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照护之家能在其他地方实现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1: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0:56
原标题:上海:全国最“老”城市如何做好“养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烨捷来源:中国青年报(2017年03月09日06版)
康复师带着社区老人做毛巾操。王烨捷/摄
长者照护家园中,早晨刚刚整理好的老人床铺。王烨捷/摄
“老龄化”这个词儿,对当今的中国而言,已经不再是“别人家的”陌生词了。老龄化如今正成为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话题。
上海的情况尤其如此。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截至2015年年底,这座以摩登、时尚享誉全球的城市,已经累积了436万名60周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的30.2%。
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加上相比发达国家略显滞后的养老服务体系,给这座城市带来巨大挑战。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发现,一种新式的“社区养老”模式正在上海全市铺开,相比综合养老机构,它更适合大部分老年人,也更“亲民”。
高于“早教机构”标准的老人照护服务
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的一个老旧小区里,“藏”着一间在老年人群体中口碑极高的“长者照护家园”——硬件装修堪比四星级酒店,软件服务高于五星级标准。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注意到,这间总建筑面积达到1060平方米的长者家园,乍一看上去,更像是一间设施完备的“早教机构”。
楼梯上每一级台阶,都用色彩明快的贴纸标注了“步数”,从一楼走楼梯到二楼,老人会得到一个大大的嘉奖——恭喜你完成本次“登高之旅”,走完全程有24级台阶;每一张床位旁,都摆放了老人喜爱的卡通靠垫、家人照片,需要私人空间时,木质移动门一拉,即可拥有一个单独的小房间;活动室里,一块小黑板上写着“四和十”的打油诗,这是今天的课程内容之一,帮助老人锻炼口腔肌力;在失智老人区的地板上,贴着1~12步的标签,这是老人每天锻炼的“起点”和“终点”,因为记忆力衰退,连最基本的按标签走路对一些老人来说都是一种“锻炼”。
如果不告诉你,你恐怕想象不到,这是一间*办的公益性养老机构。无论从服务,还是从硬件条件来看,这似乎都不应该是“*兜底”的服务,而更像是一间市场化“早教机构”。
据上海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处*陈跃兵介绍,上海“十三五”期间的养老目标,已经从过去的普惠型养老服务,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过去讲*兜底、*办养老机构,感觉都是水平很差的服务。现在我们由*提供场地,请社会机构入驻,老人自己支付一小部分费用的方式,提供更有活力的服务。”
从2014年下半年起,上海市陆续在中心城区开展像陆家嘴长者综合照护家园一样的“长者照护之家”,这种嵌入式、多功能、小型化的社区养老设施,能为老人提供就近、便利、综合的养老服务。目前,上海全市已有73家长者照护之家,预计2017年年底,将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城市化地区的街区全覆盖。
新模式诞生,*不再“直接办”养老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养老服务模式可以被简单概括为“9073”——就是家庭自我照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为一体。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在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
到了“十三五”,新的老龄人口发展情况对养老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上海,综合服务供给体系被更多地强调。最理想的状态是,“90、7、3”三类人群可以由同一个为老服务机构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过去,*办的养老设施,以满足健康、低龄老人的需求为主;现在,社区里失能、失智、高龄独居老人越来越多,这部分刚需,我们怎么满足?”陈跃兵说,上海的解决方案是*和社会企业一起办养老服务机构,老人享受服务自己再掏一些钱。
以陆家嘴长者综合照护家园为例,它所处的地段和楼栋,原本就是社区内的公共设施,地方*通过招投标的形式,购买了上海福苑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这家养老服务机构,从装修这个环节开始,就全程介入长者照护家园的建设。
