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新常态下怎样改进新业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1:2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8 18:39
面临新的形势,大型银行必须保持定力、坚定信心,敢于担当。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准确研判、把握风险特征和规律,优化增量、盘活存量,做到进得科学合理、退得审慎稳妥,充分掌握信用风险管控的主动权。
近年来,面临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银监会不断加强监管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监管有效性,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推动大型银行改革发展,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快重点领域风险缓释,保持稳健经营的良好态势。截至2014年末,大型银行资产总额71万亿
元,占全部商业银行的53%;各项贷款余额38.6万亿元,占全部商业银行的57%,比年初增加3.7万亿元,占2014年全社会融资规模的23%。大型
银行资本充足,不良率较低,拨备覆盖率较高,在2014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基于核心资本实力公布的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分别位列第1名、第2名、第7名、第9名和第19名。2014年11月,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被列入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
*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大型银行监
管者应如何引导大型银行继续做好银行业改革创新的领跑者、继续发挥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作用?不久前召开的2015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为
今后的大型银行监管工作指明了方向。在会上,尚福林*系统分析了我国银行业在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风险挑战和市场机遇,指出我国银行业要积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更加注重发挥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更加注重根据资源禀赋实施差异化战略,更加注重服务实体经济,更加注重在发展中防控和化解风险。
尚福林*的重要讲话对统一全银行业的认识、指导今后的各项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围绕尚福林*讲话精神,2015年的大型银行监管工作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以提高资产质量为目标督促大型银行做好信用风险管控
进入新常态并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出现阵痛,暴露一些问题、矛盾和风险。特别是部分企业对经济高速增长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当经济增速换
挡、结构调整时,企业经营短期内会更加困难,经济矛盾和风险会有所增加。经济趋缓可能会导致银行风险暴露和不良资产增加,这是经济周期规律所决定的。但要
看到,处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正在迈上一个新台阶,中国经济的强韧性和不断出现的新增长点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因此,面临新的形势,大型银行必须
保持定力、坚定信心,敢于担当。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准确研判、把握风险特征和规律,优化增量、盘活存量,做到进得科学合理、退得审慎稳妥,充分掌握信用
风险管控的主动权。
一是要在发展中控制不良。要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继续大力支持实体经济。一方面,要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和授信审批机制,切实做
好贷款“三查”,同时严格落实风险管理责任制,严肃处理违规违纪问题。另一方面,要抓住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推动信贷结构调整,同时以信贷结构调整支持和促
进产业结构调整,达到经济与金融互动、客户与银行双赢的目的。
二是要在盘活中降低不良。对于已经出现风险苗头的企业,不宜简单地压贷、抽贷、断贷,而是要摸清家底、精准发力、因企施策。通过细致调查,全面
掌握企业的还贷意愿和还贷能力,彻底弄清信贷资产的真实状况。对于出现短期性经营困难、但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采取收回再贷、展
期续贷、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帮助企业化解风险、渡过难关。
三是要在处置中消化不良。要充分用好国家呆账核销*、自主核销权,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适当扩大贷款重组减免范围。扎实推进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同时积极探索多渠道、市场化的不良贷款处置机制。
以资产负债平衡为目标督促大型银行提高负债管理能力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态变化很快,对银行负债结构和成本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金融业创新加快。同业市场、理财业务、跨市场产品、民间借
贷、影子银行等逐步活跃,融资渠道多元化趋势进一步显现。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持续下降,贷款占银行资产的比例持续下降,大型银行贷款占银行业贷
款的比例持续下降。另一方面,新金融业态迅速渗透。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发展十分迅速,如互联网支付、P2P网络借贷、“众筹”融资等,部分机构正在逐渐由信息中介向事实上的信用中介转变。新兴金融业态的兴起和发展,加快了我国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资金的价格敏感性整体上升。未来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银行负债结构将更加多元化、负债成本逐步攀升,银行业的竞争重心将逐渐从资产端转向负债端。
