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理想化的德育课堂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9 00:5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5 19:09
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品德与社会课似乎难与语数英相提并论,但作为一门综合课程,它对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形成基本的社会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同时提高学生认知社会、参与社会进而适应社会的能力起着不容忽视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怎样才能上好品德与社会课?笔者认为,教师必须营造开放式教学环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一起体验、探讨、研究,学生才能喜欢并爱上这门课。
如何营造开放式教学环境?一、 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观念
传统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模式是照本宣科,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讲授者,学生呢,则是被动接受者,教师是主体,学生只能被“牵着鼻子走”。可想而知,这样子的课堂气氛是沉闷、压抑而紧张的,学生根本没有民主可言。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首先要意识到自己的角色,是主导而非主体!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学会引导。师生只有平等对话,呈现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子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彰显,思维才会更加活跃,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二、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一)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社会就是大课堂,生活是最好的教学素材。要想学好品德与社会课,就不能使学生局限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本和生活紧密结合,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
首先,要让课堂知识在课外得到深化。比如说在讲授交通标识时。我带领孩子们来到学校最近的一个小十字路口进行观察,这儿没有红绿灯,是交通事故的频发路段。正是上班高峰期,学生们发现,机动车、自行车、行人互不相让,争抢着过路口,短短的半小时内,居然还出现了一起电动车与自行车相撞的事故。接着,我们又来到有红绿灯的大路口,感觉情况已经完全不同,虽偶有行人、自行车闯红灯,但机动车过往则井然有序。当我们再次走进课堂,看到书上的那些交通标志时,孩子们都说感到很亲切,因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太重要了。
其次,要让学生在课外多实践。比如说在教授《做一名地球卫士》一课时,我让孩子们自由结合成小组,利用周末到周围去寻找污染现象。这样的活动,不仅使学生看到了触目惊心的现实,更使他们增强了保护地球妈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追答(二)课堂教学与创作、活动课相结合。
例如在讲授《江山多娇》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来制作立体地形图,通过动手,孩子们对祖国多种多样的地形特点已了然于胸。
活动课是孩子们喜欢的,当所学内容将以活动课的形式展开时,他们当然是不亦乐乎,课前忙着收集资料,忙着分配角色。课上完了,他们又忙于思考这节课自己学到了什么。同样是忙,但从孩子们的笑脸中,我看到了他们忙得主动,忙得高兴。
(三)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困难的是提出公式,而不是证明公式。课上得热热闹闹,但如果学生不会质疑,不用思考就学完了一课,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失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在此的作用是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允许出错,允许改正,一旦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激发出来,其解决问题的*便愈加强烈。接下来,我们便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让孩子们来思考、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方式给了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对深化自身意识层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则让孩子们见仁见智,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情感、态度、能力等都得到发挥和提高。
三、评价方式要多元
品德与社会课重在对学生品格、责任感的培养,所以,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仅是评价学习的结果,而更应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要将学习的结果与活动的过程结合起来,既评价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又要评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潜力,不但评价学生的智力,还要评价学生的性格和个性。我们可以采取“开卷+闭卷”的方式,多元化地评价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学品德课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