧,不至于蔬菜变质,缝隙不计其数,是洗涤的无数通道。等到泥沙尘埃大致差不多被过沥,提起筲箕吧,淅沥啪啦的水声中,看看留在筲箕中的蔬菜,白的一尘不染,绿的纯粹,其它颜色更是惹眼。不放心,如此重复二三遍,筲箕更爽目了,它几乎忍不住地叫出声来——干净了。

放在筲箕里的蔬菜,在厨房角落里,从来就是体面人家的女儿,要人舒服要人放心,还能给操厨的主妇增添骄傲。

而筲箕另一大用处,就是盛装没有吃完的剩饭。再没有比筲箕更加合适的盛装剩饭的工具了。它天然质朴,通风通气,它在无数次水洗中修来一身的通透清爽。当天没有吃完的剩饭,被盛进筲箕里,即使在最炎热的三伏天,也不用担心它会发馊变质。装着盛饭的筲箕,可不能随便放灶台砧板什么的,必须放在通风的物件上。比如,放倒的椅座上。有经验的人家,在厨房里会准备好饭架子。架子是缩小版本的担架,头尾被绳子系好,绳子从厨房顶上的木梁垂挂,饭架子就结结实实地挂在厨房里了。放在饭架子上的筲箕,最大程度地发挥一只筲箕的作用,它里面的剩饭,第二天早上中午甚至晚上,吃来都没有问题。这点类似现代家庭冰箱功能了,可冰箱作为现代科技产物,有利也有弊,比如保鲜就有折扣,而筲箕则能保鲜保质,更要人放心。

看来,筲箕是属于女人的工具。

也不全对。有时逢上收获季节,绿豆收上来了,花生收上来了,高粱也收上来了,家里能够装的基本都已经装下,簸箕什么的,都派上了用场,还不够,筲箕又挺身而出,满载着粮食。仅仅载下,就小看了它,什么不能装载?非得要它。要它装载,就是要它过滤,粮食和废物的分类。这些就是男人的活了,也不绝对,女人也做这些,说更准确些,本该男人做的有些女人也会做,比如,我的母亲。

她端一个大簸箕,左右上下颠簸摇晃,颠簸出虚浮的壳和沙,留下沉甸甸的粮食。大簸箕没有缝隙,细碎的垃圾难得清理。筲箕就出场了,左右上下,上下左右,母亲怀抱着筲箕,勾着腰身,如同跳舞般地摇晃。那些石块、纸屑、泥沙、物壳多么乖巧啊,从筲箕缝隙里漏下,从筲箕边沿飞出,从母亲怀抱中跳落在地,它们散落在母亲脚下,依依不舍,却又深明大义,离去。

我祖母只能簸筲箕,她无法簸簸箕,因为她的小脚,她站不了多久,再加上祖母延伸体一直虚弱,站着站着就会发晕。但她簸筲箕,站着坐着,都熟练得很。她与母亲簸筲箕不同,母亲簸筲箕很私人化,如同小时候我看的皮影戏,虽看着热闹烘烘地,却分明给人留下影子般的寂静。祖母却簸得热火朝天,一边簸着一边咕咕唤着鸡鸭,明明鸡鸭是她唤来吃地上簸掉的秕谷,却又着急地赶鸡鸭一边去。这样唤着赶着赶着唤着,粮食就簸干净了。祖母唉唉两声,坐在椅子上,看着还围在她脚边的鸡鸭,却没了声音。

我大姑父是做筲箕的好手。这在乡村算不了什么,关键是大姑父家后面有一大片竹林,毛竹、贵竹都有,做筲箕简单方便,做着做着,大姑父就掌握一手好技艺,但仅限于筲箕竹篮子而已。这也缘于它们的功用普遍化。每个家里,恐怕大小筲箕都在三个以上吧。

我家后面的竹子有限,祖父父亲都懒得做,而祖母母亲毕竟是女人,也没有这份闲心。我家的筲箕基本由大姑父提供,大姑父送来筲箕同时,总会外加什么,比如竹篮子,比如齐刷子,比如吹火棍等等,都是由竹子做的,都是些小物件。可单纯的小物件,专门送来有些失礼,多了的小物件,肯定是礼数周全了。这符合大姑父的为人。大姑父早年参军,曾经参加解放战争,一直有*。但有一年,面目憔悴的大姑,坐着村子里的一辆牛车,颠簸着几天几夜,感到省城找到大姑父,大姑哭了。她述说一个女子,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在岛上的为难。

我大姑是漂亮的,眼睛大而黑,鼻梁挺直,身材娇小,算得上我们村里的美人儿。但漂亮又成为大姑的麻烦,甚至要大姑心悸。村子里的最有实权的人物看中了她,大姑害怕极了,却无计可施。作为一个弱女子,她该用什么来保全她的尊严?从身体到心灵。我是清楚的,她找我祖父哭诉过,可终究是嫁出去的女子,她总不能天天窝在娘家。祖父就火了,朝大姑嚷道:你嫁了男人,男人就是保护你的,现在你在受难,他在一边不管不问,这与守活寡有什么区别?大姑想想也是,不顾婆家人的阻拦,到省城寻夫摊牌去了。大姑留给姑父两个选择题:要么休了她,要么跟着她回家种田。大姑父想都没有想,马上给军队领导留下书信,径直和大姑回到岛上。从此,一个军官就解甲归田,守着我的大姑生儿育女,种田养家,闲暇就做筲箕。

我们搬家,我走出孤岛,工作成家,但姑父的筲箕却每年不断出现在我的厨房。姑父不到六十岁就走完了生命历程,先大姑而去。但大姑父的做筲箕手艺却留传给我的表哥,他空闲时,会做许多许多筲箕,然后挑到镇上城里去卖。到城里卖筲箕,总不忘给我捎带一两个,我从不拒绝。我在内心深处,总是认为,厨房里的东西越是天然越好。

乡村正在萎缩,而乡村一些固有的风物也正迅速地消失,可是,筲箕却不会。至少,在我家的厨房里,我不会不让筲箕缺失。我那么有理由地相信:竹子没有消失,筲箕就不会消失。

【葫芦瓢】

每年夏天快要结束时,祖母都会颠簸着小脚收拾瓜藤架子。豇豆、苦瓜、南瓜、娥眉豆、萝梭等,被摘掉最后一架瓜果蔬菜,然后从架子上拉扯下苍老快要成绳索的藤蔓。别看那些缠绕在架子、柴垛子、树木枝桠甚至爬到房屋顶上的藤蔓,枝叶枯索稀拉,可旁逸出去的枝蔓却缠绕得一塌糊涂。收拾这些,需要的就是细心,还要有抗拒蒺藜般的针刺手心的忍耐力。有些人家认为白费工夫,懒得理睬入秋凋零的瓜蔓,任其在秋风冷霜中老死。祖母是不允许的,具体什么原因,她也说不出所以然,但每到秋风灌注大地之前,她会花费三五天站在瓜藤架前,一把一把地清理出藤蔓残骸,堆积在地上,等待它们真正汁液枯萎干净,然后缠成一个柴把,扔进灶膛,烧掉完事。

