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会孩子不能打人的道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1:18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3:59
1.改变孩子的目标
父母是很让一个正在打人的孩子停止他们的行为的,但是,父母可以给孩子们一个其他的他可以打击的对象,比如说枕头,然后让孩子们打,这样孩子们的愤怒就不会没有地方发泄了。
2.与孩子讨论事情经过
让孩子发泄完自己的情绪之后,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这件事情的经过,父母需要充分了解孩子生气的原因。
3.教孩子们使用交流的方式来表达情绪
教孩子们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有效的。一旦孩子们能够通过更加直接的方法来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之后,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就会慢慢停止了。
4.了解孩子的感受
孩子打人是因为他们不能表达自己的情绪。父母对孩子情绪的理解能够帮助缓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孩子是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愤怒的,但是,父母要教孩子用另外一种方式表达。
5.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
虽然孩子可能还不到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的年龄,但是,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打人是不对的。孩子不会自己无缘无故就知道这些道理的,他们还需要别人的正确教导。
6.注意可能会引起孩子打人行为的因素
对孩子们的日常作息要有一定的关注。注意看有没有哪个时间段孩子们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的频率比较高。如果孩子们在晚饭前出现攻击性行为的话,那么,孩子们很有可能是饿了。父母如果关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了些什么的话,那么,孩子们的攻击性行为也能够更好的解决。
7.做好的模范
孩子们在看到父母打人之后,他们也会更容易有这样的倾向。因此,父母要给孩子们做好模范作用。因为孩子们会模仿父母的一举一动。
8.减少孩子们接触攻击性行为的东西
父母应该让孩子们从电视、电影和书籍里面多看一些积极向上的图片和故事。避免让孩子们接触过多的有攻击性行为的游戏和玩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3:59
3岁以前的孩子“打人”,往往不是故意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强,往往更习惯用肢体语言。比如想和别人打招呼,或者想引起对方注意,就会“打人”。遇到这种情况,“打人”孩子的妈妈不用担心,“被打”一方的家长也请持宽容的态度。当孩子语言能力逐渐提高,肢体语言的动作就会减少。
需要注意的是,在小宝宝“打人”后,家长不要有过于强烈的反应,如果孩子看到“打人”很有“效果”,反而会强化这个做法。在孩子“打人”后不用批评孩子,把孩子抱离,用语言引导孩子,“宝宝那样做是不是想说......”
孩子在6岁以前主要以家庭中最亲密的人为模仿对象,如果孩子的父母情绪容易冲动、父母之间存在暴力冲突;或者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中,如果遇到孩子出现问题,习惯于打孩子、用暴力解决,而不是和孩子讲道理,孩子就会从中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
千万不能以暴制暴,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多和孩子交流,当孩子感受到被爱之后,内心的安全感逐渐增加,慢慢地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表现出亲社会的一面。此外,对于爱打人的孩子,有的父母生怕孩子惹事,就减少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机会,这样也是非常不妥的。爱打人的孩子更需要多参加集体活动,需要在父母的耐心引导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所以在孩子小时可以以身作则来引导,长大一些后可以平心静气来讲一些道理和危害.切记不要用强硬的手段来教育容易适得其反的,教育孩子是门学问,要边学边做示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0:00
打人,就像拍皮球,只要动手必会反作用力于自己使手会疼,而且还会回合反弹拍到自己,于是永无休止循环下去直到自己停手不接招或者皮球坏了。要想解决问题,打人是永远没结果,即使表面上胜利了,败方也会想办法赢回来。只要想着别吃亏俩字,永远没完没了。要想大家都开心,都好,就得好好谈谈,看如何相处。。只有两个人一起共同好好拥有或玩一件东西,或轮流玩,都开心了,自己也才会真开心。有时候孩子打人,只是意见不合或小摩擦,并不是真的不想和对方玩。家长只需引导,而不是激化矛盾,远离或避讳谁。有错方家长直面自己孩子的不足,但还不能干预孩子们的游戏。让他们有矛盾摩擦后自化,家长只起一个大方向把控作用。总之,一方面说孩子在一起的相伴快乐,一方面也告诉启发孩子,有矛盾了也不逃避,没错让一步,有错直接面对立改,总之,最终的目的是好好相处。学会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看到打架后的两败俱伤后果,即使有一方占上风。自古打架就是双刃剑。也必回伤到自己。只是,大人的世界不承认这点。被动接受强权主义。所以,一代一代新的人性的破悟教育很必要。人,还是要跟人相处的。人就是自矛盾和外矛盾的活着。平等,人性,祥和,换位的活着,其实都需要。所以,大人们,我们更多首先以身作则吧。孩子们眼睛看着呢,世界也一直在呼唤和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0:00
小朋友的交往中,打打闹闹是不可避免的,现在有两种典型的现象,一种是,家长过于敏感和紧张,不能容忍孩子的任何冲突,往往把孩子原本正常的行为演变成家长之间的“较劲”,影响了孩子的正常交往;另一种是,确实存在攻击性比较强的孩子,和小伙伴发生冲突时,习惯用打人、咬人等方式来解决;也有的孩子太容易情绪化,不够宽容,在正常的磕磕碰碰时就大发脾气、用暴力表达情绪。针对这两者现象,我们分别解读如下
1、首先解读一些正常的“打人”现象:
(1)3岁以前的孩子“打人”,往往不是故意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强,往往更习惯用肢体语言。比如想和别人打招呼,或者想引起对方注意,就会“打人”。遇到这种情况,“打人”孩子的妈妈不用担心,“被打”一方的家长也请持宽容的态度。当孩子语言能力逐渐提高,肢体语言的动作就会减少。
需要注意的是,在小宝宝“打人”后,家长不要有过于强烈的反应,如果孩子看到“打人”很有“效果”,反而会强化这个做法。在孩子“打人”后不用批评孩子,把孩子抱离,用语言引导孩子,“宝宝那样做是不是想说......”