但是,当前银行负债管理意识还比较薄弱,负债管理能力尚需提高,主要表现在缺乏全面系统的负债管理内部规章制度,没有建立相应的组织架构和业务
流程,人员的专业性和系统的有效性不够等。加强大型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大型银行必须下定决心,把经营管理的重心从单纯注重资产规模扩张转
到资产负债平衡匹配管理上来。
一是要加强负债质量“六性”管理。要按照尚福林*在2014年中国银行业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三次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从六个方面切实加强负债质
量管理,即负债来源的稳定性、负债结构的多样性、负债匹配的适当性、负债获取的主动性、负债成本的合理性和负债项目的真实性。具体而言,加强负债来源的稳
定性,即要密切关注内外部因素,提高对负债规模和结构变动的控制力;加强负债结构的多样性,即要形成存款客户结构多样、资金交易对手分散、业务品种丰富的
负债组合;加强负债匹配的适当性,即要确保负债与资产在期限、币种、利率、汇率等方面相匹配;加强负债获取的主动性,即要能够根据业务发展和管理需要,主
动通过各种渠道及时获得所需数量、期限和利率的资金;加强负债成本的合理性,即要建立科学的内外部资金定价机制,确保以合理的利率吸收资金和确定内部资金
转移价格;加强负债项目的真实性,即要确保负债交易、负债会计核算、负债统计等符合法律法规和审慎监管规定。
二是要健全负债质量管理体系。要根据银行经营战略、风险偏好和总体业务特征,确立与银行负债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当的负债质量管理体系。第一,要
建立适当的负债质量管理组织架构。董事会和高管层要对负债质量管理实施有效监控,其中董事会承担负债质量管理的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承担负债质量的具体管
理工作;指定部门统筹负债质量的日常管理,明确统筹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确保对负债质量实现持续、有效的监控。第二,要制定合理的负债质量管理*
和程序。负债质量管理的策略、*、程序和应急计划应涵盖本行境内外所有可能对其负债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和附属公司的所有负债业务,并
包括正常情况和压力状况下的负债质量管理;同时要健全负债业务创新机制,在引入新产品、新流程和新技术手段,建立新机构、新业务部门之前,应当充分识别和
评估其包含的各类风险,并制定相应风险管理措施。第三,要建立完善的负债质量管理内部控制体系。负债质量管理的内部控制要有利于促进有效的业务运作,并应
是银行整体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充分考虑负债质量管理与各类风险管理的相关性,并协调负债管理与其他风险管理的*和程序;要将负债质量管理纳
入内部绩效考评体系,有效防范过度追求短期内业务扩张和会计利润而放松风险控制;要将负债质量管理纳入内部审计范畴,至少每年一次对负债质量管理的各个组
成部分和管理环节进行独立的审查或评价。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目标督促大型银行提高资本管理水平
过去30多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银行业也经历了快速扩张的阶段,特别是2003-2013年银行业资产规模年均增速超过18%。
随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调整为中高速增长,银行业发展速度也已进入了“换档期”。因此,在新常态中谋发展,绝不能继续采取“拼规模、比速度”大干
快上的发展模式,而是要顺应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大势,向科学化、精细化的发展模式转变。
目前,五家大型银行均已开始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这对于推动经营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积极作用。大型银行要以此为契机,使用更为量化、精细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强化资产扩张的约束机制,转变以“规模和速度”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走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发展道路。
一是要转变业务发展理念。要从过度追求业务增长逐步走向风险、收益、资本的有效平衡,从资本消耗型业务向资本节约型业务转型。一方面,要建立全
面风险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逐步将违约概率、预期损失、经济资本等现代风险管理技术纳入日常经营管理之中,为业务经营和管理提供更有效的决策支持。另一方
面,要主动选择低风险权重、低资本消耗业务,同时充分运用资产证券化、资产转让等手段,通过提高资产周转率、提高资金“流速”实现存量资产轻型化。
二是要强化资本约束机制。要将资本管理与风险计量紧密结合,将资本占用纳入绩效考核,切实发挥资本的约束作用。一方面,要由“干了再算”向“算
了再干”转变,将风险计量结果逐步运用于信贷*、授信审批、风险定价等领域,将资本约束贯穿于整个管理流程,实现资本管理与信贷管理的有机结合。另一方
面,要以资本约束和风险调整后的利润回报作为经营管理的核心要求,将资本占用纳入对业务条线、分支机构的考核,选择好客户、好业务,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充分发挥“风险管理创造价值”的作用。
三是要创新资本补充方式。资本补充应注重“内外结合”,但在当前存贷利差收窄、利润增速降低的情况下,利用内源性资本积累并不乐观。因此,大型
银行要积极探索通过发行优先股、创新资本工具或开拓境外发行市场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本。要注意正确把握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发展方向,前瞻性地设计资本创
新工具,避免由于资本工具创新而引起的银行经营风险。
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督促大型银行支持服务实体经济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为经济服务,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定律。因此,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是银行业的中心任务,是银行业稳健发展的基础。在我国经济发