烧完了,灰又被祖母扒出,拢在一起,是上好的草木灰咧。草木灰里埋着入秋的辣椒,据说可以保鲜到寒冷的冬季。也是如此,冰雪皑皑的冬天里,配菜的辣椒青得犹如翡翠,红的仿佛灯笼。草木灰的主要作用还不是保鲜蔬菜,而是来年春季,下到菜地里做为肥料。如此说来,这就是祖母清理瓜藤架子的缘由了。可祖母却总说,收了好,收了彼此干净,来年又是簇新簇新的。祖母的缘由终是她心底里的谜了。

收完了吗?没有。那爬到猪圈上的葫芦枝叶,沧桑着笑容看着我们。老褐色的蔓子,撑不开一个巴掌的叶子,在秋风中淡定气闲,不为所动。它知道它的寿数还没有到。比拳头大的葫芦还没有撑圆肚皮就老了,是心事多的少年,它挂在枝蔓间,有深深的叹息,却最终屏住不出声,它几乎是一夜间就醍醐灌顶:如若来到世上不可避免地离去,早与晚又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事情值得伤心叹息?不如豁朗了心胸,等待收容。

还有一个大腹腔的葫芦。它曲线优美却雍容大度,垂挂着自己,以近乎天空黎明前般的颜色坦然存在,青白中渗透着金黄。它早已知道,作为一只葫芦,在腹腔中盘丝错节内瓤时,一颗心也慢慢地*出从容和闲适。

你看见过用这么大的肚子来盛装一颗心的东西吗?

祖母举着菜刀割下大葫芦时,啧啧赞叹。她一只手托着葫芦的底座,另一只手握刀。在葫芦离开藤蔓的刹那,祖母用双臂把葫芦抱在怀里,以防葫芦掉在地上。

祖母割下的还有那只小葫芦。

割下的葫芦,又重新被吊起。祖母说,它们还有念想,等所有念想都干净了,我就劈开它们,它们就是葫芦瓢了。

念想……我不禁重复这个词语,心中有惋惜和疼爱。祖母说,咳,能够把念想修出实用的瓢,也是葫芦的所愿啊。信佛的祖母凡事都会从佛理来想一些东西,在她看来,葫芦瓢从葫芦一路老来,就是修心的过程啊。

葫芦老得泛起黑斑,完全褪掉青白色,黄澄澄地,犹如挂在原野深处的秋阳。祖母做葫芦瓢了。很简单,从中剖开,取出内瓤,内瓤洗干净,晒成不沾油腻的抹布,左右两半的葫芦上了一层桐油,就拿到外面晾晒了。桐油干了,葫芦瓢就诞生了。大葫芦瓢用处广泛,一个舀水,一个盛物,名副其实地履行一只瓢的职责。小葫芦呢?祖母很圣重,没有剖开,只是从头尾挖开小洞穴,掏出内瓤,做成一个完整的葫芦瓢,也不上桐油,在祖母反复清洗干净后就收起来了。

小葫芦瓢再次出现时,是第二年的春天。我舌尖布满了针尖般的小点点,开始是一两粒,*,黏附在肉红舌尖上,拉扯着。一天后,舌尖骤然增加了重量,蠕动有轻微的疼痛。舌尖终于沉重如山了,满满地压住嘴巴,也日夜拉扯着我的神经。我对着母亲的大穿衣镜,艰难地吐出舌头,看见肉红的舌尖已经被一层白色的膜覆盖,再艰难地吞回舌头,镜子里的脸庞被疼痛扭曲,呲牙咧嘴。

母亲买回消炎药,要我按时吞服,同时嘱咐我要多吃蔬菜。蔬菜吃了,消炎药也吃了,舌头不仅没有减轻重量,相反,说话和吞咽都成为问题。那些天,我寝食难安,疼痛缠身。祖母拉我一边,说,有妖魔附身了,要驱魔。我万分惊讶,又充满恐惧:妖魔爬到我身体里去了,我岂不是……泪水浮上眼眶。祖母摆手,没什么了不起的,晚上看我的,保证你明天就没事了。

暮春的夜晚,圆月泛着白银的'光芒,消融着浓黑,大地仿佛裹上一层白霜。祖母颠着小脚拉我到屋外站定,她的脸庞在月光下浮现一层神秘的光膜,核桃壳似的皱纹也被银光抚平。祖母递给我一个瓢,就是风干的被掏空内瓤的小葫芦。瓢面厚实、光滑,有金黄的色彩。祖母把葫芦瓢放在我的双手上。横躺在我手心的葫芦瓢,凹起的肚皮令我想起慈悲万能的如来佛。她从左衣袖上取下别着的小银针,拉我正对着亮堂堂的月亮,嘱咐我——一定要心诚,月亮才能看见隐藏在你身上的妖魔,才能帮助你用银针扎死妖魔。迎着亮堂的玉盘般的月亮,我仰起了脖子,额头上的一缕黑发搭在眼角,我忍痛撮起嘴巴吹开了它们,也吹出发颤的哭声。祖母开始念念有词,针尖在葫芦肚皮上紧紧密密地扎了一圈,又反方向扎了一圈,最后,祖母举起右手,在半空停顿了下,用力朝着圆圈*狠狠刺进,银针陷入了葫芦瓢的纹理中。祖母舒了口气,说,明天就会好的,睡觉去吧。

你能相信吗?祖母这种近乎迷信的巫术,却真的奏效了。第二天早上吃早饭时,我能喝水,吞咽饭团了。母亲又递给我药片和凉开水,我仰起脖子汩汩吞下。中午,疼痛完全消失。我心中一直疑惑,到底是药的作用,还是祖母真的扎死了进驻我身体的妖魔?至今,我无法得出准确的答案。

而二十多年后的春节,我带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回父亲的老家(父亲他们本不是洲岛人,为躲避战乱才在父亲十岁时搬迁到洲岛上),是在一个穷乡僻壤。刚好那些天一直雪花纷飞。女儿发起高烧,我们携带的感冒药无法使女儿退烧。到了晚上,女儿还是高烧不退,而老家那里最近的卫生院也有上十里路程。手忙脚乱的我看见谷粒堆中的葫芦瓢,祖母驱魔神气的一幕又闪现我眼前。我竟然仿效祖母,在雪地里,对着稀薄的月光左扎葫芦瓢右扎葫芦瓢,朝葫芦瓢中心扎去。

第二天,女儿全身火烫般,高烧更加严重。我们只好包车去城镇找医院去。事实证明,祖母那一套失效,或者说我没有祖母的巫术。

可这丝毫没有妨碍我对祖母巫术的信任,相反,我倒认为,那种能够与神明通融的技艺并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够随便拥有的。而大地上总有这样的人,这样的物,在长年累月的修为中,与神明取得通融的机缘,补救、修葺大地物事的漏洞和创伤。这是属于大地与天空的秘密。天空之远,大地之盛,肉眼与手脚的限度根本不值一提,只有看天为天看地为地的心灵才具备这种可能。

祖母对瓜果、葫芦、一只瓢的信任,本身就是神明般的信迹。她有缘看见并布施,是她修心的功德。于一个类似我的庸常俗人,又怎么能轻而易举地创造出神明般的奇迹?

