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兰亭序>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9 01:5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19:21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大书法家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葵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罩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是我国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公元到321-379年)代表作《兰亭集序》开头部分的内容。这篇序文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它和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有什么关系呢?
兰亭修禊
《兰亭集序》中的“永和”,是东晋穆帝的年号。永和九年,是公元353年。兰亭在当时的会稽郡境内,会稽郡的治所在山阴,即今浙江省绍兴市,兰亭就位于山阴郊区。兰亭一带山明水秀,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喜爱游览的地方。后来兰亭的建筑虽有所变更,但至今仍是绍兴的一大名胜。王羲之这次与其他名士来到这里是在夏历的三月初三日。为什么要选择这一天来到这里呢?原来古代在这一天要举行修禊活动。修禊是古代人们为了驱除*和疾病而举行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之所以选在河边,是因为水可以洗涤污秽,去灾防病。为了庆贺灾病的消除,人们便在河边宴饮,宴饮的时候让酒杯在河中随波逐流,流至哪一位的面前停住,这位便把酒一饮而尽,然后吟诗唱曲,以增雅兴。
公元前353年的这次在兰亭的修禊活动之所以被载入史册、为人们所乐道,主要就是由于王羲之为参加修禊的人们了一篇集序。这篇序言从内容看既写景又写情,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感触;更主要的是从书法的角度看,序文写得龙飞凤舞,气魄豪放,把书法艺术提高到当时的最佳境界。全文324个字,字字清晰。文*有20个之字,各有风彩,绝无雷同之处。因此,这篇序文被后世视为珍宝。
吸收与独创
王羲之在东晋时曾做过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他写兰亭序时只有32岁。一个刚过30岁的人在书法上能有很高的造诣和他自幼便勤学苦练分不开的。王羲之在六、七岁在习书法,他的叔父王廙是当代的书法家,王羲之学习书法深受他的影响。王羲之又拜卫夫人为师,卫夫人更是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她的书法又得到楷书字体的开创者钟繇。她说过的一句名言是,写字的时候“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在名家的指点下,王羲之学习书法简直入了迷。他整天拿着笔写,走路时不能拿笔,就用手指在自己的衣襟上比划;坐在那里和别人谈话时也不停地用手指在衣裳上比划,时间一长衣襟都被戳破了。他成名后,在给别人的一信中说过:“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使之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张芝是东汉末年的书法家,善写行草,后人称其为“草圣”。王羲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张芝曾用水池中的水磨墨洗笔,久而久之,水池全变成黑色了。要是有张芝这种刻苦精神,其成就未必比张芝差。王羲之的书法成就要比张芝大,他所下的刻苦钻研的功夫是要会超过张芝的。然而王羲之学习前辈的书法经验,并不完全是模仿和继承。他博采各家之长,经过自己的融合贯通而创新,独成一直体。别人曾这样评论王羲之的字体:“割析张公(指张芝)之草(书),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指钟繇)之隶(书),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因此,刻苦钻研,善于集各派之长而独创一家,是王羲之成为书圣的主要原因。
书成换白鹅
王羲之的家族在东晋时是个名门大族。在这个大家族中,和王羲之年龄相仿的青年人有好几个。当时担任太尉的郗鉴想替自己的女儿选择一个女婿,就派自己的门生来到王家去观察。那几个年轻人听到郗家来人选婿,着实地打扮番,并摆出一副斯文的样子,令人看了反而感到肉麻。当时在王府中,惟有一个年轻人独自坐在东床,毫不在乎地埋头而食,神态极其自然。来人把看到的情况如实地向郗鉴作了汇报,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这个年轻人正是王羲之。后世人们把“东床选婿”或“东床快婿”作为成语,形容找到称心如意的女婿。后来郗鉴的女儿郗璿嫁给了王羲之。郗璿的书法水平也很高,有的署名王羲之的书笺实际上是郗璿的代笔。
王羲之年轻时的书法水平赶不上当时的名家庾翼和郗愔,可是到了王羲之晚年,别人对他的评价就不一样了。庾翼曾给王羲之写信说:“当初我曾保存有10张张芝写的草书,我认为它是我看到过的最佳作品。可是在西晋末年过江南渡时遗失了,自己非常惋惜,觉得再也看不到佳作了。前些日子我偶然看到你写给我哥哥的信,你的书法已达到焕若神明的地步,使我仿佛又看见最好的作品了。”可见,活到老学到老,才使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王羲之在世时,他的作品就已被人们当作珍宝竞相收藏。人们说他的书法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山阴县的一位道士了解到王羲之对鹅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就专门养了与小群鹅。当王羲之路经道观看见这群鹅时非常喜爱,想买回去,道士说:“您只要替我抄一份道教经书,我就以鹅相赠。”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完后笼鹅而归,甚是高兴。有一个卖竹扇的老婆婆,在街上叫卖。王羲之路过这里,就在每把竹扇上写了几个字,对老婆婆说:“你就说这是王右军写的扇子,每把一百钱。”果然,路过的行人竞相购买,不一会儿扇子就卖光了。
王羲之的几个儿子都很钻研书法,其中以王献之的成就最大。在王献之七、八岁时,有一次他正在练字,王毒草之站在他的背后,猛然从他的背后拔他的笔,竟然没有拔掉,可见王献之用力的专注。后世把他与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尽力回答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6 19:21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书法及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形成了“兰亭体”书法风格
《兰亭序》是王羲之在家宴时挥毫而成的一篇行书文章,其字体优美、流畅,尤其是结构、笔画的运用十分精妙,从而形成了“兰亭体”书法风格。这种风格追求自然、流畅、潇洒、淡雅的书写效果,深受后世书法家推崇,并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对书法教育的启示
王羲之《兰亭序》的创作表现了他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和对书法教育的关注。他认为“书法必先学古人,因鉴于古人,乃得自通”。这种观点对后世书法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古代书法家的书法成为了后世书法家的重要参考和学习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