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的背景下,银行业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既是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银行业提高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所在。
大型银行是我国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担负着首要责任。在我国金融体系中,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额的比重超过60%,其中大型银行贷款又
几乎占到了间接融资的50%。因此,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本源,当好银行业落实国家宏观**的表率,大型银行首当其冲、责无旁贷。大型银行要牢
牢树立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紧跟国家战略、服务国家战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助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一是要合理把握信贷增量和结构。要严格执行国家宏观**,按照总量适度、科学投放的原则,将稀缺信贷资源真正投入到高效益的实体经济行业、
企业和客户中去。第一,在区域布局方面,要差别对待。继续积极支持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大对“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
区域战略的信贷投放,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和产业梯次转移。第二,在行业投向方面,要有保有压。积极支持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城镇化等国家重点建
设项目,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和特殊群体的金融扶持力度,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的行业倾斜,压缩产能严重过剩、融资平台、房地产等行业贷款。第三,在国际竞争方面,要着眼大局。积极支持促进亚太经济金融一体化,通过“一带一路”实现互联互通,“两走廊”、自贸区等对外开放措施实现全面对外开放。
二是要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要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前瞻的思维,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第一,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根
据新形势下金融需求的特点,严格以客户为中心和市场为导向,做好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分析,量体裁衣,量身定做,始终面向实体经济,加快开发个性化的金融产
品,使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更加契合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进一步优化网点布局。加大机构网点整合和改造力度,合理配备机构网点资源,提高金融服务的覆
盖面和快捷度。第三,深入推进国际化、综合化发展。调整国际化经营布局,强化境内外优势互补;完善综合经营架构,充分发挥和扩展集团服务功能,提升为客户
提供一站式、全球化、综合化服务的能力。
三是要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稳定。要充分估计当前面临的潜在风险,积极应对新经济形
势下银行风险管理的挑战。第一,要坚守风险底线。严格落实审慎监管要求,进一步增强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和敏感性,进一步增强消化吸收风险的能力,坚决守住不
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勇担维护国家金融体系安全的重任。第二,要提高风险防控成效。全面进行风险排查、测算分析、研究预判,对各重点领域的风险总
量、风险结构、风险动向,以及触发源、引爆点都要查清摸透,制定应对预案,对关键的风险点要坚决果断处置,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大风险事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冲
击与干扰。第三,要稳定金融市场秩序。遵循市场规律,增强做市定价能力,发挥金融市场主力军和货币*重要传导载体的作用;增强流动性管理能力,发挥市场
稳定器作用,避免金融市场的大起大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8 18:40
面临新的形势,大型银行必须保持定力、坚定信心,敢于担当。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准确研判、把握风险特征和规律,优化增量、盘活存量,做到进得科学合理、退得审慎稳妥,充分掌握信用风险管控的主动权。
近年来,面临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银监会不断加强监管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监管有效性,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推动大型银行改革发展,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快重点领域风险缓释,保持稳健经营的良好态势。截至2014年末,大型银行资产总额71万亿
元,占全部商业银行的53%;各项贷款余额38.6万亿元,占全部商业银行的57%,比年初增加3.7万亿元,占2014年全社会融资规模的23%。大型
银行资本充足,不良率较低,拨备覆盖率较高,在2014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基于核心资本实力公布的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分别位列第1名、第2名、第7名、第9名和第19名。2014年11月,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被列入了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