而剩下的是,我热爱,从大地生长出来的蔬菜、花草、瓜果……自然物事,这是一只葫芦瓢给我的启示。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20 14:54

【蒸笼】

荆楚一带,竹子多。洲岛四围环水,竹子更是遍地。竹子的品相也好,中通外直,劲到坚韧,适合做各种东西。床、椅、箩筐、筛子、蒸笼……不胜枚举。虽同为竹品,床椅、箩筐、筛子什么的都离不了清凉之意,蒸笼不同,它是热气腾腾、豪气冲天。

蒸笼底要用质地粗大的竹子来做,竹子从中劈开出竹片,约莫两个指头粗的竹片即可。每个竹片之间间隙一致,不能太大,大概一个手指的距离。蒸笼外围则是劈成细小的篾片紧密编织的圆框,圆框上是形如斗笠般的盖子。盖子仍然用竹蔑密密地编织成。蒸笼坐在大铁锅上,敦厚、朴实、贴心,值得农家人信任。

新麦出来,照例是要蒸一锅馒头的。新麦磨出的面粉细腻、洁白,阳光与泥土混合的清香饱满悠长,关键是春天青葱美好的气息萦绕其中。发酵后的面粉,被捏成圆形或者方形的砖块,犹如出生的婴儿,被带出来见见太阳,新鲜美好。蒸笼被清水刷洗多遍,放在红火的太阳下烘干,再铺上刚从荷塘里摘下的小片荷叶。荷叶绿油油地,圆形或者方形的面团白白净净,坐在荷叶上,煞是好看。

讲究的人家,会根据面团大小,恰倒好处地撕碎荷叶,放在面团下,一个个面团便坐在了绿色清香的荷叶上,再坐进蒸笼里。我母亲是有情趣的人,她捏出的面团不是圆形也不是方形的,而是拳头般大小的动物,老鼠、兔子、黄牛等等,还有一次她给我们捏了一个胖胖的娃娃。虽然笨拙了些粗糙了些,却仍为我们喜爱。蒸新馒头是我们最美的期盼。

大铁锅已经放好了凉水。凉水上便是装满了面团的蒸笼。亮堂堂的火苗呼地一下在灶塘里窜起,引燃出噼里啪啦的麦秸杆,麦秸杆上是棉柴或者树枝,它们逢火就笑,涣散着身子骨,蓬勃出熊熊火焰。铁锅里的凉水开始咕噜叫唤。似乎忘记一件事,蒸笼上的盖子也是竹蔑编织的,跑气。于是,找出清洗干净的湿纱布,蒙盖在蒸笼盖子上。

这才准备就绪。灶塘前递火的人,仰着一张脸庞,对着灶口,一边由着红通通的火光映照,一边又陷入遐想。漫无边际。

一切都是亮堂堂的。火焰。脸庞。心事。灶台上升腾的白茫茫的水汽。还有叽里咕噜的水沸声和弥漫的麦香。

水汽越来越丰沛,它们在沸水的催促下,从蒸笼的各处缝隙里溢出,飘逸成绵延的白雾。袅袅地升腾,到了屋顶上空的亮瓦。亮瓦先前是金黄的,裹满了太阳的光泽,现在却被丰沛的水雾氤氲,犹如扎进池塘里的黄月光。清明而令人恍惚。

雾气小了,慢慢缩回蒸笼和铁锅底部。此时,灶塘不能再递火了,由着刚才的残梗败叶烧吧,火势小了,余温还在。正好契合了蒸笼里的馒头出笼时分。

揭开蒸笼盖子的刹那,会有一阵突如其来的喜悦。芬芳和满足,在盖子举起的刹那,化做雾气,扑面而来,清洗那张迎向的脸庞。人提着盖子不动,微微勾腰,眼神盯着雾气下的新馒头,等待这阵清洗,从皮肤到内里,到整个身子骨。

清香的粮食,在舌间的搅拌下,催生味蕾和其它嗅觉。幸福降临。

蒸笼到了年底才被大派用场。蒸肉蒸鱼,蒸南瓜蒸肉糕,还要蒸饭。叽里咕噜的沸水下的蒸笼在旧历年到来的前一刻,就是忙碌的主妇。它竹蔑的纹理都是香喷喷的粮食味道。无数次的水火沐浴,蒸笼周身漫溢着桐油般的亮泽。

自然,蒸笼是与大铁锅和灶台匹配的。注定了它的安身之所在于乡野。城市里的蒸菜蒸粮食似乎与蒸笼无关,那些菜肴粮食全部被关进钢铝制品里,远离了竹子,远离了柴火,远离了新鲜的粮食。我们吃到的蒸菜蒸粮食,自然与乡野无关了。化合物提高了速成效率,也屏蔽了自然的清香。我们只好硬起心肠,不想它了。

【筲箕】

岛上有一句歇后语:蚂蚁爬筲箕——路数多。是赞扬人活动能力强有能耐的好话。看看筲箕吧,就是竹子划出的细柔篾片编织成的物件。篾片与篾片之间的缝隙,恐怕难得数清,即使能数清,也没有人真正去数,数清楚了,这物件作为筲箕就会大打折扣。说白了,筲箕就是要这些若即若离的缝隙,通风、透光、沥水、渗沙,留在筲箕里的就是干净东西了。

筲箕最主要用途是洗菜。从菜园子里拔起的蔬菜,还带着泥沙草屑虫子,还有粪水雨水浇淋的气息,还有被虫子吃掉一半衰老腐烂另一半的残梗烂叶。不要紧,先摘掉根须虫子老烂的部分,然后交给筲箕吧。筲箕的条件太得天独厚了,篾片柔韧,不至于蔬菜变质,缝隙不计其数,是洗涤的无数通道。等到泥沙尘埃大致差不多被过沥,提起筲箕吧,淅沥啪啦的水声中,看看留在筲箕中的蔬菜,白的一尘不染,绿的纯粹,其它颜色更是惹眼。不放心,如此重复二三遍,筲箕更爽目了,它几乎忍不住地叫出声来——干净了。

放在筲箕里的蔬菜,在厨房角落里,从来就是体面人家的女儿,要人舒服要人放心,还能给操厨的主妇增添骄傲。

而筲箕另一大用处,就是盛装没有吃完的剩饭。再没有比筲箕更加合适的盛装剩饭的工具了。它天然质朴,通风通气,它在无数次水洗中修来一身的通透清爽。当天没有吃完的剩饭,被盛进筲箕里,即使在最炎热的三伏天,也不用担心它会发馊变质。装着盛饭的筲箕,可不能随便放灶台砧板什么的,必须放在通风的物件上。比如,放倒的椅座上。有经验的人家,在厨房里会准备好饭架子。架子是缩小版本的担架,头尾被绳子系好,绳子从厨房顶上的木梁垂挂,饭架子就结结实实地挂在厨房里了。放在饭架子上的筲箕,最大程度地发挥一只筲箕的作用,它里面的剩饭,第二天早上中午甚至晚上,吃来都没有问题。这点类似现代家庭冰箱功能了,可冰箱作为现代科技产物,有利也有弊,比如保鲜就有折扣,而筲箕则能保鲜保质,更要人放心。

