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的建筑区别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18 06:5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20:02
明朝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但是由于宫殿、庙宇要求豪华、富丽的外观,因此失去了原来意义的斗拱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繁密,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成了木构架上的累赘物。这与早期巴罗克建筑的代表作耶酥教堂仅仅为了造成节奏的不规范变化而采用双柱式(即两颗柱子或壁柱紧紧并在一起)及反理性的在大门上方套叠两个豪无意义的山花,完全不考虑结构逻辑的客观需要如出一辙。明代砖石雕刻比较圆和纯熟,花纹趋向与图案化、程式化。例如须弥座的做法,前后200余年间很少变化,导致了建筑形象趋于单调。这与巴罗克式的标新立异简直大相径庭。明代建筑色彩因运用了琉璃瓦、红墙、汉白玉台基、青绿点金彩画等鲜明色调而产生了强烈对比和极为富丽的效果,
这与巴罗克的色彩处理手法亦有相似之处,即重视对比色的运用。到了清代,颜色使用越来越复杂,建筑越来越突出装饰性,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就是“油漆彩画”。围绕彩画形成了一系列与建筑文化相关的内容,彩画某种功能演化成装饰。到了清代后期,等级制度使建筑颜色两极分化,艺术表现寓于内容要求。例如宫殿地位最重要,色彩也最强烈;依次为坛庙、陵墓、庙宇,色彩的强烈程度也递减而下;民居最普通,色彩也最简单。如北京紫禁城的颜色是红*的,与紫禁城相联的周围一些重要建筑都是红色,屋项则呈现绿色,而其他的北京建筑颜色大多是灰色。显然,对色彩的重视程度较之于巴罗克风格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只不过两者之间一则为表达艺术风格的独到,一则为扬显等级层次的贵贱。明清两代建造许多规模宏大的宫苑、陵寝,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很出色,在装饰风格的表现上沉雄深远,映透了明清全盛时期皇权的声威。建筑的整体气势上大大不同于洛可可风格对
庄严崇高,宏伟气派的拒绝,却与巴罗克着意追求空间及视野容量的阔大,追求体积
表现力的雄健不谋而合。到了清代中叶以后,*上保守腐朽,在建筑和艺术上也表现出一种追求繁琐绮丽的风气,工艺品上堆砌玉石珍宝,金银珐琅,连建筑装修上也镶嵌上珐琅玉石,艺术之高低仿佛与金银财宝的多少成了简单的正比。这似乎与巴罗克,洛可可两种风格皆有共通之处,前者也是一味采用昂贵的材料——金、银、铜和大量绣花锦缎的装饰来表达豪华富丽和荣耀,以炫耀财富为美,以表现奢侈为美。后者更多的追求纤巧与精致,细腻到无以复加,繁琐到眼花缭乱,充分表现出没落贵族的颓丧侈糜而又精于鉴赏。清代建筑艺术的细节处理似乎就是这二者风格的集合,既有堆砌的富贵,也有推敲的雅致,各得其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20:02
明清建筑其实是一种风格的,以绮丽繁复为主,但是明代建筑相较而言更简洁一些,实用性略强些,而清代建筑更注重装饰,特别是色彩更为繁复绚烂,清建筑更多的是对纤巧与精致的追求,举个例子:都江堰的二王庙,分为清建筑和明建筑,你实地看过之后,就会发现,清朝所建的颜色种类要更多些。这个可能与明清两代的百姓生活水平有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20:03
明代建筑尤其是宫殿建筑更接近宋元,也有唐代的影子,典型就是大斗拱、飞檐,以及抄手回廊 到了清时期,斗拱变小变繁复乃至成为装饰品,屋檐也变得没有那么灵动,出檐也小的多,抄手回廊在宫殿建筑里也不多见了