福苑养老的咨询部经理于凌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这处场地的装修、空间利用、咨询策划自己全部参与,“除了硬件设置更合理外,服务人员的聘请,也都由我们全程进行管理。”
这间长者照护之家,有康复师、*、社工、志愿者等多种类型的服务人员,而服务人员的多少由地方*根据本地区范围内的老人实际需求数、按照全市统一标准要求机构配备。
这天早上,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看到,一楼非失能区的老人们,正跟着康复师做每天例行的毛巾操,这种简单的、把毛巾扭来扭去的操,据说可以有效锻炼老人的手指活动能力。
这里满打满算总共只有32个床位,和30个托位(“托位”即日间托管老人的接待能力——记者注),而一个社区里,哪些老人可以入住、哪些老人不能入住,是个关系到公平性的大问题。
独居老人郑阿姨通过微信平台“陆家嘴在线”报名,顺利住进了长者综合照护家园。她在14天前,因为腿部骨折住院开刀,出院后,直接住进了长者家园的两人间。在这里住一天,她需要支付大约150元的护理费,另加伙食费,这一收费标准,全市统一。
每天晚上,值夜的阿姨会帮助她起夜如厕,“态度很好。有的老人一个晚上解手四五次,阿姨都没有怨言。”这比自己每月花费五六千元请一名住家保姆要划算得多,“保姆又没有护工资质,很多人听说要照顾老人,头也不回就走了。”
郑阿姨介绍,自己在医院住院期间,就通过网络递交了申请,后来街道社工直接到医院来评估她的病情,通过评估后才得以入住长者家园。
这套评估体系,据陈跃兵介绍,全市统一,它的全称是“市级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各种细致的标准,将不同情况的老人分为6个等级,有的人可以完全享受*“兜底”服务,但更多的人,经评估可以“自费一部分、*贴一部分”地享受服务。所有申请者信息全部存储在系统中,方便查找、监管,统一调配资源。
服务好“失能”“失智”老人才叫能“兜底”
上海对这些长者照护之家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可以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服务。陈跃兵说,过去公办养老机构总是找不到合适的“市场化道路”,但如今,随着国家*逐渐开始允许民营养老服务机构进入,公办机构也找到了一条合适的市场道路,“除了民非组织,我们也鼓励有责任心的企业参与运营。”
能不能为失能、失智老人的刚需提供服务,成为“竞争”的一个焦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失能失智老年人数量迅速增加。最新统计显示,全国失能失智老年人超过4000万,他们的养老及医疗问题直接影响1亿多户家庭。
在上海,满头白发的失智老太徐阿姨,多次走丢。最近,她的家人在实在看护无力的情况下,把她送到了社区长者照护之家,等待评估。评估期间,长者之家允许她先暂时住在这里,接受看护。
“这真正是*需要兜底的人群,帮了大忙了。”徐家人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为了徐老太的托管问题,全家人跑过不下10家养老机构,均不予接纳,“风险太大,都不愿意接。”
那么,*和社会机构合办的长者之家,在如此高风险的情况下,又有什么底气来为失能、失智老人兜底呢?
于凌告诉记者,过去不是机构不愿意管失能、失智老人,而是“不敢碰”这个群体。“从管理角度来说,只要管理到位,基本不会存在太大的风险。但是,大家一方面怕万一,另一方面又不太愿意支付高昂的管理成本,所以都爱‘抢’健康老人。”于凌介绍,现在的情况是,一个养老服务机构如果想要与*合作搞养老,那么除了接纳一个社区内的健康老人外,失能失智老人也是“标配”。
相比过去,现在服务失能失智老人更加“保险”。
据悉,上海从2015年开始,实施“以奖代补”*,从内设医疗机构、招用专技人员、品牌连锁经营3个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奖补。为帮助养老服务机构防范运营风险,上海还推出了“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由市、区与养老机构三方共同承担保费。
截至2015年年底,参保养老机构占全市总数的87%,百床发案率呈下降趋势。
从2017年1月开始,上海还推出了涵盖服务人员、服务对象以及涉及第三方责任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保险,帮助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降低运营风险。
每一家养老服务机构,未来在上海市民政局都有“一个分数”。上海目前已对200多家养老机构进行评定,从设施设备、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社会信誉等方面进行评估。按计划,将用两到三年实现上海全市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的全覆盖。
参考资料:中青在线的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