看来,筲箕是属于女人的工具。

也不全对。有时逢上收获季节,绿豆收上来了,花生收上来了,高粱也收上来了,家里能够装的基本都已经装下,簸箕什么的,都派上了用场,还不够,筲箕又挺身而出,满载着粮食。仅仅载下,就小看了它,什么不能装载?非得要它。要它装载,就是要它过滤,粮食和废物的分类。这些就是男人的活了,也不绝对,女人也做这些,说更准确些,本该男人做的有些女人也会做,比如,我的母亲。

她端一个大簸箕,左右上下颠簸摇晃,颠簸出虚浮的壳和沙,留下沉甸甸的粮食。大簸箕没有缝隙,细碎的垃圾难得清理。筲箕就出场了,左右上下,上下左右,母亲怀抱着筲箕,勾着腰身,如同跳舞般地摇晃。那些石块、纸屑、泥沙、物壳多么乖巧啊,从筲箕缝隙里漏下,从筲箕边沿飞出,从母亲怀抱中跳落在地,它们散落在母亲脚下,依依不舍,却又深明大义,离去。

我祖母只能簸筲箕,她无法簸簸箕,因为她的小脚,她站不了多久,再加上祖母延伸体一直虚弱,站着站着就会发晕。但她簸筲箕,站着坐着,都熟练得很。她与母亲簸筲箕不同,母亲簸筲箕很私人化,如同小时候我看的皮影戏,虽看着热闹烘烘地,却分明给人留下影子般的寂静。祖母却簸得热火朝天,一边簸着一边咕咕唤着鸡鸭,明明鸡鸭是她唤来吃地上簸掉的秕谷,却又着急地赶鸡鸭一边去。这样唤着赶着赶着唤着,粮食就簸干净了。祖母唉唉两声,坐在椅子上,看着还围在她脚边的鸡鸭,却没了声音。

我大姑父是做筲箕的好手。这在乡村算不了什么,关键是大姑父家后面有一大片竹林,毛竹、贵竹都有,做筲箕简单方便,做着做着,大姑父就掌握一手好技艺,但仅限于筲箕竹篮子而已。这也缘于它们的功用普遍化。每个家里,恐怕大小筲箕都在三个以上吧。

我家后面的竹子有限,祖父父亲都懒得做,而祖母母亲毕竟是女人,也没有这份闲心。我家的筲箕基本由大姑父提供,大姑父送来筲箕同时,总会外加什么,比如竹篮子,比如齐刷子,比如吹火棍等等,都是由竹子做的,都是些小物件。可单纯的小物件,专门送来有些失礼,多了的小物件,肯定是礼数周全了。这符合大姑父的为人。大姑父早年参军,曾经参加解放战争,一直有*。但有一年,面目憔悴的大姑,坐着村子里的一辆牛车,颠簸着几天几夜,感到省城找到大姑父,大姑哭了。她述说一个女子,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在岛上的为难。

我大姑是漂亮的,眼睛大而黑,鼻梁挺直,身材娇小,算得上我们村里的美人儿。但漂亮又成为大姑的麻烦,甚至要大姑心悸。村子里的最有实权的人物看中了她,大姑害怕极了,却无计可施。作为一个弱女子,她该用什么来保全她的尊严?从身体到心灵。我是清楚的,她找我祖父哭诉过,可终究是嫁出去的女子,她总不能天天窝在娘家。祖父就火了,朝大姑嚷道:你嫁了男人,男人就是保护你的,现在你在受难,他在一边不管不问,这与守活寡有什么区别?大姑想想也是,不顾婆家人的阻拦,到省城寻夫摊牌去了。大姑留给姑父两个选择题:要么休了她,要么跟着她回家种田。大姑父想都没有想,马上给军队领导留下书信,径直和大姑回到岛上。从此,一个军官就解甲归田,守着我的大姑生儿育女,种田养家,闲暇就做筲箕。

我们搬家,我走出孤岛,工作成家,但姑父的筲箕却每年不断出现在我的厨房。姑父不到六十岁就走完了生命历程,先大姑而去。但大姑父的做筲箕手艺却留传给我的表哥,他空闲时,会做许多许多筲箕,然后挑到镇上城里去卖。到城里卖筲箕,总不忘给我捎带一两个,我从不拒绝。我在内心深处,总是认为,厨房里的东西越是天然越好。

乡村正在萎缩,而乡村一些固有的风物也正迅速地消失,可是,筲箕却不会。至少,在我家的厨房里,我不会不让筲箕缺失。我那么有理由地相信:竹子没有消失,筲箕就不会消失。

【葫芦瓢】

每年夏天快要结束时,祖母都会颠簸着小脚收拾瓜藤架子。豇豆、苦瓜、南瓜、娥眉豆、萝梭等,被摘掉最后一架瓜果蔬菜,然后从架子上拉扯下苍老快要成绳索的藤蔓。别看那些缠绕在架子、柴垛子、树木枝桠甚至爬到房屋顶上的藤蔓,枝叶枯索稀拉,可旁逸出去的枝蔓却缠绕得一塌糊涂。收拾这些,需要的就是细心,还要有抗拒蒺藜般的针刺手心的忍耐力。有些人家认为白费工夫,懒得理睬入秋凋零的瓜蔓,任其在秋风冷霜中老死。祖母是不允许的,具体什么原因,她也说不出所以然,但每到秋风灌注大地之前,她会花费三五天站在瓜藤架前,一把一把地清理出藤蔓残骸,堆积在地上,等待它们真正汁液枯萎干净,然后缠成一个柴把,扔进灶膛,烧掉完事。

烧完了,灰又被祖母扒出,拢在一起,是上好的草木灰咧。草木灰里埋着入秋的辣椒,据说可以保鲜到寒冷的冬季。也是如此,冰雪皑皑的冬天里,配菜的辣椒青得犹如翡翠,红的仿佛灯笼。草木灰的主要作用还不是保鲜蔬菜,而是来年春季,下到菜地里做为肥料。如此说来,这就是祖母清理瓜藤架子的缘由了。可祖母却总说,收了好,收了彼此干净,来年又是簇新簇新的。祖母的缘由终是她心底里的谜了。

收完了吗?没有。那爬到猪圈上的葫芦枝叶,沧桑着笑容看着我们。老褐色的蔓子,撑不开一个巴掌的叶子,在秋风中淡定气闲,不为所动。它知道它的寿数还没有到。比拳头大的葫芦还没有撑圆肚皮就老了,是心事多的少年,它挂在枝蔓间,有深深的叹息,却最终屏住不出声,它几乎是一夜间就醍醐灌顶:如若来到世上不可避免地离去,早与晚又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事情值得伤心叹息?不如豁朗了心胸,等待收容。

还有一个大腹腔的葫芦。它曲线优美却雍容大度,垂挂着自己,以近乎天空黎明前般的颜色坦然存在,青白中渗透着金黄。它早已知道,作为一只葫芦,在腹腔中盘丝错节内瓤时,一颗心也慢慢地*出从容和闲适。

你看见过用这么大的肚子来盛装一颗心的东西吗?