(2)别太在意孩子之间的肢体动作
孩子的精力非常旺盛,尤其是男孩子,而现在的都市生活往往把孩子局限于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一呆就是一天,孩子的精力无处释放。很多孩子遇到一起时,喜欢打打闹闹搞成一团,这其实是天性的一种释放,是孩子游戏的一种,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小动物在一起嬉戏打闹;可是却总有一些家长看不得这样得现象,生怕磕着碰着受伤了,就会制止孩子。家长们往往更喜欢安静听话的孩子,却把那些力量型的、动作相对“野性”一些的孩子定性为“爱打人”的孩子。这样是很不妥的。在孩子的交往中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和小冲突,往往并不是问题,这是孩子成长的正常经历。
2、分析孩子爱打人的两种原因
平时在孩子的交往中,我们可以看到,确实有些孩子的攻击性比较强,情绪容易冲动,不习惯用语言表达感受,稍有不满就动手。这样的孩子,往往因为爱打人,在集体生活中不被其他孩子接受,显得不合群。妈妈们会很着急,改变这样的局面。那么,就要先从父母身上、从家庭环境中寻找问题的起因。
孩子在6岁以前主要以家庭中最亲密的人为模仿对象,如果孩子的父母情绪容易冲动、父母之间存在暴力冲突;或者在父母的教育方式中,如果遇到孩子出现问题,习惯于打孩子、用暴力解决,而不是和孩子讲道理,孩子就会从中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
如果家庭缺少温暖,或者父母太忙而忽略孩子、很少与孩子交流,缺少爱的孩子,往往会发展为两种倾向,一种是封闭自己内在的需要,表面上显得乖巧听话;还有一种就是富于攻击性,用暴力去保护自己
对于爱打人的孩子,千万不能以暴制暴,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多和孩子交流,当孩子感受到被爱之后,内心的安全感逐渐增加,慢慢地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表现出亲社会的一面。此外,对于爱打人的孩子,有的父母生怕孩子惹事,就减少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的机会,这样也是非常不妥的。爱打人的孩子更需要多参加集体活动,需要在父母的耐心引导下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正确的社会交往方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0:01
教育孩子打人的原因
1.宝宝打人并无恶意,只是宝宝想要表示友善,想跟人交流,但是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个东西人家不给,他又不会“要”,于是就打人。
2.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动手打宝宝,孩子便会模仿大人的做法,也动手打人。
3.看电影、电视、动画片上有大人打人的镜头,很好玩,于是就模仿。
4.孩子没有学会正确情感宣泄的方法。
5.寻求注意。在孩子做好事的时往往得不到足够的关注,而他有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时候,只好做一些比较强烈的“动作”:打,来引起注意。
教育孩子不能打人方法1
1. 如果宝宝打人了,应立刻抓住打人的那只手,同时严肃、坚定地直视他的眼睛,让宝宝感到自己错了,等宝宝情绪平静后,再和他讲道理。要严肃地告诉他打人是不可以的,父母要教会孩子正确表达情感的方法,鼓励他说出打人的原因。比如:有的小朋友拿走他玩的积木,他要不回来,就打小朋友。这时打人可以和他一起有礼貌地向小朋友表示,请他还回来。
2.换位体验,让孩子体验疼的感觉,体会到打人是疼的,你不喜欢别人这样对你,别人也不喜欢你这样对他。
3.不要过分强调打人,平静的对待孩子打人事情,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