祖母举着菜刀割下大葫芦时,啧啧赞叹。她一只手托着葫芦的底座,另一只手握刀。在葫芦离开藤蔓的刹那,祖母用双臂把葫芦抱在怀里,以防葫芦掉在地上。

祖母割下的还有那只小葫芦。

割下的葫芦,又重新被吊起。祖母说,它们还有念想,等所有念想都干净了,我就劈开它们,它们就是葫芦瓢了。

念想……我不禁重复这个词语,心中有惋惜和疼爱。祖母说,咳,能够把念想修出实用的瓢,也是葫芦的所愿啊。信佛的祖母凡事都会从佛理来想一些东西,在她看来,葫芦瓢从葫芦一路老来,就是修心的过程啊。

葫芦老得泛起黑斑,完全褪掉青白色,黄澄澄地,犹如挂在原野深处的秋阳。祖母做葫芦瓢了。很简单,从中剖开,取出内瓤,内瓤洗干净,晒成不沾油腻的抹布,左右两半的葫芦上了一层桐油,就拿到外面晾晒了。桐油干了,葫芦瓢就诞生了。大葫芦瓢用处广泛,一个舀水,一个盛物,名副其实地履行一只瓢的职责。小葫芦呢?祖母很圣重,没有剖开,只是从头尾挖开小洞穴,掏出内瓤,做成一个完整的葫芦瓢,也不上桐油,在祖母反复清洗干净后就收起来了。

小葫芦瓢再次出现时,是第二年的春天。我舌尖布满了针尖般的小点点,开始是一两粒,*,黏附在肉红舌尖上,拉扯着。一天后,舌尖骤然增加了重量,蠕动有轻微的疼痛。舌尖终于沉重如山了,满满地压住嘴巴,也日夜拉扯着我的神经。我对着母亲的大穿衣镜,艰难地吐出舌头,看见肉红的舌尖已经被一层白色的膜覆盖,再艰难地吞回舌头,镜子里的脸庞被疼痛扭曲,呲牙咧嘴。

母亲买回消炎药,要我按时吞服,同时嘱咐我要多吃蔬菜。蔬菜吃了,消炎药也吃了,舌头不仅没有减轻重量,相反,说话和吞咽都成为问题。那些天,我寝食难安,疼痛缠身。祖母拉我一边,说,有妖魔附身了,要驱魔。我万分惊讶,又充满恐惧:妖魔爬到我身体里去了,我岂不是……泪水浮上眼眶。祖母摆手,没什么了不起的,晚上看我的,保证你明天就没事了。

暮春的夜晚,圆月泛着白银的'光芒,消融着浓黑,大地仿佛裹上一层白霜。祖母颠着小脚拉我到屋外站定,她的脸庞在月光下浮现一层神秘的光膜,核桃壳似的皱纹也被银光抚平。祖母递给我一个瓢,就是风干的被掏空内瓤的小葫芦。瓢面厚实、光滑,有金黄的色彩。祖母把葫芦瓢放在我的双手上。横躺在我手心的葫芦瓢,凹起的肚皮令我想起慈悲万能的如来佛。她从左衣袖上取下别着的小银针,拉我正对着亮堂堂的月亮,嘱咐我——一定要心诚,月亮才能看见隐藏在你身上的妖魔,才能帮助你用银针扎死妖魔。迎着亮堂的玉盘般的月亮,我仰起了脖子,额头上的一缕黑发搭在眼角,我忍痛撮起嘴巴吹开了它们,也吹出发颤的哭声。祖母开始念念有词,针尖在葫芦肚皮上紧紧密密地扎了一圈,又反方向扎了一圈,最后,祖母举起右手,在半空停顿了下,用力朝着圆圈*狠狠刺进,银针陷入了葫芦瓢的纹理中。祖母舒了口气,说,明天就会好的,睡觉去吧。

你能相信吗?祖母这种近乎迷信的巫术,却真的奏效了。第二天早上吃早饭时,我能喝水,吞咽饭团了。母亲又递给我药片和凉开水,我仰起脖子汩汩吞下。中午,疼痛完全消失。我心中一直疑惑,到底是药的作用,还是祖母真的扎死了进驻我身体的妖魔?至今,我无法得出准确的答案。

而二十多年后的春节,我带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回父亲的老家(父亲他们本不是洲岛人,为躲避战乱才在父亲十岁时搬迁到洲岛上),是在一个穷乡僻壤。刚好那些天一直雪花纷飞。女儿发起高烧,我们携带的感冒药无法使女儿退烧。到了晚上,女儿还是高烧不退,而老家那里最近的卫生院也有上十里路程。手忙脚乱的我看见谷粒堆中的葫芦瓢,祖母驱魔神气的一幕又闪现我眼前。我竟然仿效祖母,在雪地里,对着稀薄的月光左扎葫芦瓢右扎葫芦瓢,朝葫芦瓢中心扎去。

第二天,女儿全身火烫般,高烧更加严重。我们只好包车去城镇找医院去。事实证明,祖母那一套失效,或者说我没有祖母的巫术。

可这丝毫没有妨碍我对祖母巫术的信任,相反,我倒认为,那种能够与神明通融的技艺并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够随便拥有的。而大地上总有这样的人,这样的物,在长年累月的修为中,与神明取得通融的机缘,补救、修葺大地物事的漏洞和创伤。这是属于大地与天空的秘密。天空之远,大地之盛,肉眼与手脚的限度根本不值一提,只有看天为天看地为地的心灵才具备这种可能。

祖母对瓜果、葫芦、一只瓢的信任,本身就是神明般的信迹。她有缘看见并布施,是她修心的功德。于一个类似我的庸常俗人,又怎么能轻而易举地创造出神明般的奇迹?

而剩下的是,我热爱,从大地生长出来的蔬菜、花草、瓜果……自然物事,这是一只葫芦瓢给我的启示。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20 14:54

【蒸笼】

荆楚一带,竹子多。洲岛四围环水,竹子更是遍地。竹子的品相也好,中通外直,劲到坚韧,适合做各种东西。床、椅、箩筐、筛子、蒸笼……不胜枚举。虽同为竹品,床椅、箩筐、筛子什么的都离不了清凉之意,蒸笼不同,它是热气腾腾、豪气冲天。

蒸笼底要用质地粗大的竹子来做,竹子从中劈开出竹片,约莫两个指头粗的竹片即可。每个竹片之间间隙一致,不能太大,大概一个手指的距离。蒸笼外围则是劈成细小的篾片紧密编织的圆框,圆框上是形如斗笠般的盖子。盖子仍然用竹蔑密密地编织成。蒸笼坐在大铁锅上,敦厚、朴实、贴心,值得农家人信任。

新麦出来,照例是要蒸一锅馒头的。新麦磨出的面粉细腻、洁白,阳光与泥土混合的清香饱满悠长,关键是春天青葱美好的气息萦绕其中。发酵后的面粉,被捏成圆形或者方形的砖块,犹如出生的婴儿,被带出来见见太阳,新鲜美好。蒸笼被清水刷洗多遍,放在红火的太阳下烘干,再铺上刚从荷塘里摘下的小片荷叶。荷叶绿油油地,圆形或者方形的面团白白净净,坐在荷叶上,煞是好看。

讲究的人家,会根据面团大小,恰倒好处地撕碎荷叶,放在面团下,一个个面团便坐在了绿色清香的荷叶上,再坐进蒸笼里。我母亲是有情趣的人,她捏出的面团不是圆形也不是方形的,而是拳头般大小的动物,老鼠、兔子、黄牛等等,还有一次她给我们捏了一个胖胖的娃娃。虽然笨拙了些粗糙了些,却仍为我们喜爱。蒸新馒头是我们最美的期盼。

大铁锅已经放好了凉水。凉水上便是装满了面团的蒸笼。亮堂堂的火苗呼地一下在灶塘里窜起,引燃出噼里啪啦的麦秸杆,麦秸杆上是棉柴或者树枝,它们逢火就笑,涣散着身子骨,蓬勃出熊熊火焰。铁锅里的凉水开始咕噜叫唤。似乎忘记一件事,蒸笼上的盖子也是竹蔑编织的,跑气。于是,找出清洗干净的湿纱布,蒙盖在蒸笼盖子上。

这才准备就绪。灶塘前递火的人,仰着一张脸庞,对着灶口,一边由着红通通的火光映照,一边又陷入遐想。漫无边际。

一切都是亮堂堂的。火焰。脸庞。心事。灶台上升腾的白茫茫的水汽。还有叽里咕噜的水沸声和弥漫的麦香。

水汽越来越丰沛,它们在沸水的催促下,从蒸笼的各处缝隙里溢出,飘逸成绵延的白雾。袅袅地升腾,到了屋顶上空的亮瓦。亮瓦先前是金黄的,裹满了太阳的光泽,现在却被丰沛的水雾氤氲,犹如扎进池塘里的黄月光。清明而令人恍惚。

雾气小了,慢慢缩回蒸笼和铁锅底部。此时,灶塘不能再递火了,由着刚才的残梗败叶烧吧,火势小了,余温还在。正好契合了蒸笼里的馒头出笼时分。

揭开蒸笼盖子的刹那,会有一阵突如其来的喜悦。芬芳和满足,在盖子举起的刹那,化做雾气,扑面而来,清洗那张迎向的脸庞。人提着盖子不动,微微勾腰,眼神盯着雾气下的新馒头,等待这阵清洗,从皮肤到内里,到整个身子骨。

清香的粮食,在舌间的搅拌下,催生味蕾和其它嗅觉。幸福降临。

蒸笼到了年底才被大派用场。蒸肉蒸鱼,蒸南瓜蒸肉糕,还要蒸饭。叽里咕噜的沸水下的蒸笼在旧历年到来的前一刻,就是忙碌的主妇。它竹蔑的纹理都是香喷喷的粮食味道。无数次的水火沐浴,蒸笼周身漫溢着桐油般的亮泽。

自然,蒸笼是与大铁锅和灶台匹配的。注定了它的安身之所在于乡野。城市里的蒸菜蒸粮食似乎与蒸笼无关,那些菜肴粮食全部被关进钢铝制品里,远离了竹子,远离了柴火,远离了新鲜的粮食。我们吃到的蒸菜蒸粮食,自然与乡野无关了。化合物提高了速成效率,也屏蔽了自然的清香。我们只好硬起心肠,不想它了。

【筲箕】

岛上有一句歇后语:蚂蚁爬筲箕——路数多。是赞扬人活动能力强有能耐的好话。看看筲箕吧,就是竹子划出的细柔篾片编织成的物件。篾片与篾片之间的缝隙,恐怕难得数清,即使能数清,也没有人真正去数,数清楚了,这物件作为筲箕就会大打折扣。说白了,筲箕就是要这些若即若离的缝隙,通风、透光、沥水、渗沙,留在筲箕里的就是干净东西了。

筲箕最主要用途是洗菜。从菜园子里拔起的蔬菜,还带着泥沙草屑虫子,还有粪水雨水浇淋的气息,还有被虫子吃掉一半衰老腐烂另一半的残梗烂叶。不要紧,先摘掉根须虫子老烂的部分,然后交给筲箕吧。筲箕的条件太得天独厚了,篾片柔韧,不至于蔬菜变质,缝隙不计其数,是洗涤的无数通道。等到泥沙尘埃大致差不多被过沥,提起筲箕吧,淅沥啪啦的水声中,看看留在筲箕中的蔬菜,白的一尘不染,绿的纯粹,其它颜色更是惹眼。不放心,如此重复二三遍,筲箕更爽目了,它几乎忍不住地叫出声来——干净了。

放在筲箕里的蔬菜,在厨房角落里,从来就是体面人家的女儿,要人舒服要人放心,还能给操厨的主妇增添骄傲。

而筲箕另一大用处,就是盛装没有吃完的剩饭。再没有比筲箕更加合适的盛装剩饭的工具了。它天然质朴,通风通气,它在无数次水洗中修来一身的通透清爽。当天没有吃完的剩饭,被盛进筲箕里,即使在最炎热的三伏天,也不用担心它会发馊变质。装着盛饭的筲箕,可不能随便放灶台砧板什么的,必须放在通风的物件上。比如,放倒的椅座上。有经验的人家,在厨房里会准备好饭架子。架子是缩小版本的担架,头尾被绳子系好,绳子从厨房顶上的木梁垂挂,饭架子就结结实实地挂在厨房里了。放在饭架子上的筲箕,最大程度地发挥一只筲箕的作用,它里面的剩饭,第二天早上中午甚至晚上,吃来都没有问题。这点类似现代家庭冰箱功能了,可冰箱作为现代科技产物,有利也有弊,比如保鲜就有折扣,而筲箕则能保鲜保质,更要人放心。

看来,筲箕是属于女人的工具。

也不全对。有时逢上收获季节,绿豆收上来了,花生收上来了,高粱也收上来了,家里能够装的基本都已经装下,簸箕什么的,都派上了用场,还不够,筲箕又挺身而出,满载着粮食。仅仅载下,就小看了它,什么不能装载?非得要它。要它装载,就是要它过滤,粮食和废物的分类。这些就是男人的活了,也不绝对,女人也做这些,说更准确些,本该男人做的有些女人也会做,比如,我的母亲。

她端一个大簸箕,左右上下颠簸摇晃,颠簸出虚浮的壳和沙,留下沉甸甸的粮食。大簸箕没有缝隙,细碎的垃圾难得清理。筲箕就出场了,左右上下,上下左右,母亲怀抱着筲箕,勾着腰身,如同跳舞般地摇晃。那些石块、纸屑、泥沙、物壳多么乖巧啊,从筲箕缝隙里漏下,从筲箕边沿飞出,从母亲怀抱中跳落在地,它们散落在母亲脚下,依依不舍,却又深明大义,离去。

我祖母只能簸筲箕,她无法簸簸箕,因为她的小脚,她站不了多久,再加上祖母延伸体一直虚弱,站着站着就会发晕。但她簸筲箕,站着坐着,都熟练得很。她与母亲簸筲箕不同,母亲簸筲箕很私人化,如同小时候我看的皮影戏,虽看着热闹烘烘地,却分明给人留下影子般的寂静。祖母却簸得热火朝天,一边簸着一边咕咕唤着鸡鸭,明明鸡鸭是她唤来吃地上簸掉的秕谷,却又着急地赶鸡鸭一边去。这样唤着赶着赶着唤着,粮食就簸干净了。祖母唉唉两声,坐在椅子上,看着还围在她脚边的鸡鸭,却没了声音。

我大姑父是做筲箕的好手。这在乡村算不了什么,关键是大姑父家后面有一大片竹林,毛竹、贵竹都有,做筲箕简单方便,做着做着,大姑父就掌握一手好技艺,但仅限于筲箕竹篮子而已。这也缘于它们的功用普遍化。每个家里,恐怕大小筲箕都在三个以上吧。

我家后面的竹子有限,祖父父亲都懒得做,而祖母母亲毕竟是女人,也没有这份闲心。我家的筲箕基本由大姑父提供,大姑父送来筲箕同时,总会外加什么,比如竹篮子,比如齐刷子,比如吹火棍等等,都是由竹子做的,都是些小物件。可单纯的小物件,专门送来有些失礼,多了的小物件,肯定是礼数周全了。这符合大姑父的为人。大姑父早年参军,曾经参加解放战争,一直有*。但有一年,面目憔悴的大姑,坐着村子里的一辆牛车,颠簸着几天几夜,感到省城找到大姑父,大姑哭了。她述说一个女子,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在岛上的为难。

我大姑是漂亮的,眼睛大而黑,鼻梁挺直,身材娇小,算得上我们村里的美人儿。但漂亮又成为大姑的麻烦,甚至要大姑心悸。村子里的最有实权的人物看中了她,大姑害怕极了,却无计可施。作为一个弱女子,她该用什么来保全她的尊严?从身体到心灵。我是清楚的,她找我祖父哭诉过,可终究是嫁出去的女子,她总不能天天窝在娘家。祖父就火了,朝大姑嚷道:你嫁了男人,男人就是保护你的,现在你在受难,他在一边不管不问,这与守活寡有什么区别?大姑想想也是,不顾婆家人的阻拦,到省城寻夫摊牌去了。大姑留给姑父两个选择题:要么休了她,要么跟着她回家种田。大姑父想都没有想,马上给军队领导留下书信,径直和大姑回到岛上。从此,一个军官就解甲归田,守着我的大姑生儿育女,种田养家,闲暇就做筲箕。

我们搬家,我走出孤岛,工作成家,但姑父的筲箕却每年不断出现在我的厨房。姑父不到六十岁就走完了生命历程,先大姑而去。但大姑父的做筲箕手艺却留传给我的表哥,他空闲时,会做许多许多筲箕,然后挑到镇上城里去卖。到城里卖筲箕,总不忘给我捎带一两个,我从不拒绝。我在内心深处,总是认为,厨房里的东西越是天然越好。

乡村正在萎缩,而乡村一些固有的风物也正迅速地消失,可是,筲箕却不会。至少,在我家的厨房里,我不会不让筲箕缺失。我那么有理由地相信:竹子没有消失,筲箕就不会消失。

【葫芦瓢】

每年夏天快要结束时,祖母都会颠簸着小脚收拾瓜藤架子。豇豆、苦瓜、南瓜、娥眉豆、萝梭等,被摘掉最后一架瓜果蔬菜,然后从架子上拉扯下苍老快要成绳索的藤蔓。别看那些缠绕在架子、柴垛子、树木枝桠甚至爬到房屋顶上的藤蔓,枝叶枯索稀拉,可旁逸出去的枝蔓却缠绕得一塌糊涂。收拾这些,需要的就是细心,还要有抗拒蒺藜般的针刺手心的忍耐力。有些人家认为白费工夫,懒得理睬入秋凋零的瓜蔓,任其在秋风冷霜中老死。祖母是不允许的,具体什么原因,她也说不出所以然,但每到秋风灌注大地之前,她会花费三五天站在瓜藤架前,一把一把地清理出藤蔓残骸,堆积在地上,等待它们真正汁液枯萎干净,然后缠成一个柴把,扔进灶膛,烧掉完事。

烧完了,灰又被祖母扒出,拢在一起,是上好的草木灰咧。草木灰里埋着入秋的辣椒,据说可以保鲜到寒冷的冬季。也是如此,冰雪皑皑的冬天里,配菜的辣椒青得犹如翡翠,红的仿佛灯笼。草木灰的主要作用还不是保鲜蔬菜,而是来年春季,下到菜地里做为肥料。如此说来,这就是祖母清理瓜藤架子的缘由了。可祖母却总说,收了好,收了彼此干净,来年又是簇新簇新的。祖母的缘由终是她心底里的谜了。

收完了吗?没有。那爬到猪圈上的葫芦枝叶,沧桑着笑容看着我们。老褐色的蔓子,撑不开一个巴掌的叶子,在秋风中淡定气闲,不为所动。它知道它的寿数还没有到。比拳头大的葫芦还没有撑圆肚皮就老了,是心事多的少年,它挂在枝蔓间,有深深的叹息,却最终屏住不出声,它几乎是一夜间就醍醐灌顶:如若来到世上不可避免地离去,早与晚又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事情值得伤心叹息?不如豁朗了心胸,等待收容。

还有一个大腹腔的葫芦。它曲线优美却雍容大度,垂挂着自己,以近乎天空黎明前般的颜色坦然存在,青白中渗透着金黄。它早已知道,作为一只葫芦,在腹腔中盘丝错节内瓤时,一颗心也慢慢地*出从容和闲适。

你看见过用这么大的肚子来盛装一颗心的东西吗?

祖母举着菜刀割下大葫芦时,啧啧赞叹。她一只手托着葫芦的底座,另一只手握刀。在葫芦离开藤蔓的刹那,祖母用双臂把葫芦抱在怀里,以防葫芦掉在地上。

祖母割下的还有那只小葫芦。

割下的葫芦,又重新被吊起。祖母说,它们还有念想,等所有念想都干净了,我就劈开它们,它们就是葫芦瓢了。

念想……我不禁重复这个词语,心中有惋惜和疼爱。祖母说,咳,能够把念想修出实用的瓢,也是葫芦的所愿啊。信佛的祖母凡事都会从佛理来想一些东西,在她看来,葫芦瓢从葫芦一路老来,就是修心的过程啊。

葫芦老得泛起黑斑,完全褪掉青白色,黄澄澄地,犹如挂在原野深处的秋阳。祖母做葫芦瓢了。很简单,从中剖开,取出内瓤,内瓤洗干净,晒成不沾油腻的抹布,左右两半的葫芦上了一层桐油,就拿到外面晾晒了。桐油干了,葫芦瓢就诞生了。大葫芦瓢用处广泛,一个舀水,一个盛物,名副其实地履行一只瓢的职责。小葫芦呢?祖母很圣重,没有剖开,只是从头尾挖开小洞穴,掏出内瓤,做成一个完整的葫芦瓢,也不上桐油,在祖母反复清洗干净后就收起来了。

小葫芦瓢再次出现时,是第二年的春天。我舌尖布满了针尖般的小点点,开始是一两粒,*,黏附在肉红舌尖上,拉扯着。一天后,舌尖骤然增加了重量,蠕动有轻微的疼痛。舌尖终于沉重如山了,满满地压住嘴巴,也日夜拉扯着我的神经。我对着母亲的大穿衣镜,艰难地吐出舌头,看见肉红的舌尖已经被一层白色的膜覆盖,再艰难地吞回舌头,镜子里的脸庞被疼痛扭曲,呲牙咧嘴。

母亲买回消炎药,要我按时吞服,同时嘱咐我要多吃蔬菜。蔬菜吃了,消炎药也吃了,舌头不仅没有减轻重量,相反,说话和吞咽都成为问题。那些天,我寝食难安,疼痛缠身。祖母拉我一边,说,有妖魔附身了,要驱魔。我万分惊讶,又充满恐惧:妖魔爬到我身体里去了,我岂不是……泪水浮上眼眶。祖母摆手,没什么了不起的,晚上看我的,保证你明天就没事了。

暮春的夜晚,圆月泛着白银的'光芒,消融着浓黑,大地仿佛裹上一层白霜。祖母颠着小脚拉我到屋外站定,她的脸庞在月光下浮现一层神秘的光膜,核桃壳似的皱纹也被银光抚平。祖母递给我一个瓢,就是风干的被掏空内瓤的小葫芦。瓢面厚实、光滑,有金黄的色彩。祖母把葫芦瓢放在我的双手上。横躺在我手心的葫芦瓢,凹起的肚皮令我想起慈悲万能的如来佛。她从左衣袖上取下别着的小银针,拉我正对着亮堂堂的月亮,嘱咐我——一定要心诚,月亮才能看见隐藏在你身上的妖魔,才能帮助你用银针扎死妖魔。迎着亮堂的玉盘般的月亮,我仰起了脖子,额头上的一缕黑发搭在眼角,我忍痛撮起嘴巴吹开了它们,也吹出发颤的哭声。祖母开始念念有词,针尖在葫芦肚皮上紧紧密密地扎了一圈,又反方向扎了一圈,最后,祖母举起右手,在半空停顿了下,用力朝着圆圈*狠狠刺进,银针陷入了葫芦瓢的纹理中。祖母舒了口气,说,明天就会好的,睡觉去吧。

你能相信吗?祖母这种近乎迷信的巫术,却真的奏效了。第二天早上吃早饭时,我能喝水,吞咽饭团了。母亲又递给我药片和凉开水,我仰起脖子汩汩吞下。中午,疼痛完全消失。我心中一直疑惑,到底是药的作用,还是祖母真的扎死了进驻我身体的妖魔?至今,我无法得出准确的答案。

而二十多年后的春节,我带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回父亲的老家(父亲他们本不是洲岛人,为躲避战乱才在父亲十岁时搬迁到洲岛上),是在一个穷乡僻壤。刚好那些天一直雪花纷飞。女儿发起高烧,我们携带的感冒药无法使女儿退烧。到了晚上,女儿还是高烧不退,而老家那里最近的卫生院也有上十里路程。手忙脚乱的我看见谷粒堆中的葫芦瓢,祖母驱魔神气的一幕又闪现我眼前。我竟然仿效祖母,在雪地里,对着稀薄的月光左扎葫芦瓢右扎葫芦瓢,朝葫芦瓢中心扎去。

第二天,女儿全身火烫般,高烧更加严重。我们只好包车去城镇找医院去。事实证明,祖母那一套失效,或者说我没有祖母的巫术。

可这丝毫没有妨碍我对祖母巫术的信任,相反,我倒认为,那种能够与神明通融的技艺并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够随便拥有的。而大地上总有这样的人,这样的物,在长年累月的修为中,与神明取得通融的机缘,补救、修葺大地物事的漏洞和创伤。这是属于大地与天空的秘密。天空之远,大地之盛,肉眼与手脚的限度根本不值一提,只有看天为天看地为地的心灵才具备这种可能。

祖母对瓜果、葫芦、一只瓢的信任,本身就是神明般的信迹。她有缘看见并布施,是她修心的功德。于一个类似我的庸常俗人,又怎么能轻而易举地创造出神明般的奇迹?

而剩下的是,我热爱,从大地生长出来的蔬菜、花草、瓜果……自然物事,这是一只葫芦瓢给我的启示。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纯净版win7是什么意思? win7 64位纯净版和平常的系统有什么区别吗,我不太懂这个 王家卫与妻子出席晚宴满脸幸福,他和妻子有着怎样的浪漫爱情故事... 英雄联盟手游最强王者有多少人 最强王者游戏介绍 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 英雄联盟世界赛什么时候打 笔记本电脑的风扇坏了散不了热可不可以用个散热器代替 鹤山高中在哪里了, 一到十的英文怎么拼? 中间件-Redis详解(2) 筲箕是什么意思 成功男人的面相有什么特征 男人面相分析性格如何 注定会成功的男人面相特征 面相学什么样的男人值得托付终身 标准好男人的面相分析 好男人面相学特征 西安幼儿师范学院(未央湖校区)? 甲醛中毒的反应 咏春和咏春拳有什么区别? 咏春拳桥入三关任我打什么意思 咏春拳的发展过程。300字以内。嗯。谢谢!越快越好。 有房产证是违章建筑吗? 建材瓦怎么开票 分子分母怎么区分 被……吸引的高级表达? 鲁宾逊漂流记主要人物及性格 梦见自己杀家狗,又见狗血染衣服? 梦见树枝断了 积极响应号召怎么换一个表达 什么是什么是 管子太短 作文 年画最早叫什么 学业水平考手机报可以吗 刘晓宇的人物专访 脸大颧骨大适合短发吗 口袋妖怪超级绿宝石7.0贝壳化石有什么用 ...馆和上海动物园(不是野生动物园),请问公交地铁怎么坐,附近住宿... ...着孩子是想去科技馆的,不知道科技馆的附件的住宿怎么样? 毛薯和番薯可以同煮同食吗? 白眉大侠中方书安中遇到的神秘老人是谁 苹果手机qq邮箱下载的文件在哪里 古风酒楼图片,高清,酒楼内部结构最好也要[谢] 住古风酒店/客栈是一种什么感受? 甩的造句二年级上册 33072芯片用什么代换 豆角是什么,有哪些种类 承租人违法出租方有连带责任吗 承租人违法出租方是否有连带责任 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与教学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